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特征的规律性
读论文时,先留意语言有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AI 写东西,句子长度往往很平均,不像人写的那样长短交错。你会发现一段里的句子,差不多都是十几个字或者二十几个字,读起来像在念流水账,少了点自然的停顿和节奏。而且用词特别 “稳”,很少用生僻词,也很少有口语化的表达,甚至连转折、强调的语气都很淡。
人类写论文,哪怕再严谨,也会带上点个人习惯。可能某个人喜欢用 “事实上” 来强调观点,另一个人爱用 “值得注意的是” 引出重点。AI 却很难有这种个性化的语言痕迹,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常用连接词,像是在套用固定模板。如果一篇论文从头到尾语言风格都没变化,像台机器在匀速输出,就得打个问号了。
还有重复率的问题。AI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重复表达。比如在不同章节里,描述同一个概念用的句子几乎一样,只是换了几个无关紧要的词。人类写东西,就算意思相同,也会换种说法,避免单调。你要是发现论文里有这种 “自我复制” 的情况,别觉得是作者粗心,很可能是 AI 的 “小失误”。
🧠 逻辑连贯性的断层
好的论文,逻辑链条是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步跟着一步走,每个观点都有前因后果。AI 写的就不一样,有时候前面说的观点,后面突然接了个不相关的论证,像中间少了一段过渡。
比如前面在讨论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下一段突然跳到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衔接,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转话题。人类就算要换话题,也会先做个铺垫,比如 “从农业问题延伸开,类似的影响也出现在城市发展中”。这种逻辑上的 “硬跳转”,是 AI 的典型特征。
还有论证的深度问题。AI 能把一个观点说清楚,但很难往深了挖。比如分析一个现象,它会列出几个原因,但不会去探讨原因背后的原因,也不会比较不同原因的主次关系。人类写论文,总会忍不住多问几个 “为什么”,论证过程会有明显的层次感。如果一篇论文的论证停留在表面,像在报流水账,没什么深度挖掘,就得怀疑是不是 AI 的手笔。
另外,前后观点矛盾也是个信号。AI 有时候会 “忘记” 前面说过的话,后面提出的观点跟前面完全相反。比如前面说 “某政策利大于弊”,后面又说 “该政策弊大于利”,而且没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人类就算要修正观点,也会说明理由,不会这么突兀。
✍️ 内容原创性的缺失
原创性是论文的灵魂。人类写论文,总会加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哪怕是引用别人的研究,也会有自己的解读和分析。AI 就不一样,它更擅长 “拼接” 现有信息,很难有真正的原创观点。
你可以去查论文里的核心观点,看看是不是跟已有的文献高度重合。如果一篇论文里的主要论点,在好几篇旧论文里都能找到几乎一样的表述,而且没有任何新的视角,那很可能是 AI 把别人的东西拼在了一起。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 “正确” 但没什么新意的内容,AI 最爱生成。
还有案例和数据的使用。人类用案例,会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进行筛选和分析,说明这个案例为什么能支持观点。AI 用案例,常常是随便找一个相关的塞进去,跟观点的关联性很弱。比如论证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AI 可能随便举一个某公司研发新产品的例子,但不说明这个例子怎么体现 “促进经济增长”,就像在凑字数。
数据方面也有猫腻。AI 有时候会编造数据,或者把数据用错。比如引用某份报告里的统计结果,你去查原报告,发现数字对不上,或者数据的时间、范围被篡改了。人类就算用错数据,也是无心之失,不会这么离谱。如果论文里的数据看起来很 “完美”,但查不到来源,或者来源有问题,就得小心了。
📚 参考文献的异常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 “身份证”,能看出作者的研究基础。AI 处理参考文献,经常会出各种小问题。比如格式乱七八糟,有的用 APA 格式,有的用 MLA 格式,甚至同一篇参考文献的格式前后都不一样。人类写论文,就算不熟练,也会统一格式,不会这么混乱。
还有参考文献的真实性。AI 可能会编造一些不存在的文献,比如列出一个作者和标题,但你在知网、万方这些数据库里根本查不到。或者引用的文献跟论文内容没关系,比如一篇讲医学的论文,参考文献里却有好几篇是关于文学的。这种 “张冠李戴” 的参考文献,十有八九是 AI 的杰作。
引用的时效性也有问题。AI 好像对 “新文献” 没概念,引用的常常是好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研究,对近几年的最新成果视而不见。人类写论文,都会尽量引用最新的文献,体现研究的前沿性。如果一篇讨论热点问题的论文,参考文献全是老掉牙的,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文内引用和参考文献对不上也是个信号。比如正文里说 “某某(2023)的研究表明”,但参考文献里根本没有 2023 年这位作者的文献。这种低级错误,人类很少会犯,AI 却经常出现。
🔬 专业深度的不足
专业领域的论文,总得有那么点 “干货”,体现作者的专业水平。AI 写的专业论文,往往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仔细一看,全是些 “正确的废话”,没什么真东西。
比如在理工科论文里,AI 可能会提到一些专业术语,像 “神经网络”“量子计算”,但解释起来模棱两可,说不出个所以然。人类写的话,会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把术语讲透彻,甚至会指出这些技术的局限性。如果一篇专业论文里全是术语堆砌,没有深入分析,很可能是 AI 在 “装懂”。
实验描述也是个突破口。AI 描述实验过程,常常很笼统,比如 “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了预期结果”,但不说明实验用了什么设备、参数怎么设置、重复了多少次。人类写实验部分,会写得非常详细,方便别人重复验证。要是论文里的实验描述像在 “打马虎眼”,没什么细节,就得怀疑是不是 AI 写的。
还有对专业争议的态度。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人类写论文,会明确表达自己支持哪种观点,反对哪种观点,还会说明理由。AI 却喜欢 “和稀泥”,既说这个观点有道理,又说那个观点不错,最后也没个明确态度。这种 “骑墙” 的风格,在人类的学术写作里很少见。
🎯 检测工具的辅助判断
现在有不少专门检测 AIGC 的工具,像 GPTZero、Originality.ai 这些,虽然不能 100% 准确,但能作为参考。这些工具主要看文本的 “熵值”,也就是混乱度。人类写的文本熵值高,因为语言更灵活,变化多;AI 写的熵值低,因为语言更规律,变化少。
不过用工具也有讲究,不能只看一个结果。最好多试几个工具,要是大部分工具都提示 “高概率 AI 生成”,那可信度就比较高了。但要注意,工具也会出错,尤其是那些经过人工修改的 AI 文本,很可能骗过检测工具。
还有个小技巧,把论文里的几段话放到搜索引擎里搜一搜。AI 生成的内容,有时候会和网上已有的内容高度相似,搜一下可能会发现 “出处”。人类写的原创内容,很少能搜到一模一样的段落。
另外,看看论文的 “修改痕迹”。人类写论文,总会有删改、调整的痕迹,比如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写法。AI 生成的文本,往往一气呵成,很少有这种修改的痕迹,像 “一次成型” 的完美作品。这种 “完美”,反而不太正常。
总的来说,判断一篇论文是不是 AI 生成的,得从语言、逻辑、内容、参考文献、专业深度等多个角度综合看,再结合检测工具的结果,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毕竟 AI 写东西越来越像人,但总有那么些 “不自然” 的地方,只要细心观察,总能发现破绽。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