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朋友圈,十个自媒体人里有八个在吐槽 AI 写的东西越来越像。昨天刷到三篇讲职场沟通的文章,连举例都是 “同事开会抢功劳”,连解决方案都离不开 “提前报备领导”。这就是 AI 写作最大的坑 —— 同质化像病毒一样蔓延。用户刷到第三篇就会划走,搜索引擎也会把重复度高的内容往后排。想让你的文章在信息海里冒头,就得学会给 AI 初稿 “脱胎换骨”。
📌 从 “公共素材池” 跳出来:挖别人看不到的料
AI 写东西,本质是在它的数据库里 “拼积木”。你输入 “夏季旅游攻略”,它大概率会给你堆一堆大众景点、网红餐厅 —— 这些东西别的 AI 也能扒到。想不一样,就得给你的文章喂 “独一份” 的料。
我前阵子帮一个民宿号改稿,AI 初稿写的都是 “大理民宿推荐”,列的全是古城周边那几家。后来我让运营者去翻当地村民的朋友圈,发现了一个藏在茶马古道遗址旁的小众院子,老板是个退休摄影师,会带住客拍星空。就凭这个没人写过的细节,那篇稿子阅读量比平时高了三倍。
找独特素材有三个偏门路子:一是扒垂直论坛的 “沉帖”,比如豆瓣小组里三年前的讨论,AI 很少抓取这类时效性弱但有特色的内容;二是做 “微访谈”,街上拦三五个路人问观点,比如写 “早餐吃什么”,别光说豆浆油条,去问问写字楼保安常买的路边摊;三是翻自己的旧手机,相册里的老照片、备忘录里的碎碎念,往往藏着最鲜活的素材。
记得有个美食号主告诉我,她写馄饨店测评,AI 给的都是 “皮薄馅大”“汤鲜味美”。她后来跑去后厨看老板怎么熬汤,发现老板每天凌晨四点去市场挑筒骨,还要加一把自己晒的干菜。把这个过程写进去,那篇文章成了本地美食榜第一。
✏️ 给文字 “去机器味”:让句子带着你的呼吸感
AI 写的句子,就像刚从模具里出来的饼干,工整但没灵魂。你读它写的段落,会感觉像在听机器人念稿子 —— 没有停顿,没有语气,更没有 “说错话再圆回来” 的真实感。
我改稿时常用一个笨办法:把 AI 写的长句拆成 “碎句子”。比如 AI 写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会改成 “互联网跑快点了。现在买东西,手指划几下就行。我妈昨天还说,菜市场都懒得去了”。你看,拆成短句,加个生活化的例子,一下子就有 “人味儿” 了。
语言风格要往 “私人化” 靠。别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种 AI 爱用的词,换成 “说白了”“我发现啊”。写职场文,别总说 “要提升沟通效率”,可以说 “跟领导汇报前,我都会先在备忘录里列三个重点 —— 不然说着说着就跑偏”。这种带点小习惯、小毛病的表达,AI 学不会。
还有个小技巧:故意加一点 “不完美”。比如写探店文,别只说 “这家店味道好”,可以加一句 “就是桌子有点小,两个人坐得挤挤的”。这种小瑕疵反而让读者觉得真实,就像朋友在跟你唠嗑。
🔍 观点要 “带刺”:别做 AI 的 “观点传声筒”
AI 最擅长的是 “和稀泥”,把网上所有观点揉在一起,说些 “各有道理”“视情况而定” 的废话。但读者要的不是四平八稳的结论,是能让他们拍大腿的 “原来还能这么想”。
上次改一篇 “要不要辞职考公” 的稿子,AI 写的是 “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我让作者加了自己的经历:“我表姐辞掉互联网工作考公,考上后发现每天写材料比改 PPT 还累 —— 稳定是稳定了,但她现在总说‘像在温水里泡着’”。这种带着个人观察的观点,比空泛的分析有冲击力多了。
找观点的 “反向切口”。大家都在说 “直播带货赚钱”,你可以写 “我邻居跟风做直播,三个月亏了两万,因为她连镜头都不敢看”。大家都夸 “早起效率高”,你可以说 “我试过六点起床,结果上午困得像条狗,还不如我熬夜赶工来得快”。这种反常识的视角,更容易让人记住。
但要注意,观点得有依据,不能瞎抬杠。你说 “考研没用”,得拿出具体例子,比如 “我同学研究生毕业,找的工作和本科生薪资差不多”,而不是空喊口号。
📊 数据和案例:用 “小众样本” 打败 “大数据”
AI 爱用的数据,不是国家统计局的就是行业报告里的,比如 “2023 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多少”“某行业市场规模突破多少亿”。这些数没错,但读者看太多了,早就麻木了。
我给一个母婴号改稿时,它用 AI 写 “新生儿出生率下降”,列了一堆宏观数据。后来我让他们去社区医院蹲了三天,记下了三个新手妈妈的话:“养个孩子太费钱,我连尿不湿都得比价”“没人帮忙带,我不敢生二胎”。这些带着体温的 “小数据”,比冰冷的大数字更打动人。
案例要 “去网红化”。别再用 “李佳琦”“董宇辉” 这些被写烂的例子了。写 “副业赚钱”,可以写小区门口卖卤味的阿姨,每天下班出摊三小时,月入比白领还高;写 “坚持的重要性”,可以写楼下修鞋大爷,干了二十年,现在年轻人都专门开车来找他修限量版球鞋。
用数据的时候,多做 “对比”。不说 “某产品销量增长 30%”,要说 “去年这时候,货架上这牌子还只有两排,现在占了整整一层 —— 我问导购,她说最近卖得比可乐还好”。这种具象的对比,比百分比更直观。
🔄 结构:打破 “AI 模板”,让节奏跟着 “人思路” 走
AI 写文章,结构就像流水线:开头点题,中间分三点,最后总结。读者看开头就知道结尾要写啥,能不腻吗?
我改稿时,常把结构改成 “聊天式”。比如写 “租房避坑”,不按 “地段、价格、合同” 分点,而是按 “我租房的三次踩坑经历” 来写:第一次租到隔断间,被城管拆了;第二次遇到黑中介,押金要不回来;第三次终于找到靠谱房东,因为我跟他聊了一下午钓鱼。这种按故事线走的结构,读起来就像听人讲故事。
段落长短要 “随心所欲”。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成一段,比如 “真的,别信中介说的‘拎包入住’”。有时候可以写长一点,把一个细节说透,比如 “那间房看着挺干净,我蹲下来系鞋带时,才发现床底下堆着一堆发霉的旧报纸 —— 当时我就决定,这房不能租”。长短句交错,读起来才有节奏感。
开头也别总 “开门见山”。可以先扯点别的,再绕回主题。比如写 “职场人际关系”,开头可以说 “昨天中午去吃饭,看到两个同事在楼梯间吵架,就因为谁该倒垃圾 —— 你看,职场上的破事,往往就藏在这些小事里”。这样的开头,比 “职场人际关系很重要” 要吸引人多了。
🛠️ 最后一步:用 “反 AI 检测” 技巧做收尾
改完之后,自己读一遍,感觉像不像 “真人说的话”。要是读着拗口,就把句子再改短点,加几个 “嗯”“啊” 之类的语气词 —— 别觉得别扭,平时聊天你就是这么说的。
可以用工具查一下重复率,但别迷信工具。有些句子虽然重复,但只要你加了自己的案例和观点,就不算同质化。我常用的办法是,把改好的稿子发给朋友看,问他 “这像不像 AI 写的”,要是他说 “不像,跟你平时唠嗑一样”,那就成了。
记住,AI 只是个工具,真正让文章活起来的,是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 “小脾气”。别让 AI 替你说话,而是用 AI 帮你把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 —— 这才是破解同质化的关键。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