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清楚 “你是谁”——AI 写稿也得有清晰的人设定位
别指望 AI 能自动帮你打造出独特 IP,它顶多是个高级工具。真正的核心是你得先想明白自己的公众号到底要长成什么样。我见过太多号栽在这一步,今天写职场干货,明天跟风聊情感,AI 生成的内容倒是快,结果读者看了半年都不知道这个号到底想表达什么。
精准定位要窄到 “扎心”。比如同样是聊美食,别搞 “全网最全美食攻略” 这种虚头巴脑的定位。不如换成 “北漂打工人的 15 分钟快手晚餐”,目标人群一下子就聚焦了。这时候用 AI 写稿,就能让它死死盯住 “北漂”“打工人”“15 分钟” 这几个关键词,生成的内容自然带着烟火气,不会跟那些泛泛而谈的美食号撞车。
品牌调性得写进 AI 提示词里。我见过一个母婴号做得特别绝,它给 AI 的提示词里不仅有 “0-3 岁宝妈”“科学育儿”,还加了 “像小区里最会带娃的二胎妈妈聊天,偶尔吐槽老公带娃翻车现场”。你看,AI 生成的内容就有了画面感,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堆砌,读者能感觉到背后是个活生生的人。
✍️ 给 AI 装上 “语言滤镜”—— 让机器写出你的专属腔调
AI 最容易暴露 “机器感” 的地方就是语言。千篇一律的书面语、标准句式,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是 AI 写的。但如果你能给 AI 套上专属的 “语言滤镜”,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先提炼 3 个核心语言特征。比如我关注的一个职场号,它的语言风格是 “用脱口秀段子讲升职加薪技巧,结尾必带一句山东方言歇后语”。每次用 AI 写稿前,都会把这三个特征塞进提示词里。你猜怎么着?现在它家粉丝哪怕只看开头两句,不用看头像都知道是这个号发的。
排版也得有 “独家暗号”。别小看排版,这是视觉上的品牌标识。有的号坚持每段开头空两格,配文必用橙色加粗;有的号喜欢在段落之间插一句创始人的手写体金句,AI 生成正文后手动加进去。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能在读者心里留下 “这个号很特别” 的印象。
偶尔故意 “不完美”。AI 写出来的内容往往太工整,反而少了点人味儿。我建议写完后手动改几个地方,比如加个口语化的插入语 “哎对了”,或者留个小错别字然后在评论区自嘲一句 “被 AI 带偏了,应该是这个词才对”。这种小瑕疵反而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比完美无缺的 AI 文稿更有记忆点。
🧐 内容得有 “独家配方”——AI 负责加工,你负责提供稀缺原料
AI 能处理信息,但不能创造独家内容。想让公众号不千篇一律,就得给 AI 喂别人没有的 “原料”。这些原料可能是你的独特经历,也可能是你挖掘到的小众信息。
把个人故事变成 AI 素材库。我认识一个做理财号的博主,她自己是从负债 10 万逆袭成理财规划师的。每次用 AI 写稿时,都会把自己的经历拆成一个个小故事片段,比如 “2019 年被骗买基金亏了 3 万那天的心理活动”,让 AI 把这些真实细节揉进理财知识里。读者看的哪里是干巴巴的理财技巧,分明是能共情的真实人生。
挖别人懒得碰的 “信息死角”。热点大家都在追,AI 生成的内容也大同小异。但有些细分领域的冷门话题,反而能做出独家感。比如教育类公众号,别人都在聊新课标改革,有个号专门研究 “80 年代的课本里藏着哪些教育智慧”,用 AI 整理史料,再加上自己的解读,这种内容根本不用担心撞车。
给热点加个 “私人视角”。不是说不能追热点,关键是怎么追。比如某明星塌房事件,娱乐号都在扒瓜,有个职场号却用这个事件聊 “如何识别职场中的‘人设崩塌’型同事”。AI 负责整理事件脉络,博主负责嫁接职场观察,这种角度既借了热点的流量,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调性。
🔄 让读者参与 “内容共创”——AI 负责串联,人情味留给真人互动
AI 写稿效率高,但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真正的品牌 IP 是活的,得和读者一起成长。怎么让 AI 生成的内容也能带着读者的温度?
把读者故事变成 AI 的写作素材。有个情感号做得特别聪明,它每周发起 “匿名故事征集”,然后用 AI 把这些故事整理成 “读者来信” 栏目。重点是,AI 只负责文字润色,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口语和错别字,结尾再加上小编的手写回复。读者看到自己的故事被刊登,不仅会转发,还会追着看有没有后续。
用 AI 做 “互动工具” 而不是 “挡箭牌”。别让读者觉得在跟机器对话。可以在文末留个小问题,比如 “你觉得这个方法靠谱吗?试过的来评论区踩踩坑”,然后手动回复前 20 条评论。AI 可以帮你筛选高频问题,但回复一定要带个人色彩,比如 “你这个情况我上周刚遇到过,其实可以试试……”
定期搞 “线下落地” 反哺线上。哪怕是小范围的线下活动,比如在咖啡馆办个读者交流会,拍点视频回来让 AI 剪成 vlog 文案。这种真实的互动场景,AI 再厉害也模仿不来。有个本地生活号就靠这个出圈,线上用 AI 写探店攻略,线下组织粉丝一起去打卡,现在提到那个城市的美食,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号。
📊 别被 AI 牵着走 —— 用数据校准内容方向,避免僵化
AI 生成内容太方便,很容易让人陷入 “量产陷阱”:每天按时推送,数据却慢慢下滑。这时候就得靠数据复盘,让 AI 的输出始终围着读者的需求转。
重点盯 “完读率” 和 “留言词云”。如果某类 AI 写的文章完读率突然掉了 10% 以上,别急着怪 AI,先看看读者留言里高频出现的词是什么。有可能是 AI 用的案例太老了,也可能是话题读者早就看腻了。我之前有个号,发现 “职场沟通” 类文章数据下滑,词云里全是 “太假了”“不实用”,后来让 AI 多结合读者留言里的真实场景,数据立马就回来了。
定期做 “内容 AB 测试”。同样一个主题,让 AI 用两种不同风格写出来,比如一篇偏严肃干货,一篇加了点段子,同时发不同的粉丝分组。通过对比数据,很快就能发现哪种风格更受欢迎。有个科技号靠这个方法,把 AI 生成内容的转发率提高了近 30%,他们发现读者其实更喜欢 “用吐槽的语气讲专业知识”。
每月留 20% 的 “野生内容”。完全不用 AI,手动写几篇 “不按套路” 的文章。比如创始人的创业日记,或者团队内部的搞笑花絮。这种内容数据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好,还能帮你找到新的内容方向。有个职场号就靠一篇小编的 “被老板 PUA 实录” 爆火,后来根据这个方向调整了 AI 的写作重点,粉丝增长直接翻了倍。
🚫 这些坑千万别踩 ——AI 写稿打造 IP 的禁忌清单
最后说几个血淋淋的教训,都是我见过别人栽过的跟头,希望你能避开。
别让 AI 替你 “表态”。涉及价值观的问题,一定要自己把关。比如社会热点事件,AI 可能会生成中立的评论,但品牌 IP 需要有明确的态度。有个亲子号就因为 AI 写的文章立场模糊,被读者质疑 “没有担当”,花了半年才挽回口碑。
别偷懒用 AI 生成 “标题党”。现在读者对标题党的容忍度越来越低。AI 可能会给你生成 “震惊!这样做的人都后悔了” 这种标题,宁愿多花 10 分钟手动改成 “我试过 5 种方法,最后发现最有效的是这个……”,虽然不够劲爆,但读者信任感会强很多。
别把 “独特” 理解成 “小众”。独特不代表曲高和寡,而是在大众话题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个历史号专注写 “古代打工人的职场故事”,用 AI 整理史料,再结合现代职场现象解读,既保持了独特性,又能让读者有共鸣。记住,IP 要独特,但不能隔绝读者。
AI 写公众号文章,说到底就是 “用机器的效率,做人的温度”。你给 AI 的指令越具体,它帮你打造的 IP 就越清晰。别担心千篇一律,因为真正的独特性,永远藏在那些 AI 模仿不来的细节里 —— 你的经历、你的态度、你和读者的每一次真实互动。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