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的电商产品描述,看着好像省了不少事,但真要直接用,转化率能掉一半。不是说 AI 写得差,是它不懂你的用户到底想要啥,也抓不住那种能让人掏钱的 “感觉”。我见过太多商家,AI 生成后直接复制粘贴,结果流量来了留不住,白瞎了推广费。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AI 写的描述该怎么改,才能让用户看了就想下单。
🎯 润色前先做好 “诊断”,找准 AI 描述的痛点
拿到 AI 生成的文案,第一反应别是 “还行”,得带着挑错的眼光看。AI 最容易犯的错,是把产品写成 “百科全书”,啥都想说,结果啥都没说清。比如卖一款不粘锅,AI 可能会从材质讲到工艺,再到适用炉灶,洋洋洒洒几百字,可用户真正关心的 “到底粘不粘”“用多久会坏” 却一笔带过。
还有个常见问题是 “千人一面”。不管你卖的是给学生的平价 T 恤,还是给白领的商务衬衫,AI 可能都用差不多的调调。学生党想知道 “洗了会不会缩水”“搭校服好看不”,白领更在意 “会不会皱”“能不能机洗”,AI 分不清这些,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打不中靶心。
更要命的是缺乏 “说服力”。AI 喜欢用 “优质”“高效” 这种空泛的词,你说优质,优质在哪?用户凭啥信你?我之前看到一款按摩仪的 AI 描述,说 “缓解疲劳效果显著”,改完之后变成 “每天下班按 15 分钟,脖子像被人轻轻掰正,第二天上班不酸不僵”,转化率直接涨了 30%。这就是具体和模糊的区别。
所以润色前,先拿张纸列出来:AI 有没有说清产品解决啥问题?有没有针对我的目标人群说话?有没有让人相信的理由?把这些问题标出来,改的时候才有方向。
✍️ 语言润色:把 “机器腔” 改成 “人话”,让用户听得懂、愿意听
AI 写的句子,经常带着一股翻译腔,长句套长句,读着累。比如 “本产品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对肌肤的深层清洁”,看着就头大。改成 “这玩意儿用了纳米技术,洗脸能洗得特干净,连毛孔里的脏东西都能清出来”,是不是顺耳多了?
多用短句,加语气词。人说话不是一板一眼的,适当加个 “呢”“哦”“啦”,亲切感就出来了。卖零食的,AI 说 “口感酥脆,味道香甜”,改成 “咬一口咔嚓响,甜丝丝的,好吃到停不下来哦”,感觉就像朋友在推荐。
把抽象的词换成具体场景。“耐用” 不如 “用了三年还跟新的一样”,“舒适” 不如 “穿一天脚不疼,逛街暴走都没问题”。用户买东西,不是买产品本身,是买产品能带来的体验。AI 只知道描述属性,咱们得帮它翻译成用户能感受到的场景。
还有个小技巧,加一句 “反常识” 的话。比如卖保温杯,AI 会说 “保温效果好”,你可以加一句 “别装太烫的水,不然半天喝不上嘴”。这种看似 “自曝其短” 的话,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比一味夸好管用。
📌 结构调整:让重要信息 “跳” 出来,别让用户找半天
AI 生成的描述,经常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卖点堆在一起,用户扫一眼抓不到重点。咱们得重新排版,让关键信息像霓虹灯一样显眼。
开头 3 秒要抓住人。用户划手机的速度很快,开头如果不说人话,直接划走。AI 可能会写 “本款连衣裙采用 XX 面料制作而成”,太普通了。改成 “夏天穿这裙子,比没穿还凉快”,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往下看?
卖点别超过 3 个,每个卖点配一个 “证据”。AI 喜欢把产品所有优点都列出来,结果等于没说。比如卖洗发水,挑 “控油”“去屑”“香味持久” 三个最吸引人的,每个卖点后面加一句证明:“三天不洗头也不油(我自己试了)”“头屑多的朋友用两次就见效”“同事总问我喷了啥香水”。具体的细节比空泛的吹嘘有说服力。
把 “Features(特点)” 改成 “Benefits(利益)”。AI 说 “这把伞骨是碳纤维的”,用户不知道这意味着啥。改成 “狂风天也吹不坏,再也不用追着伞跑了”。特点是产品自带的,利益是用户能得到的,后者才是掏钱的理由。
段落别太长,每段不超过 3 行
。手机屏幕小,大段文字看着累。用换行把内容切开,重要的句子单独成行,加个表情符号强调一下,比如 “👉 买就送同款小样”,用户一眼就能看到。
❤️ 情感连接:让用户觉得 “这就是为我写的”
AI 是冷血的,写出来的东西没感情。咱们得给描述注入温度,让用户感觉你懂他。
用 “你” 代替 “用户”“大家”。AI 说 “用户使用后反馈良好”,改成 “你用了就知道多方便”。“你” 这个词能拉近距离,让用户觉得是在跟他一对一聊天。
加入具体的人群标签。比如卖母婴用品,别笼统地说 “适合宝宝”,改成 “给刚会爬的宝宝用,防摔又安全”;卖办公用品,说 “经常加班的人必备,效率能提高一半”。精准定位人群,让对应的人看到就觉得 “这就是给我准备的”。
说点 “自己的故事”。AI 不会编故事,但故事是最能打动人的。比如卖辣椒酱,你可以写 “我妈拌凉菜总放这个,现在我自己住,天天拌面条吃,想家的时候就靠它”。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话,比 AI 写的 “味道鲜美” 有感染力多了。
还有个高级技巧,制造 “稀缺感” 但别硬来。AI 可能会写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太老套了。改成 “这批货是厂家特供的,下次进货不知道要等多久,我自己留了两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稀缺,比喊口号管用。
🔍 数据和细节:让描述 “落地”,别飘着
AI 喜欢说 “销量领先”“广受好评”,这些话太空了,用户不信。咱们得用具体的数据和细节填充,让描述站得住脚。
加真实的数字。别说 “很多人买”,说 “上个月卖了 3000 件,仓库都快空了”;别说 “评价好”,说 “98% 的人给了五星,追评里全是夸的”。数字不用精确到个位,大概的范围就行,关键是让人觉得真实。
描述细节越具体越好。卖床垫,AI 说 “柔软舒适”,你可以写 “躺下的时候,腰那里刚好能陷进去,像被托住一样,早上起来腰不酸了”。细节越具体,用户的代入感越强,好像自己已经在用了。
提一句 “差评” 并解释。没有完美的产品,承认这点反而显得真实。比如 “有朋友说尺码偏小,建议拍大一号,我穿正常码刚好,可能每个人体型不一样”。这种客观的态度,比删差评、控评更能赢得信任。
如果产品有什么认证、奖项,别藏着掖着。AI 可能会简单提一句,你可以放大:“得过 XX 奖,不是随便说说的,证书在详情页最后,自己看”。权威背书能降低用户的决策门槛。
🚀 最后检查:用 “用户视角” 读一遍,删掉所有 “废话”
改完之后,别着急上架,自己当回用户,快速读一遍,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知道这东西能帮我解决啥问题吗?
- 我相信它真的有说的那么好吗?
- 我有马上买的冲动吗?
如果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接着改。
还可以找个不懂产品的人看,问他看完记住了啥。如果他说不出重点,说明结构有问题;如果他不信,说明说服力不够。
最后,删掉所有 “专业术语” 和 “客套话”。“综上所述”“敬请期待”“感谢您的惠顾” 这些话,在电商描述里都是废话,占地方还没用,直接删掉。
AI 生成的描述是块璞玉,有基础但不完美。咱们润色的过程,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心理,把它打磨成能让人掏钱的利器。记住,好的产品描述,不是告诉用户 “这东西好”,而是让用户自己觉得 “我需要这东西”。多站在用户的角度想想,少点自说自话,转化率自然就上去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