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公众号的,谁没试过用 AI 写文章?但拿到原创标的没几个。不是平台针对你,是 AI 写的东西太 “规整” 了 —— 句子结构雷同、观点角度单一、甚至案例都带着一股机器味。想让平台认可是原创,就得跳出 AI 的套路。今天掏点实战干货,都是我们团队测了几十次才摸透的技巧,照着做,原创标拿到手软。
🛠️ 内容改造:给 AI 的骨架填 “人肉” 血肉
AI 生成的初稿,顶多算个素材库。直接用?平台的查重系统一眼就能识破。得往里面塞 “独家料”,让内容有你自己的印记。
怎么加?先看 AI 写的论点。比如写 “私域流量运营”,AI 可能会说 “要做好用户分层”。这时候别停,你得补一句 “我们上周给 3000 人做分层时,发现宝妈群体对限时秒杀的响应率比上班族高 40%,具体分层模板放文末了”。这种带数据、带场景的补充,就是信息增量。平台算法就认这个,因为别家没有。
案例替换更关键。AI 爱用大厂案例,什么某东某猫的。但读者看腻了,平台也见多了。换成你自己的实操案例 —— 哪怕是失败的。比如 “上次试着在社群发长文案,转化率只有 1.2%,后来改成 3 句话 + 一张对比图,直接涨到 5.7%”。真实的细节最打动人,也最难被判定为抄袭。
观点要反着来一点。AI 给的观点都太 “正确”,正确到没特色。比如 AI 说 “公众号要日更”,你可以接 “但我们试过日更后,粉丝留存反而降了 15%,后来改成每周 3 篇深度文,打开率涨了 2 倍”。用反常识的结论打破 AI 的同质化,平台会觉得你有独立思考。
🔄 结构调整:打乱 AI 的 “八股文” 逻辑
AI 写东西,就像按公式套 —— 开头点题、分论点 123、结尾总结。太工整了,反而像流水线产品。想过原创,就得把结构拆了重拼。
试试段落重组。比如 AI 把 “选品技巧” 放在第三部分,你可以挪到开头,用一个失败的选品案例引出,再展开说怎么避免。读者看的时候觉得 “哎,这个顺序挺特别”,平台也会觉得结构独特。
逻辑线换个方向。AI 习惯 “因为 A 所以 B”,你可以改成 “先看 B 的结果,再倒推为什么需要 A”。比如写 “短视频涨粉”,AI 会说 “要做垂直内容→才能涨粉”,你可以说 “最近涨了 1 万粉后回头看,原来垂直内容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我是先试了 5 个方向才找到的”。用 “复盘式” 逻辑替代 AI 的 “指导式” 逻辑,更像真人分享。
开头结尾必须重写。这两处是 AI 最容易露馅的地方。AI 的开头喜欢 “随着互联网发展...”,结尾喜欢 “综上所述...”。换成你自己的话 —— 开头用个疑问句 “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做公众号越来越难了?我上周就差点放弃...”,结尾加个行动指令 “明天我会在评论区抽 3 个人,送这套过原创的 Checklist,记得来蹲”。让开头有钩子,结尾有互动,平台会判定为 “有运营价值”。
🎭 风格塑造:给 AI 穿上 “个人特色” 的外衣
平台判断原创,不光看内容,还看风格是否统一。AI 写的东西没 “人设”,你得给它加上你的专属标签。
口语化不是随便加 “啊”“呢”。得学你平时说话的习惯。比如你平时爱说 “说白了”,就在 AI 的句子里加进去;你习惯用 “我同事老王说” 代替 “有专家认为”,就改过来。把 AI 的书面语翻译成你的 “口头语”,比如 “用户画像构建” 改成 “给粉丝画个像”,“转化路径优化” 改成 “让别人买东西的步骤改改”。
加个人印记。每篇文章里塞一两个只有你粉丝才懂的梗。比如你经常在文末说 “记得喝热水”,就在 AI 的结尾加一句 “不多说了,我先去喝口热水,你们慢慢看”。或者提一句你的固定栏目,“就像我们每周三的‘踩坑日记’里说的那样...”。这些细节能让平台识别出 “这是特定账号的风格”,降低查重率。
控制情感浓度。AI 写东西像白开水,你得根据内容加情绪。写干货就带点 “炫耀”——“这个方法我藏了半年,今天终于舍得放出来”;写踩坑就带点 “吐槽”——“当时脑子进水才会信那个说法,现在想想都气”。让文字有情绪波动,别像 AI 那样平铺直叙。
📌 细节优化:藏好 AI 的 “机器指纹”
有时候就差一点过原创,问题可能出在细节上。这些地方 AI 处理得太 “完美”,反而不真实。
改术语。AI 爱用行业黑话,比如 “私域流量池”“用户生命周期”。换成大白话,“自己的粉丝群”“从关注到买东西的全过程”。但别全改,保留 10% 的专业词,显得你懂行。平衡专业度和口语化,才像真人写的。
换句式。AI 的句子要么太长,要么太短,没节奏。把长句拆成两句,比如 “在进行用户调研时,我们发现 25-30 岁的女性对价格敏感度较高且更注重产品质量”,改成 “我们问了一圈,25 到 30 岁的女生不一样。她们在乎价格,但更看重质量”。偶尔加个短句强调,“真的,试了就知道”。让句子长短交错,读起来有停顿感。
错峰发布。别写完就发。AI 生成的内容,很多人会在同一时间发类似的。你存草稿里,隔 12 小时再发。比如 AI 写的 “周末营销技巧”,别周五发,改到周六早上 8 点,这时候竞品已经发完了,降低和其他 AI 文章撞车的概率。
🚨 实战补充: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就算前面都做好了,有些错误还是会让你功亏一篑。
别直接用 AI 的案例数据。AI 经常编假数据,比如 “某平台转化率提升 300%”。你要么换成自己的真实数据,要么注明 “来自 XX 报告”。平台现在对数据真实性查得严,假数据会被判定为 “低质内容”,直接影响原创审核。
别批量改完就发。哪怕是同一篇 AI 初稿,改 5 篇发 5 个号,也容易被查。每篇都要改不同的案例、不同的开头、不同的个人梗。确保每个账号的内容都有 “唯一性”,哪怕是同个团队运营的。
原创标拿到后别乱动。有些人拿到标就改标题、改段落,平台会二次校验。要改就小范围改,比如加个括号注释,千万别大改结构。一次通过后,保持内容稳定性,后续更容易拿到标。
其实平台不是反对 AI 写作,是反对 “偷懒式写作”。你把 AI 当工具,而不是当枪手,花半小时给它 “整容”,让内容有你的思考、你的风格、你的独家信息,平台没理由不给你原创标。
我团队现在用 AI 写初稿,再按这套方法改,原创通过率从 15% 提到了 82%。不是什么玄学,就是摸透了平台的逻辑 ——它要的是 “有人味儿” 的原创,不是 “机器造” 的内容。
明天我会整理一份《AI 文章过原创 Checklist》,里面有具体的修改步骤和自查项。需要的话,评论区扣 “想要”,我直接发给你。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