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来好好聊聊当下 AIGC 检测技术到底有多厉害,以及为啥现在想用 AI 写论文通过查重越来越难。
先看技术层面,现在的 AIGC 检测技术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就像瑞莱智慧的 AIGC 风险检测系统,在金融领域的实战测试中,能检测出超过 96% 的伪造音视频数据,响应时间还控制在 200 毫秒以内。这说明在特定领域,检测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还有,2025 年的 AIGC 检测工具如 Originality.AI 5.0,准确率能达到 99.3%。不过,也有研究提出了对抗生成进化框架,把检测绕过率提升到了 89.7%,这意味着检测技术和对抗手段都在不断发展。
再来说说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各大学术期刊常用的查重系统,像 iThenticate 和 Crossref,在检测论文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些检测工具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南方都市报的测评显示,不同文本检测工具的标准参差不齐,误判、漏检、乱检的情况都有。像老舍的《林海》,有的工具能准确检测出 AI 率为 0,可茅茅虫却误判率高达 99.9%。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某检测系统判定 AI 生成内容疑似度高达 62.88%,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甚至被检出 AI 率接近 100%,这明显是误判。
对于高校来说,引入 AIGC 检测工具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学术作弊。但实际操作中,误判的情况时有发生。有学生没用 AI 写论文,只是用传统方法降重,结果 AI 率反而升高了。还有学生的论文被标记了 25% 的 AI 率,任课老师要求重写。这说明简单地依赖检测系统的结论并不靠谱,还需要结合人工审核等方式。
从技术原理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检测路径:模型训练分类器法、零样本分类器法和文本水印法。模型训练分类器法需要大量数据训练,成本高,且在未覆盖领域准确率低。零样本分类器法不需要训练,但依赖源模型,对未知模型检测效果差。文本水印法准确率高,但水印可能被移除。现在市面上的商用检测软件大多融合了多种技术手段,比如西湖大学的 Fast-DetectGPT,在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提升。
未来,AIGC 检测技术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要提升针对新出现 AIGC 模型的泛化能力,因为生成模型迭代太快,原有检测模型可能很快失效。二是在强对抗的犯罪场景下进行高精准的鉴伪,造假者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检测。三是要兼顾新技术的安全与发展,在大量无害生成中精准识别出有害伪造,降低对正向生成应用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有专家建议构建 “生成时可赋标、传播中可鉴别、案发后可溯源” 的 AIGC 全流程检测体系。生成时植入数字水印,传播中自动识别疑似 AIGC 内容,案发后进行溯源。同时,高校也应该避免将 AIGC 检测作为强制性毕业环节,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AI 工具,培养人机协同的能力。
总的来说,最新的 AIGC 检测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想要用 AI 写论文通过查重的人来说,难度确实越来越大了。不过,只要合理使用 AI 工具,注重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还是能够应对这些挑战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