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几个自媒体朋友审稿,发现不少号称 “原创” 的稿子读起来总有点别扭。细查之下,好家伙,全是 AI 生成的。这事儿让我挺感慨的,现在 AI 写东西越来越像模像样,但真要论起那股子 “人味儿”,还差得远呢。今天就跟大伙儿掏掏心窝子,分享几个我压箱底的判断技巧,帮你练就火眼金睛。
🔥 技巧一:揪出语言风格里的 “不自然感”
人写东西,就像说话一样,总会带点个人特色。有人爱用短句,噼里啪啦像打快板;有人偏爱长句,九曲十八弯才说到重点。AI 呢?它更像个 “好好先生”,总想把句子打磨得 “完美无瑕”,结果反而露了马脚。
你见过那种句子吗?从头到尾都顺顺当当,却找不到一个口头禅、一个重复的词,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用得规规矩矩,像个机器人在念稿子。上次看到一篇旅游攻略,说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湖面,岸边的柳树轻轻摇曳,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读着没毛病,但总觉得少了点啥。后来才反应过来,正常人写攻略,可能会加一句 “说真的,那时候的风都带着甜味儿”,这才是活生生的人会说的话啊。
还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关键词堆砌得太刻意。AI 总怕表达不清楚,会反复用同一个意思的词。比如写美食,一会儿说 “味道鲜美”,一会儿说 “滋味醇厚”,隔两句又来个 “口感绝佳”。倒不是说不能用这些词,只是人写东西会更灵活,可能突然冒一句 “吃一口就想跺脚”,这种带着情绪的表达,AI 目前还学不会。
最逗的是那些 “万能句式”。像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词在 AI 稿子里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你想啊,平时跟朋友聊天,谁会这么说话?上次有个作者跟我杠,说他就爱用这些词。我把他过去半年的稿子翻出来,发现以前他最爱说 “说句实在的”“你猜怎么着”,这才是他的风格嘛。
📌 技巧二:看穿逻辑链条里的 “断层”
人思考问题,就像走迷宫,可能会绕点弯路,但最终能找到出口。AI 呢?它更像在拼拼图,看似严丝合缝,其实常常把不同场景的碎片硬凑在一起。
我之前审过一篇讲 “如何在夏天防晒” 的稿子,前面还在说 “出门要涂防晒霜”,突然跳到 “冬天也要注意保湿”,中间连个过渡都没有。我问作者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后来用检测工具一查,果然是 AI 写的。正常情况下,人会说 “夏天防晒重要,冬天也不能松懈,毕竟紫外线一年四季都在”,这样才顺理成章啊。
还有一种情况更离谱,就是前后矛盾。比如写一篇关于 “熬夜危害” 的文章,前面说 “熬夜会导致脱发”,后面又说 “偶尔熬夜对身体影响不大”。这要是人写的,肯定会加一句 “当然,偶尔一次两次问题不大,但长期熬夜就危险了”。AI 可不管这些,它只知道把相关的信息堆在一起,根本不考虑逻辑是否通顺。
最容易露馅的是 “举例脱节”。有篇讲 “职场沟通技巧” 的稿子,说 “跟领导汇报工作要简明扼要,比如同事小王就是因为说话太啰嗦被批评了”。接着又说 “小王后来改了这个毛病,业绩提升了不少”。看着挺连贯?其实不对。人举例子,可能会说 “小王以前汇报工作,能从早上堵车说到中午吃啥,领导急得直拍桌子。后来他学会了先说结果,再讲原因,现在领导可待见他了”。你看,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例子,AI 写不出来这种细节。
🔍 技巧三:检查内容深度里的 “假大空”
AI 就像个记性超好的学生,能把课本上的知识倒背如流,但真要让它谈点自己的见解,就露怯了。这一点在内容深度上特别明显。
你有没有读过那种文章?讲 “如何提升写作能力”,翻来覆去就是 “多读书、多练习、多修改”。这些谁不知道啊?问题是怎么多读书?读什么书?怎么练习才有效?AI 说不出来。人写的话,可能会说 “我以前每天逼自己写 500 字,写不出来就硬写,后来发现光写不行,得对着优秀的稿子拆结构,比如把莫言的小说拆成‘开头怎么抓人、中间怎么转折、结尾怎么留余味’,慢慢才摸到点门道”。这种带着个人经验的干货,AI 可编不出来。
还有个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 “小众知识点”。比如写 “咖啡文化”,AI 可能会说 “ espresso 是意大利咖啡的代表”“拿铁由浓缩咖啡和牛奶组成”。这些百度一搜全知道。但人可能会加一句 “上次在米兰喝到的 espresso,杯子比国内的小一半,喝的时候得站着,三五口就喝完,那股劲儿才叫冲”。这种带着个人经历的细节,才是内容的灵魂啊。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那种 “正确的废话”。有篇谈 “婚姻经营” 的稿子,说 “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这话没错,但等于没说。正常人会说 “我跟我爱人吵架,以前总爱争个输赢,后来发现她哭的时候,递张纸巾比啥都管用”。你看,这才是能落地的经验,AI 写出来的东西,总像飘在天上的云,看着好看,摸不着实底。
🎭 技巧四:捕捉情感表达里的 “塑料感”
人是情感动物,写东西难免带点情绪。开心的时候,句子可能蹦蹦跳跳;难过的时候,文字可能带着叹息。AI 呢?它就像个没有感情的演员,就算写悲伤的事,也像是在念台词。
我读过一篇纪念亲人的文章,里面说 “奶奶走的那天,天空下着雨,我站在窗前,心里很难过”。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后来作者承认是 AI 生成的。你想啊,正常人写这种事,可能会说 “奶奶走的那天,雨下得跟漏了似的。我盯着窗台上她种的那盆月季,叶子上的水珠啪嗒啪嗒掉,跟我眼泪似的”。这种带着画面和细节的情感,才是真实的啊。
还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有没有 “情绪波动”。人写东西,情绪可能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比如写一场球赛,可能先说 “开场 5 分钟就丢了球,当时心都凉了”,接着说 “没想到下半场突然爆发,连进 3 个,嗓子都喊哑了”。AI 写的话,可能会平铺直叙 “比赛开场不利,但最终逆转获胜”,读着就像在看比赛结果通报,一点劲儿都没有。
最容易分辨的是 “幽默感”。AI 也会试图写笑话,但总像隔靴搔痒。比如它可能说 “为什么数学书总是很忧郁?因为它有太多的问题”。这笑话还行,但人可能会加一句 “我家孩子听完这个笑话,翻了个白眼说‘那语文书岂不是更忧郁?每天都要被人背诵默写’”。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互动感,AI 目前还学不会。
🕵️ 技巧五:验证事实细节里的 “漏洞”
AI 写东西,有时候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它可能把 A 的事安在 B 身上,也可能把年份搞错,甚至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一点,只要稍微较真一下,就能戳穿。
上次看到一篇讲 “历史人物” 的文章,说 “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担任过宰相”。当时就觉得离谱,李白啥时候当过宰相?后来一查,果然是 AI 瞎编的。正常人写历史,就算记错了,也不会错得这么离谱,顶多是把 “担任翰林学士” 说成 “在朝廷做官”。
还有个常见的漏洞,就是时间线混乱。有篇写 “智能手机发展” 的稿子,说 “2007 年乔布斯发布了第一部安卓手机”。这就错得没边了,第一部 iPhone 是 2007 年,安卓手机是 2008 年才出来的。人写这种内容,可能会记错具体年份,但不太可能把两个标志性事件弄混。
最搞笑的是 “编造数据”。AI 为了显得专业,可能会说 “研究表明,每天喝 8 杯水的人,寿命比不喝水的人长 3.5 年”。你要是较真去查,根本找不到这个研究。人写东西,可能会说 “我认识个老中医,他说多喝水准没错,他自己就每天抱着个大茶杯”,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说法,虽然不一定科学,但至少不会瞎编数据。
其实啊,判断 AI 生成的文本,说到底就是看它有没有 “人味儿”。那些带着个人经历、情绪波动、逻辑跳跃,甚至有点小错误的文字,往往才是最真实的。毕竟,人不是机器,写东西哪能那么完美?
现在 AI 写作工具越来越多,用它们来辅助创作没问题,但要是全靠 AI 糊弄读者,那就不地道了。希望今天说的这几个技巧,能帮你避开那些 “AI 陷阱”。毕竟,我们读文章,读的不光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啊。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