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头条号的都知道,爆款不是碰运气。尤其是用 AI 辅助创作时,选对题基本成功一半。但新手往往对着 AI 生成的一堆选题犯愁,不知道哪个能火。今天就拆解一套可落地的判断标准,全是实战里摸出来的门道。
📊 先过平台这关:吃透头条的 “隐形推荐开关”
头条号的推荐机制像个严格的门卫,不是所有内容都能拿到流量门票。判断一个选题行不行,先看它能不能通过平台的 “初审”。
打开头条号后台的热榜,盯着那些持续发酵超过 2 小时的话题。这些话题自带平台流量倾斜,AI 生成内容时往这类话题上靠,初始推荐量就不会太差。但要注意,热榜排名前三的话题别碰,等你用 AI 写完发布,热度可能已经过了,反而容易成 “炮灰”。
看看选题是否符合头条的 “用户画像标签”。在头条的创作中心里,有个 “用户分析” 功能,能看到你的粉丝主要集中在哪些年龄段、关注什么领域。比如你的粉丝多是 30-40 岁的宝妈,那 AI 生成的选题就得往育儿、家庭关系上靠。之前见过一个新手,明明粉丝都是职场人,却让 AI 写校园恋爱,数据能好才怪。
还要检查选题有没有踩平台的 “红线”。打开头条的社区规范,重点看 “内容限制” 部分。像医疗建议、未证实的社会新闻这类选题,哪怕 AI 写得再好,也容易被限流。稳妥的做法是,让 AI 生成选题后,先复制到头条的 “草稿箱”,如果系统提示 “可能涉及敏感内容”,直接 pass。
👥 直击用户痛点:看选题能不能 “戳中集体情绪”
爆款选题的核心是解决用户的 “情绪刚需”。AI 能生成很多选题,但只有那些能让用户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的内容,才有可能爆。
怎么判断?把选题拿到评论区 “测试”。比如你想做一篇关于 “职场摸鱼” 的内容,AI 给出的选题是 “职场摸鱼的 5 个技巧”。这时候去翻头条上同类文章的评论,看看高赞评论是不是在说 “摸鱼时总被领导发现怎么办”“摸鱼有负罪感怎么破”。如果是,就把选题改成 “职场摸鱼怕被发现?3 个隐蔽技巧亲测有效”,直击评论里的具体困扰。
还要看选题对应的需求是不是 “高频发生”。比如 “夏天怎么给孩子防蚊” 就比 “冬天怎么给孩子防蚊” 更容易爆,因为夏天的需求更迫切、覆盖人群更广。AI 生成选题时,不妨让它多列几个相关场景,然后挑那些用户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场景来写。
别忽略 “反常识” 的痛点。有时候用户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需求,反而能引发共鸣。比如 AI 生成 “早餐吃什么健康”,很普通。但如果改成 “早餐别吃这 3 种食物,很多人天天吃”,用否定句制造冲突,反而能激发用户的好奇心。之前有个学员用这个思路,让 AI 写了篇关于 “隔夜水能不能喝” 的文章,把常见认知反过来讲,阅读量直接破百万。
🔍 查差异化:避免 AI 内容 “撞车” 的秘诀
现在用 AI 写头条的人越来越多,很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内容。你的选题能不能爆,还要看它有没有 “独特性”。
先搜一搜同类内容的数量。在头条的搜索框里输入选题关键词,看看结果页有没有超过 10 篇同类型的文章。如果已经有很多人写了,就让 AI 换个角度。比如大家都在写 “AI 写作工具推荐”,你可以让 AI 聚焦 “新手最容易踩坑的 3 个 AI 写作工具”,从反面切入,反而能脱颖而出。
看看选题有没有 “个人印记”。AI 生成的内容容易千篇一律,这时候加入你的个人经历或观察,就能形成差异化。比如 AI 写 “农村养老现状”,很容易写成数据罗列。但如果你在农村待过,就让 AI 把你的观察加进去,比如 “村里老人为啥宁愿自己种菜,也不愿去超市买”,用具体场景代替抽象分析,读者更买账。
还要判断选题的 “信息增量”。如果 AI 生成的选题只是重复大家都知道的内容,肯定火不了。比如 “多喝水对身体好” 这种选题,除非你有新的研究数据或独特案例,否则别碰。让 AI 做选题时,多加入 “最新研究”“本地案例”“亲身经历” 这类元素,增加内容的独特性。
🤖 用好 AI 但别被 AI 带偏:选题的 “人工校准” 步骤
AI 能生成大量选题,但它不懂头条的 “潜规则”。新手必须学会对 AI 给出的选题做 “人工过滤”,这一步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先看 AI 选题的 “标题感”。把 AI 生成的选题直接当成标题,看看有没有 “点击欲”。比如 AI 给的 “关于失眠的解决方法”,太普通了。改成 “凌晨 3 点还睡不着?试试这招,我妈用了再也没失眠”,加入具体场景和个人背书,点击率能提高 30% 以上。这一步别偷懒,哪怕多花 10 分钟改标题,效果天差地别。
检查选题的 “延展性”。有些选题看起来不错,但写着写着就没内容了,这种也成不了爆款。让 AI 先写个开头和大纲,如果发现后面的内容翻来覆去都是一个意思,就赶紧换选题。爆款选题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展开,比如 “带娃旅行” 这个选题,可以写攻略、避坑、亲子互动,甚至是旅行中的家庭教育,内容足够丰富才能留住读者。
还要预判选题的 “传播场景”。头条的内容很多是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比如通勤、午休时。如果选题需要读者 “静下心来慢慢看”,比如 “深度学习的 10 个步骤”,就不太适合。反而是 “3 分钟学会给孩子扎头发” 这种短平快的选题,更容易被转发和收藏。让 AI 生成选题时,多考虑 “读者在什么场景下会看这篇文章”,场景越具体,传播力越强。
📈 用数据验证:小成本测试选题的 “爆款基因”
光靠感觉判断不够,得用数据说话。新手可以用 “小范围测试” 的方法,花很少的时间就能知道一个选题有没有潜力。
把 AI 生成的 3-5 个备选选题,写成简短的 “微头条” 发布。不用写长文,就用一两句话概括核心观点,配上相关话题标签。发布后观察 2 小时内的数据,重点看 “互动率”—— 评论数 + 点赞数除以阅读数,这个比例超过 3% 的选题,就值得深入写。之前有个学员用这个方法,发现 “中年夫妻分房睡” 的微头条互动率特别高,赶紧让 AI 写成长文,最后阅读量破了 50 万。
看看同类爆款的 “生命周期”。在头条上找 3 篇和你选题类似的爆款文章,看看它们的发布时间和数据增长曲线。如果这些文章都是发布后 12 小时内达到阅读高峰,说明这个选题的 “热度窗口” 比较短,你得加快创作速度。如果数据是慢慢涨起来的,说明这个选题有 “长尾效应”,可以更细致地让 AI 打磨内容。
别忘了参考 “平台推荐指数”。在头条的 “创作灵感” 里,每个选题后面都有个推荐指数,5 颗星是最高。但别迷信这个指数,它只是参考。我遇到过很多 4 颗星的选题最后成了爆款,也有 5 颗星的选题反响平平。关键是结合自己的领域,比如你的账号是讲美食的,那 “厨房收纳” 的 4 颗星可能比 “职场穿搭” 的 5 颗星更有价值。
🌟 最后一个提醒:爆款选题的 “隐藏共性”
做了这么久头条号,发现所有爆款选题都有个共同点 ——能让读者 “有所得”。要么是学到知识,要么是缓解焦虑,要么是获得情感共鸣。
让 AI 生成选题时,多问一句:“读者看完这篇文章,能带走什么?” 如果答案是 “不知道” 或者 “没什么特别的”,这个选题就可以 pass 了。比如 “夏天适合吃的 5 种水果” 这个选题,读者看完能知道吃什么,有具体收获,就比 “夏天的美丽风景” 这种泛泛而谈的选题更容易爆。
判断一个选题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转发给朋友。如果连你都觉得 “这篇文章发出去没面子”,那读者也不会帮你传播。AI 能生成很多内容,但最终决定爆款的,还是你对内容价值的判断。
刚开始用 AI 做头条号,别指望一下子就出爆款。先用这些方法筛选 10 个选题,一个个测试,慢慢就会找到感觉。记住,AI 是工具,真正的 “爆款判断力”,还得在实战里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