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运营里,分享率是个绕不开的坎。它直接关系到内容的传播范围,影响粉丝增长和最终的变现能力。很多运营者每天辛辛苦苦写内容,阅读量还行,但分享率就是上不去,这背后,往往是没抓住用户的情绪点。用户愿意动动手指转发,不是因为内容 “有用” 就够了,更因为它能带来某种情绪上的满足 —— 可能是认同后的爽快,可能是感动后的温暖,也可能是焦虑后的释然。
✨认识情绪价值:公众号分享的核心驱动力
情绪价值,简单说就是内容能给用户带来的情绪体验。它不像干货那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但恰恰是推动分享的隐形动力。用户分享文章,本质上是在通过内容表达自己的态度、身份或者当下的状态。比如年轻人转发一篇吐槽职场的文章,可能是在说 “我也是这么想的”;妈妈们转发育儿心得,是在传递 “我是个用心的家长” 的信号。
没有情绪共鸣的内容,就像一杯白开水,用户看完可能觉得 “还行”,但不会有转发的冲动。你想想,自己刷到一篇文章,什么情况下会主动分享?要么是看完特别爽,想让更多人知道;要么是特别有感触,觉得 “这就是在说我”;要么是能帮自己塑造某种形象,比如转发深度好文显得自己有见识。
现在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严重,光靠信息差赢不了。但情绪是私人的、独特的,能精准戳中情绪的内容,自带传播属性。比如前阵子有个号写 “30 岁裸辞后,我终于敢承认自己普通”,就是抓住了年轻人的焦虑和自我接纳的情绪,转发率比同类型的职场文高了 3 倍多。
🔥利用喜悦情绪:让分享成为 “传递快乐” 的本能
人都喜欢分享快乐的事,这是天性。当内容能带来轻松、愉悦的情绪,用户会下意识地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朋友。这种情绪的门槛低,传播速度快,尤其适合做日常选题。
怎么打造喜悦感?可以从 “微小确幸” 入手。比如写 “下班路上遇到卖烤红薯的,热气腾腾的一口下去,一天的累都没了”,这种具体的、生活化的快乐,比空泛的 “要开心啊” 更有感染力。还有反差萌的内容也很管用,比如 “平时严肃的老板,开会时被猫主子的视频逗笑了”,打破固有印象的瞬间,容易让人会心一笑。
注意别为了搞笑而低俗。低俗的内容可能会有一时的高转发,但会伤害公众号的调性,长期来看得不偿失。真正能让人愿意分享的喜悦,是那种 “我懂,你也会懂” 的共鸣,比如学生党之间转发 “考试周的续命咖啡清单”,职场人转发 “摸鱼时发现的神仙小程序”,都是在分享彼此能 get 到的快乐。
另外,给用户 “占便宜” 的喜悦也很有效。比如抽奖活动、独家福利,但要和内容结合起来。单纯发福利,用户领完就走,不会转发;但如果写成 “我试了 10 家奶茶店,找出这 3 款买一送一的隐藏喝法”,用户觉得实用又开心,转发给闺蜜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善用愤怒情绪:让分享成为 “表达立场” 的出口
愤怒是种强烈的情绪,一旦被点燃,用户会有强烈的表达欲。当然,这里说的愤怒不是挑拨离间,而是针对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的痛点,说出用户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
比如职场中 “无偿加班” 是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事,有个公众号写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老板在朋友圈发‘年轻人就该奋斗’”,文章里没有激烈的指责,只是描述了加班族的疲惫和老板的 “何不食肉糜”,就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用户转发不是为了传播愤怒,而是为了表达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我的处境”。
用愤怒情绪时,要把握好 “度”。不能为了流量故意制造对立,比如攻击某个群体,那样只会引发反感。重点是 “共情式愤怒”—— 站在用户的角度,说出他们的委屈和不满。比如家长们对 “教育内卷” 的愤怒,文章可以写 “报了 8 个兴趣班的孩子,周末比我还忙”,引发家长的共鸣,让他们觉得 “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了”。
还有一种愤怒是 “对不公的较真”。比如揭露某些行业的乱象、消费陷阱,用户会觉得 “这篇文章说出了真相”,转发是为了提醒身边的人,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正义感。这种内容的转发,还能让用户觉得自己是个 “有社会责任感” 的人,满足了身份认同的需求。
😭借助感动情绪:让分享成为 “传递温暖” 的纽带
感动是种柔软的情绪,却有强大的传播力。那些能触动人心的故事、细节,会让用户产生 “想让更多人看到” 的冲动,因为分享温暖本身,就是一种善意的表达。
真实的故事最容易让人感动。不用追求轰轰烈烈,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更打动人。比如写 “楼下的保安大爷,每天都会帮晚归的人留一盏灯”,或者 “外卖小哥暴雨天送餐,怕汤洒了,把餐盒揣在怀里”。这些真实发生的小事,比刻意编造的 “催泪剧情” 更有力量。
感动不是靠煽情,而是靠细节。比如描写一位母亲给远方的孩子寄快递,在箱子里塞满了家乡的特产,还手写了一张纸条 “天冷了,记得穿秋裤”。这些具体的动作和话语,能让用户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共鸣。有个公众号写过一篇 “外婆的咸菜坛子”,光是描述外婆怎么挑选青菜、怎么腌制,就让很多人想起了家乡的味道,转发率超高。
还有一种感动是 “平凡人的坚持”。比如一个普通人坚持做公益十年,一个创业者在困境中不放弃,这些故事传递出的正能量,会让用户觉得 “生活虽然难,但总有人在努力”,转发既是对主人公的支持,也是给自己的一种鼓励。
🤔引发焦虑情绪:让分享成为 “寻求认同” 的方式
焦虑是当下很多人的常态,工作、生活、学习,处处都有焦虑的影子。如果内容能精准点出用户的焦虑,并且给出一点点缓解的可能,用户会愿意转发,因为这是在向同类发出 “我也有这样的困扰” 的信号,寻求认同和安慰。
比如 “30 岁还没结婚,我被亲戚问得想逃”,就点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婚恋焦虑。文章不用给出 “解决方案”,只是描述这种被催婚的尴尬和无奈,就能让有同样经历的人觉得 “终于有人理解我了”,转发到朋友圈,其实是在对亲戚 “无声反抗”,也是在告诉朋友 “我不是一个人”。
焦虑情绪的运用,关键是 “点到为止”。不能一味放大焦虑,让用户觉得绝望,而是要在焦虑中给出一丝希望。比如写 “工资赶不上房价,我该怎么办?”,可以分享一些普通人的攒钱小技巧,或者 “即使买不起房,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的生活方式。这样用户既会因为焦虑而转发,也会因为看到希望而不反感。
还有一种 “知识焦虑” 也很容易引发转发。比如 “别人都在学 AI,我却连 Excel 都用不明白”,这种对比带来的焦虑,会让用户转发文章,既是在提醒自己要学习,也是在向同行传递 “我们得跟上时代” 的信号。
📝打造有情绪价值的内容结构:从开头到结尾都能戳中用户
情绪价值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靠内容结构来层层递进。开头要能快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中间要不断强化情绪,结尾要给出明确的分享理由。
开头可以用 “场景代入” 的方式。比如写职场愤怒的文章,开头可以是 “早上 9 点打卡,老板发来消息‘昨晚的方案再改改’,而你明明凌晨才下班”,一句话就让有类似经历的用户 “代入感” 拉满。或者用 “提问” 的方式,“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明明很累,却不敢对领导说‘不’?”,直接唤醒用户的情绪记忆。
中间部分,要用具体的案例和细节来支撑情绪。空泛的议论没人看,也没人信。比如写感动,就要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动作;写焦虑,就要有具体的场景、对话、心理活动。案例越真实,细节越具体,情绪就越容易传递。
结尾要给用户一个 “转发的理由”。比如 “如果你也被这样的温暖打动,就转发给身边的人吧,让更多人相信善良的力量”;或者 “有同样焦虑的朋友,转发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抱团取暖”。明确的引导,能降低用户的转发门槛。
📊结合数据优化:找到用户最易共鸣的情绪点
光靠感觉挖掘情绪价值还不够,还要结合数据,看看哪种情绪更能打动自己的用户。后台的转发数据、留言内容,都是重要的参考。
看看哪些文章的转发率高,分析它们传递的是哪种情绪。如果写 “职场愤怒” 的文章转发率总是高于 “喜悦” 的文章,说明你的用户群体中,职场人的比例可能更高,对不公的现象更敏感,以后可以多从这个角度选题。
留言区也能看出端倪。如果一篇文章的留言里,很多人说 “太真实了,我也是这样”,说明这种情绪共鸣到位了;如果留言都是 “没感觉”“不认同”,那就要反思是不是情绪点没找对。
还可以做小范围测试。比如针对同一个话题,写两篇不同情绪的文章,一篇偏向感动,一篇偏向焦虑,分别推送给不同的用户组,看看哪篇转发率高,再调整后续的内容方向。
公众号分享率低,不是用户 “太懒”,而是内容没有给他们 “非转不可” 的情绪动力。喜悦、愤怒、感动、焦虑,这些情绪就像一个个开关,只要精准按下,用户的转发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运营者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自己的用户,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怕什么、渴望什么,然后用真实的内容、具体的细节,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毕竟,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能触动内心的东西,而分享,就是这种触动最直接的体现。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