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被问,AI 写的东西到底算不算原创?这个问题啊,其实得拆开来看。不是一句 “算” 或 “不算” 能说清的。毕竟现在连 ChatGPT 都能写小说了,自媒体人要是还搞不懂这里面的门道,迟早要栽跟头。
🤖 AI 写作的本质:到底是谁在 “创作”?
先得明白,AI 写作不是单一种类。有的是直接输入标题就让 AI 写全文,有的是用 AI 生成大纲再自己填肉,还有的是把几篇 AI 稿打乱重组成新的。这几种情况,在平台眼里可能完全是两码事。
纯 AI 生成的内容,说难听点就是 “数据库缝合怪”。它会把网上已有的信息打碎重组,看起来是新的,内核还是别人的东西。这种稿子拿去查重,可能重复率不高,但平台的 AI 检测工具一扫描,那种 “机械感” 根本藏不住。就像你读一篇文章,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说不上来但就是没灵魂 —— 平台算法对这种感觉特别敏感。
人机协作就不一样了。比如你用 AI 生成初稿,自己逐句修改,加入个人案例、独特观点,甚至重写一半以上内容。这种情况下,AI 更像个高级秘书,最终输出的东西带着你的思考痕迹。现在很多大 V 都这么干,既提高效率,又能保住原创属性。
最容易踩坑的是 “半 AI 半抄”。有些人懒,让 AI 写一段,自己从别处复制一段,凑在一起就发。这种稿子不仅过不了原创,还可能被判定为洗稿。平台对这种 “小聪明” 的打击力度,比纯 AI 稿还大。
🔍 主流平台审核机制:他们到底在查什么?
微信公众号的审核逻辑最有意思。它不直接封杀 AI 内容,但会通过 “原创保护” 机制间接表态。你用 AI 写的稿子申请原创,大概率会被拒。但如果是你深度修改过的,哪怕有 AI 参与,只要能看出 “人的创造性劳动”,照样能过。他们的审核员(包括机器)特别看重 “观点的独特性”,比如同样写 “职场焦虑”,AI 可能泛泛而谈,但你加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反思,通过率就会飙升。
今日头条的算法更看重 “信息增量”。它不管你是不是用 AI 写的,只要内容有新东西 —— 新数据、新角度、新案例,就能获得推荐。但如果是 AI 写的老生常谈,比如 “早餐吃什么好” 这种烂大街的话题,哪怕文字再通顺,也会被打入冷宫。他们的 AI 检测工具据说能识别出 85% 以上的纯 AI 内容,一旦判定,直接限制流量。
百家号对 AI 的态度最严格。去年就明确说过,“纯 AI 生成内容不被视为原创”。他们的查重系统不仅比对文字,还会分析语义结构。有个朋友试过,用 AI 写了篇科技评论,自己改了 30%,还是被判定为 “非原创”。后来问了内部人员才知道,百家号对 “逻辑链条” 的检测特别严,AI 的论证方式比较固定,容易被抓包。
小红书的机制相对宽松,但也有潜规则。它更在意 “真实感”,AI 写的东西如果太完美、太书面化,反而不讨喜。很多博主发现,用 AI 写完再故意加几句口语化的表达,比如 “我踩过的坑告诉你们”“亲测有效”,过审率会高很多。这说明平台算法在鼓励 “人格化” 内容,哪怕有 AI 参与,只要不像机器人说话就行。
📌 原创判定的核心:平台真正在乎的 3 个标准
独特视角比文字原创更重要。同样写 “AI 写作”,有人只会复述定义,有人却能结合自己运营账号的经历,分析出 “AI 写情感文容易翻车” 这种实操结论。后者哪怕用了 AI 辅助,也会被平台认定为原创。因为视角是独有的,这是 AI 模仿不来的。
创作过程的 “人类干预度” 是关键。平台算法能通过语义变化、用词习惯等细节,判断你在写作中投入了多少精力。比如你让 AI 写初稿,然后逐段修改,每段都加入自己的例子,这种 “干预度” 高的内容,和纯 AI 稿的待遇天差地别。有数据显示,干预度超过 50% 的 AI 辅助内容,过审率和纯原创相差不到 10%。
内容价值决定最终命运。不管用不用 AI,能解决读者问题的内容永远受欢迎。比如一篇 AI 写的 “个税申报攻略”,如果步骤清晰、附带最新政策解读,照样能获得高推荐。但如果是空洞的 “心灵鸡汤”,哪怕纯手写,平台也不会给流量。这说明原创与否,最终还是要服务于 “内容价值” 这个核心。
💡 自媒体人该怎么应对?3 个实操策略
别想着完全不用 AI,也别全靠 AI。现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不用工具等于自断一臂。正确的做法是建立 “AI 辅助工作流”:用 AI 收集资料、生成大纲、写初稿,然后自己做 “总编辑”—— 调整逻辑、加入案例、强化观点。有个百万粉丝的博主分享过,他的团队用这种方式,产出效率提升 3 倍,原创率还保持在 90% 以上。
养成 “反 AI 化” 修改习惯。AI 写的句子通常很规整,主谓宾齐全,缺乏口语化表达。你可以故意加一些 “不完美” 的元素:比如在长句里插个短句,多用人称代词 “我”“你”,加入具体的时间、地点、数字。比如 AI 写 “很多人喜欢旅行”,你改成 “我认识的至少 20 个朋友,每年都要抽半个月去徒步,他们说这比打卡网红景点靠谱多了”。这样一改,不仅更像人话,原创度也直线上升。
建立自己的 “原创素材库”。不管用不用 AI,独特的素材永远是王道。平时多积累自己的经历、采访、数据,写的时候往 AI 稿里塞。比如写 “家庭教育”,AI 可能说 “要多陪伴孩子”,但你加入 “我邻居家孩子每天被父母陪着刷题,结果逆反期来得特别早”,这种独家素材一放,谁还在乎你是不是用了 AI?
🚀 未来趋势:AI 写作会被完全接受吗?
短时间内,平台不会一刀切禁止 AI 写作。毕竟技术发展挡不住,现在连官方媒体都在用 AI 写快讯。但审核会越来越精细,可能会推出 “AI 创作声明” 机制 —— 就像现在的 “广告声明” 一样,让作者主动标注 AI 参与程度。读者也会慢慢适应,更看重内容本身,而不是 “谁写的”。
真正的风险不在于 AI 写作,而在于 “过度依赖 AI 导致内容同质化”。当大家都用同一个 AI 模型,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像,读者自然会反感。这时候,能保持 “个人风格” 的创作者会更吃香。就像当年 PS 普及后,真正厉害的设计师不是不用 PS,而是能用 PS 做出别人做不到的风格。
📝 最后给自媒体人的 3 条铁律
- 别碰 “纯 AI 生成 + 直接发布” 的捷径,那不是捷径是绝路。
- 把 AI 当工具,别当主人。你的思考、经历、独特视角,才是不可替代的。
- 平台算法再变,有价值的内容永远有市场。与其纠结 AI 算不算原创,不如多想想自己的内容能帮读者解决什么问题。
记住,原创的核心从来不是 “谁写的”,而是 “有没有新东西”。AI 能帮你提高效率,但不能替你思考。想明白这一点,就不用怕什么审核机制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