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见顶后,广告变现越来越难
现在打开公众号后台,能看到的最直观的数据就是打开率。三四年前,一个中等质量的公众号,打开率能稳定在 8%-10%,稍微做点标题优化,冲到 15% 也不稀奇。现在呢?能维持在 3% 就谢天谢地了,很多号甚至长期在 1%-2% 徘徊。
现在打开公众号后台,能看到的最直观的数据就是打开率。三四年前,一个中等质量的公众号,打开率能稳定在 8%-10%,稍微做点标题优化,冲到 15% 也不稀奇。现在呢?能维持在 3% 就谢天谢地了,很多号甚至长期在 1%-2% 徘徊。
打开率掉了,广告主给的价格自然跟着降。以前一个 10 万粉丝的号,一条头条广告报价能到 8000-10000 元,现在同等粉丝量,能谈到 5000 就算不错。更要命的是,广告主的要求还越来越多,一会儿要植入自然,一会儿要保证阅读完成率,甚至还会盯着评论区的互动质量。稍微达不到要求,结款的时候就各种扣钱。
中小号的日子更难过。以前还能靠 “流量主” 赚点零花钱,现在流量主的分成规则改了又改,一万次阅读能拿到的钱,比三年前少了一半都不止。很多粉丝量在 5 万以下的号,每个月流量主收入连 2000 块都不到,连服务器费用都覆盖不了。
更尴尬的是广告类型的限制。以前什么保健品、网贷广告都能接,虽然口碑差,但给钱多。现在平台管得严,这些高利润的广告不让接了,剩下的大多是些性价比低的日用品。接吧,赚不到钱还容易惹读者反感;不接,又找不到其他收入来源。
💸 用户付费意愿低迷,知识付费不好做
前几年知识付费火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公众号是天然的知识付费载体。毕竟读者是冲着内容来的,对作者有信任感,卖课程应该不难。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前几年知识付费火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公众号是天然的知识付费载体。毕竟读者是冲着内容来的,对作者有信任感,卖课程应该不难。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我认识一个做职场内容的号主,粉丝 8 万多,活跃度很高,每次推文留言都有几百条。去年他花了三个月做了一门职场晋升课程,定价 199 元,吆喝了半个月,只卖出去 200 多份。扣除平台抽成和推广成本,最后到手还不到 3 万块。要知道,他那三个月几乎没精力更新公众号,损失的广告收入都不止这个数。
用户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被 “割韭菜” 的次数太多了。打开朋友圈,到处都是 “3 天学会 XXX”“月入过万秘籍”,实际内容全是拼凑的垃圾。久而久之,大家对 “知识付费” 这四个字已经脱敏了,哪怕你真的有干货,他们也会先打上一个 “骗子” 的标签。
还有个问题是课程的交付成本太高。你卖一门课,不能只把视频发出去就完事了。用户会在群里问各种问题,会要求退款,会拿你的课和其他家对比。一个 100 人的付费群,每天至少要花 2-3 小时去维护,这对个人号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内容同质化严重,很难做出差异化
现在打开公众号,十个号里有八个在写同样的内容。今天哪个明星塌房了,全网都在分析前因后果;明天哪个政策出台了,大家都在解读影响。不是不想写点不一样的,而是稍微偏离热点,阅读量就掉得厉害。
现在打开公众号,十个号里有八个在写同样的内容。今天哪个明星塌房了,全网都在分析前因后果;明天哪个政策出台了,大家都在解读影响。不是不想写点不一样的,而是稍微偏离热点,阅读量就掉得厉害。
就算你想做垂直领域,也很难避开同质化。比如做美食的,不是推荐餐厅就是教做菜;做育儿的,不是分享辅食就是聊早教。这些内容用户早就看腻了,除非你有独家资源,比如能拿到明星的独家采访,或者有专业领域的权威背书,否则很难让用户记住你。
更麻烦的是,现在内容生产的门槛太低了。一个人,一部手机,就能写公众号。你花三天采访写出来的深度报道,别人两小时就能洗稿改成一篇 “精简版”,阅读量还可能比你高。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花心思做原创?大家都在比谁蹭热点更快,谁标题起得更唬人。
用户也越来越挑剔。以前觉得 “有用” 的内容就会关注,现在不仅要有用,还要有趣、有态度、有温度。你辛辛苦苦写一篇行业分析,不如别人发几张搞笑图片阅读量高。这种落差,能把人的创作热情一点点磨没。
🌐 多平台分流,公众号不再是唯一选择
五六年前,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公众号。现在呢?早上刷抖音,中午看小红书,晚上刷 B 站,睡前才可能点开公众号看两眼。用户的时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留给公众号的越来越少。
五六年前,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公众号。现在呢?早上刷抖音,中午看小红书,晚上刷 B 站,睡前才可能点开公众号看两眼。用户的时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留给公众号的越来越少。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和偏好。抖音喜欢短平快的视频,小红书看重图片质感,B 站讲究深度和互动。公众号的长文形式,在这些平台面前,显得越来越 “笨重”。很多号主尝试多平台分发,但精力有限,往往顾此失彼,最后哪个平台都没做好。
更关键的是,其他平台的变现方式似乎更直接。抖音可以直播带货,小红书能接品牌合作,B 站有充电计划。这些方式看起来比公众号的广告和知识付费更 “快”。于是很多人把重心转移到其他平台,公众号慢慢就变成了 “备胎”,更新频率越来越低,读者自然也越来越少。
但真的把重心转过去就好了吗?我认识一个号主,公众号做了 5 年,粉丝 12 万,去年开始全力做抖音,现在抖音粉丝才 3 万,带货收入还不如以前公众号的广告收入稳定。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红利期,等你看到别人赚钱的时候再进去,早就错过了最佳时机。
📱 私域流量运营成本高,转化效率低
这两年大家都在说 “私域流量”,好像把公众号粉丝导入微信个人号,就能躺赚一样。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这简直是个无底洞。
这两年大家都在说 “私域流量”,好像把公众号粉丝导入微信个人号,就能躺赚一样。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这简直是个无底洞。
先不说怎么把粉丝导过去。现在公众号不能直接放微信号,只能通过菜单栏或者回复关键词引导。就算用户愿意加你,一个微信号最多只能加 5000 人,超过就得建新号。管理多个微信号本身就是个麻烦事,还要给每个号做标签、发朋友圈,一天下来啥也别干了。
加过来之后呢?你得每天发内容维护关系,发多了用户会屏蔽,发少了用户会忘记你。想做活动促进转化,还要考虑成本。我见过一个号主,为了激活私域用户,买了一批小礼品做抽奖,花了 5000 块钱,最后只带来了 3000 块的销售额,纯纯的亏本买卖。
转化的时候更头疼。用户加了微信,不代表就信任你。你发广告,他们会觉得 “又来骗我钱了”;你不发广告,又赚不到钱。很多人做私域,最后做成了 “好友列表”,看着人多,实际能转化的没几个。
🚀 破局思路:从 “内容生产者” 到 “价值服务商”
想在公众号上赚钱,不能再盯着 “写文章” 这一件事了。得把自己当成一个 “价值服务商”,想清楚你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然后提供对应的服务。
想在公众号上赚钱,不能再盯着 “写文章” 这一件事了。得把自己当成一个 “价值服务商”,想清楚你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然后提供对应的服务。
比如做职场号的,不要只写 “如何和领导沟通” 这种泛泛而谈的内容。可以针对特定人群,比如 “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服务,一次收费 500-1000 元。虽然客单价高,但服务成本低,一个月接 10 单,收入就比广告稳定多了。
还可以做 “资源对接”。很多公众号积累了大量行业资源,比如做餐饮号的,认识很多供应商和餐厅老板;做教育号的,手里有不少优质老师的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做中介服务,抽成 10%-20%,比自己卖货轻松多了。
视频号和公众号的联动也不能忽视。公众号擅长深度内容,视频号适合碎片化展示,两者结合起来,能形成很好的互补。比如在公众号发一篇详细的产品测评,然后在视频号发测评过程中的有趣片段,引导用户去公众号看全文。既能提高视频号的完播率,又能增加公众号的打开率,一举两得。
会员体系也是个好办法。设定一个合理的年费,比如 299 元,给会员提供专属内容、优先提问、线下活动门票等福利。不要觉得用户不会交钱,只要你的服务真的有价值,总会有人愿意为 “特权” 买单。我知道一个本地生活号,会员数量不到 1000,但每年会员费收入就有 30 万,比广告收入高多了。
其实做公众号赚钱的核心,从来都不是 “写得多好”,而是 “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以前流量多,随便写写就能赚钱,那是时代红利。现在红利没了,就得沉下心来,把用户服务好。别总想着走捷径,踏踏实实地提供价值,赚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