现在用 AI 做头条号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发现,AI 写的东西总像隔着一层,读者不买账,收益自然上不去。问题就出在 “人味” 上 —— 机器再智能,也摸不透人类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经历和小心思。想要靠 AI 做出能赚钱的头条号,就得让内容沾点烟火气,让读者觉得 “哦,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 先给 AI 装上 “人类传感器”—— 提示词得带 “体温”
很多人用 AI,就扔一句 “写一篇关于职场焦虑的文章”,出来的东西肯定干巴巴。AI 就像个新人,你得告诉他 “场景、身份、情绪” 这三个关键信息,它才能写出带感的内容。
比如写育儿话题,别直接说 “写孩子挑食怎么办”。换成 “我是个 30 岁宝妈,昨天孩子把西兰花扔地上时,我差点没忍住发火,后来用了个小办法他居然吃了,你帮我讲讲这个过程,带点无奈又有点小得意的感觉”。你看,给 AI 一个具体的 “人设” 和情绪起点,它输出的文字里就会带点你想要的 “劲儿”。
还有个小技巧,在提示词里加一句 “多写点细节,比如当时的天气、对方的表情、自己心里的碎碎念”。AI 很吃这一套,它会自动往文字里塞些生活化的碎片。就像写美食,别只说 “红烧肉好吃”,让 AI 写 “刚出锅的红烧肉油光锃亮,筷子一戳能冒汁,我家老爷子总说比楼下馆子的多放了半勺糖,那是他不知道我偷偷加了点陈皮”—— 这种带细节的句子,读者一眼就觉得真实。
提示词里还要藏着 “读者画像”。你写的东西是给宝妈看的,还是给退休大爷看的?比如给宝妈群体写亲子游攻略,提示词里加一句 “就像跟小区里刚生完二胎的姐妹聊天,说点带娃出门的糟心事和小妙招,别整那些专业术语”。AI 会自动调整语气,用更接地气的词,比如不说 “行程规划”,说 “出门前我列了张清单,结果还是忘了带尿不湿”。
✂️ 过一遍 “人工筛子”—— 把 AI 的 “机器味儿” 滤掉
AI 写的初稿,往往逻辑太顺、太 “完美”,反而不像真人说话。真人说话会卡顿、会跑题、会突然想起一件小事插进去。这一步就得我们手动改,把那些 “标准句式” 打碎。
比如 AI 写 “夏天来了,大家要注意防暑”,太普通了。改成 “夏天这就来了?昨天出门买个菜,回来一身汗,T 恤都贴背上了。你们那儿热不热?可得注意着点,别中暑”。加个设问,加个自己的小经历,一下子就活了。
还有些 AI 喜欢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类词,必须删掉。真人聊天哪会这么说?换成 “反正我觉得吧”“就拿我上次来说”。比如 AI 写 “综上所述,早起对身体有好处”,改成 “反正我坚持了半个月早起,感觉白天精神头足多了。你们可以试试,不行也别勉强”。
AI 写的例子往往太笼统,比如写 “职场上要学会拒绝”,它可能举 “同事让你帮忙加班,你拒绝了”。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上周三,隔壁组的小王非让我帮他做 PPT,说他孩子发烧了。我自己手里一堆活儿,就说‘我六点得交报告,真腾不出手,要不你问问小李?’—— 拒绝的时候把理由说清楚,人家也能理解”。带点具体的时间、人名(哪怕是化名),真实感一下就上来了。
另外,AI 容易把观点说死,比如 “这件事绝对是错的”。真人说话会留有余地,改成 “我觉得这事这么做不太合适,当然,可能每个人想法不一样”。这种带点 “不确定” 的语气,反而更像普通人在表达观点。
🌱 往内容里撒点 “生活种子”—— 让读者能对号入座
读者看文章,本质是在找 “共鸣”。AI 写的内容如果都是大道理、空泛的理论,谁愿意看?得往里面加些大家都经历过的生活场景。
比如写理财,别只说 “要开源节流”。可以加一段:“上个月我去超市,看到进口草莓 30 块一盒,犹豫了半天还是放下了。不是吃不起,就是觉得没必要 —— 省下的钱攒起来,月底多还点信用卡不香吗?” 这种买菜、还钱的小事,读者一看就会想 “我也这样过”。
写情感话题更要如此。AI 可能会写 “夫妻之间要多沟通”,我们可以改成:“昨晚我跟老公冷战,他躺沙发上刷手机,我在卧室翻来覆去。后来我出去倒杯水,故意碰了他一下,他抬头看我,我就说‘冰箱里的西瓜快坏了’—— 有时候不用正经吵架,一句废话就能把结解开”。这种生活化的互动细节,比干巴巴的道理有说服力多了。
还有个小窍门,多写 “时效性” 的小事。比如 “今天早上下雨,打伞上班裤脚还是湿了,到公司用吹风机吹了五分钟”,这种当天发生的、无关紧要的事,反而能让读者觉得 “这作者跟我在同一个时空”,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 蹭热点要带 “个人滤镜”—— 别做新闻的搬运工
头条号想爆,蹭热点是必须的,但 AI 蹭热点往往是复述事件 + 官方观点,一点新意没有。我们要做的是,把热点事件和自己的生活、观点结合起来,让热点为 “我” 服务。
比如某个明星官宣结婚,AI 可能会写 “XX 和 XX 结婚,网友送上祝福”。我们可以改成:“看到 XX 结婚的消息,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参加表妹的婚礼,她爸致辞时手抖得厉害。其实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结婚这事儿,最动人的都是那些藏不住的小紧张吧?”—— 把大热点拉到自己身边的小事上,读者更容易有代入感。
遇到社会新闻类的热点,别只说 “网友怎么看”,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不那么 “正确”。比如某地出台新的育儿政策,AI 可能会写 “政策有利于减轻育儿压力”。我们可以说:“看到这个政策,我第一反应是,要是我生娃那会儿有这政策就好了 —— 不过现在也不晚,身边有朋友说打算再要一个了。你们觉得这政策实用不?” 带点个人情绪和疑问,更容易引发评论。
蹭热点还要注意 “时差”。AI 可能会追最新的热点,但有时候稍微滞后一点,等事件发酵出一些讨论后,再从 “普通人怎么看” 的角度切入,反而更容易写出有 “人味” 的内容。比如某个热门剧刚播完,别急着写剧情分析,等大家都在讨论角色结局时,写 “我妈看最后一集哭了,说那个女主角跟她年轻时候很像”—— 用家人的反应带出自己的观点,比纯分析剧情更打动人。
💬 把结尾变成 “聊天局”—— 逼着读者开口
头条号的收益跟互动率(评论、点赞、转发)直接挂钩,而 “人味” 足的内容,天然容易引发互动。关键是要在文末留个 “钩子”,让读者觉得 “我得说两句”。
别用 AI 常写的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太生硬。换成具体的问题,最好是跟读者自身相关的。比如写完美食,结尾可以说 “我每次做这道菜都控制不住盐,你们有没有什么低盐又好吃的秘诀?教教我”;写职场,结尾可以说 “你们老板有没有说过什么让你记到现在的话?我先来,我以前老板说‘错了就改,别比谁都委屈’”。
还可以在结尾分享一个 “未完成” 的小事,引发读者的 “补充欲”。比如 “今天去菜市场,看到有卖小时候吃的那种麦芽糖,没敢买,怕粘牙。你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是什么?是不是也有不敢再吃的?” 这种带点小纠结的分享,读者很愿意接话。
另外,看到评论要及时回复,而且回复也要带 “人味”。别用 “谢谢支持”,可以说 “你说的这点我也遇到过,上次我还因为这事儿闹了个笑话”。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会让其他读者觉得 “这号有人在认真看评论”,也更愿意参与进来。
📊 偷偷观察 “人类的表达习惯”—— 模仿但不复制
平时多刷头条上那些 “人味” 足的账号,看看人家怎么说话。不是抄内容,是学人家的语气、句式、爱用的口头禅。
比如有些账号喜欢用 “哎”“哦对了”“你猜怎么着” 这类词,在自己的文章里偶尔加一两个,会显得很自然。像 “哎,说到这儿想起个事”“哦对了,忘了说个关键点”,这些小词能打破 AI 的生硬感。
还有些账号擅长 “自黑”,比如 “我这人记性差,上次出门忘带钥匙,站在门口等我老公回来,活活冻了半小时”。适当在文章里暴露点小缺点、小糗事,读者会觉得 “这人跟我一样,不装”,反而更信任你。
另外,注意观察真人说话的 “节奏感”。有时候一句话没说完,换个话题,后面又绕回来。比如 “昨天去买水果,看到葡萄挺新鲜,就买了一串。对了,你知道吗,我家孩子现在特爱吃葡萄,以前还不爱吃呢。那葡萄回家洗了洗,甜是挺甜,就是籽太多”。这种有点 “跳” 的叙述方式,AI 一般写不出来,我们手动加进去,“人味” 就浓了。
其实说到底,用 AI 做头条号,不是让 AI 替我们写,而是让 AI 当 “初稿秘书”。真正决定内容有没有 “人味” 的,还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情绪感知和对读者的理解。把 AI 的输出当成一块璞玉,用自己的 “人类经验” 去打磨,才能让内容既高效产出,又能打动人心 —— 读者愿意看了,愿意互动了,收益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