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过事实关,筑牢新闻生命线
AI 写稿再花哨,事实错了全白搭。拿到 AI 生成的新闻稿,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事实性信息摊开了查。时间得精确到分,去年见过 AI 把 “下午 3 点发布会” 写成 “凌晨 3 点”,这种低级错误能直接毁掉报道可信度。地点别只看城市名,街道门牌号、会场具体位置都得对,上次有篇科技展会报道,AI 把 “国际会展中心 A 馆” 写成 “B 馆”,读者按图索骥全找错地方,投诉电话能打爆。
人物信息更得抠细。姓名用字必须和身份证一致,别信 AI 的 “同音替代”,见过把 “谌贻琴” 写成 “陈贻琴” 的,这可不是小事。职务和所属单位也要一一核对,某企业 CEO 刚跳槽,AI 还写着旧公司头衔,这种滞后信息会让读者觉得媒体不专业。事件的核心要素 —— 起因、经过、结果,得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AI 常犯 “添油加醋” 的毛病,比如把 “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写成 “已签署合同”,差一个词性质就变了。
数据是最容易出纰漏的重灾区。GDP 增长率、用户数量、营收规模,这些数字得追根溯源到官方发布渠道。有次 AI 引用某机构报告,把 “同比增长 12%” 写成 “环比增长 120%”,多打个零就成了天大笑话。涉及专业术语更要谨慎,医疗报道里的 “治愈率” 和 “好转率” 不能混,财经新闻里的 “同比” 和 “环比” 不能换,这些细节得找行业内行人再把把关。
🔍 剥离主观滤镜,回归客观中立
AI 总爱偷偷加戏,字里行间藏着不该有的情绪。改稿时得像剥洋葱一样,把那些带偏向性的词全挑出来。比如写企业负面新闻,AI 可能用 “黑心商家”“恶意欺诈” 这种定罪式表述,这不行,新闻得用 “涉嫌违规”“被消费者投诉” 这类中性词,让读者自己判断。
信源引用要讲究平衡。如果报道有争议的事件,AI 可能只摘了一方的说辞,这时候必须补上另一方的回应。就像小区物业和业主的纠纷,不能只写业主控诉,物业的解释哪怕再牵强也得放进去。直接引语要完整,别断章取义,AI 常犯 “掐头去尾” 的毛病,把 “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有风险” 改成 “存在巨大风险”,这种剪辑式引用最容易引发官司。
评价性语句要坚决删掉。“这是一次伟大的创新”“这种做法愚蠢至极”,这些都是记者不该说的话。新闻只负责呈现事实,好坏留给读者评说。哪怕是专家观点,也得注明 “某某专家认为”,而不是直接当成结论写进去。见过 AI 写教育政策,直接说 “新规必将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这种预测性判断完全超出了新闻报道的范畴。
📝 重构倒金字塔,让重要信息跳出来
AI 写稿爱铺陈叙事,像写小说一样从头讲起,这在新闻里行不通。改稿时先把最核心的 5W1H 拎出来 ——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把这些信息浓缩成一句话放在开头,读者扫一眼就知道这篇新闻讲了啥。
然后按重要程度排顺序。次要信息放中间,补充细节和背景;最不重要的放最后,比如相关历史回顾、同类事件对比。有篇 AI 写的车祸报道,前面用两百字描写天气,到结尾才说 “3 人受伤送医”,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构必须彻底打乱重排。
段落要像切豆腐块,每段只讲一个事。AI 常把几个不同层面的内容揉在一段里,看着就累。比如写展会新闻,把参展商名单、观众人数、现场活动混在一起,改成每段单独说一个点,读者读着才清爽。段落之间加个过渡句,别让内容跳得太厉害,AI 有时候会突然从 A 话题跳到 B 话题,中间连个缓冲都没有。
✍️ 磨平语言棱角,追求精准简练
AI 的书面语太浓,得换成读者听得懂的大白话。“翌日清晨” 改成 “第二天早上”,“莅临指导” 改成 “来参观指导”,新闻不是写散文,没必要端着架子。但也不能太随意,“咋整”“啥玩意” 这种口语坚决不能用,得在通俗和专业之间找平衡。
长句拆成短句,读着才不费劲。AI 总爱写 “在某某公司于本周三举行的、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发布会上,CEO 张某某向到场的两百余名媒体记者介绍了该公司历时三年研发的新产品”,这种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拆成 “本周三,某某公司举行科技创新主题发布会。CEO 张某某到场,向两百余名媒体记者介绍了新产品。这款产品由公司研发三年而成”,是不是舒服多了?
删掉所有冗余词汇。“非常重要” 直接说 “重要”,“大约有 50 人” 改成 “约 50 人”,AI 爱用的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废话全去掉,新闻讲究的就是字字珠玑。专业术语要加注解,写芯片报道说 “采用 7nm 制程”,得补一句 “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不然普通人哪懂。
⏰ 掐准时间节点,保证新闻鲜活度
AI 引用的信息可能是老黄历,改稿时必须查最新动态。写政策解读,得确认文件是不是最新版,有没有补充说明;写赛事报道,决赛结果出来了,就不能还停留在半决赛战况。有次 AI 写科技新闻,说 “某手机品牌即将发布新机”,可实际上发布会前一天已经发了,这就得马上更新成 “已发布”,并补充现场信息。
时间表述要具体,别用模糊词。“最近”“不久前” 这种词得换成精确日期,“昨天”“今天” 要考虑发稿时间,比如晚上 10 点发稿,早上发生的事就可以说 “今天上午”。遇到跨时区事件,得注明 “北京时间” 还是 “当地时间”,AI 常忽略这点,导致读者 confusion。
突发新闻更要跟紧进度。AI 生成初稿时可能只有事件苗头,改稿时得不停刷信源,看有没有新进展。火灾报道,从 “火势蔓延” 到 “火势得到控制” 再到 “明火扑灭”,每个阶段都得及时更新,千万别发出去的还是旧消息。
⚖️ 守住平衡底线,展现多元视角
有争议的话题,AI 容易偏袒某一方,改稿时得刻意找对立面的声音。报道某品牌产品质量问题,不能只登消费者的抱怨,也得让企业有解释的机会;写环保政策,既要采访支持的专家,也得听听受影响企业的看法。哪怕一方拒绝回应,也得写上 “记者多次联系某某,未获回应”,这样才显得客观。
强弱方都要照顾到。报道劳资纠纷,别光听企业管理层说,一线员工的声音更得重视;写拆迁新闻,不能只突出开发商的规划,被拆迁户的诉求也得写进去。AI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站在强势方角度说话,这时候就得手动纠偏,给弱势方更多表达空间。
避免 “非黑即白” 的表述。很多事件不是绝对的好或坏,改稿时要呈现中间地带。某新政策出台,有人叫好有人反对,那就把两种观点都列出来,分析各自的理由,而不是下结论说 “这政策利大于弊”。AI 爱做判断,我们就得把判断权还给读者。
🧐 最后过一遍细节,别让小错毁全盘
标点符号得规范,AI 常把中文逗号写成英文逗号,引号前后的标点位置也容易错。数字用法要统一,“10 个人” 和 “十个人” 不能混着用,日期 “2023 - 05 - 08” 和 “2023 年 5 月 8 日” 要保持一致。
错别字是低级错误,但 AI 真的会犯。“即” 和 “既”、“的”“得”“地”,这些易混字得逐个检查。还有些行业特定称谓,比如 “发改委” 不能写成 “发革委”,“卫健委” 不能写成 “卫建委”,这种错误一看就不专业。
标题也得重新打磨。AI 起的标题要么太夸张,要么太平淡。好标题得准确概括内容,还得有点吸引力,比如把 “某公司发布新产品” 改成 “续航提升 50%,某公司新款手机瞄准年轻市场”。但别学标题党,“震惊!”“必看!” 这种词还是算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