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 AI 生成的文章,现在已经成了内容团队绕不开的工作。毕竟 AI 写东西快归快,但经常会出各种小问题 —— 要么事实说错了,要么逻辑拧巴,要么读着就像机器人在背书。不把好审核这关,发出去只会砸自己的牌子。所以建一套明确的修改和审核标准,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 先把内容准确性的审核标准立起来
内容对不对,是 AI 文章的生命线。AI 特别喜欢编 “假数据”“假案例”,有时候甚至会伪造专家观点。审核时必须像查户口一样较真。
先看事实性内容。所有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得有可靠来源。比如写行业报告,引用的市场规模数据,必须能追溯到权威机构的公开报告 —— 像艾瑞、CNNIC 这些,或者是上市公司财报。要是 AI 提了某个 “研究显示”,就得让它拿出具体的论文标题和发表期刊。碰到模糊的表述,比如 “有专家认为”,必须补充专家姓名和所属机构,不然直接删掉。
再看专业术语。AI 经常乱用专业词,尤其是在医疗、法律这些严谨领域。审核时要核对每个术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比如写法律文章,“连带责任” 和 “补充责任” 不能混为一谈;写医学内容,“治愈率” 和 “缓解率” 的区别必须分清。发现用错的,要么替换成正确表述,要么加注释说明。
还有案例真实性。AI 编案例的本事一流,但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比如写创业故事,提到某公司 “2023 年融资 1000 万”,就得去企查查、天眼查核实;提到某产品 “用户量破百万”,最好能找到官方发布的新闻稿。凡是无法验证的案例,要么替换成真实案例,要么改成 “假设场景” 并明确标注。
🔗 逻辑连贯性的修改标准得抓细节
AI 写的文章,经常前面说 A 后面说 B,中间缺个搭桥的。读者读着读着就懵了,这就是逻辑出了问题。修改时得像串珠子一样,把每段话都串顺了。
先看段落衔接。检查每两段之间有没有自然过渡。比如上一段讲 “产品优势”,下一段突然跳到 “市场竞争”,就得加一句过渡句,比如 “这些优势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独特地位”。要是发现某段话和前后文都不搭,直接挪位置或者删掉。
再看观点一致性。AI 有时候会自己跟自己打架。比如开头说 “短视频用户增长放缓”,后面又说 “短视频用户仍在高速增长”,这就必须统一。修改时要以权威数据为准,哪个说法有依据就留哪个,另一个要么删要么改,比如 “短视频用户增长虽较往年放缓,但仍保持正向增长”。
还要看论证完整性。AI 喜欢抛出观点但不给论据。比如写 “这款手机值得买”,只说 “性能强”,不说强在哪里,这就不行。修改时得补充具体参数,比如 “搭载最新骁龙 8 Gen3 芯片,跑分比上一代高 20%”;或者加用户反馈,“某平台好评率达 98%,用户普遍评价‘运行流畅不卡顿’”。
🎨 风格统一性要贴合平台调性
每个内容平台都有自己的 “说话方式”。公众号可能喜欢亲切的口语,官网可能需要正式的书面语,AI 写的文章往往没章法,修改时得让它 “入乡随俗”。
先定语言风格基准。比如科技类账号,风格可以是 “专业 + 易懂”,既要用准确术语,又要避免太生僻的词;母婴类账号,就得 “温暖 + 实用”,多用 “宝妈们”“宝宝” 这样的称呼,少用冷冰冰的理论。审核时拿一篇平台的爆款文章当范本,AI 写的内容跟范本比,差太多就改。
再看句式长短。AI 经常写超长句,读着累。比如 “这款护肤品是由来自法国的科研团队经过五年时间研发而成的并且采用了专利的萃取技术同时还通过了皮肤科医生的测试”,就得拆成短句:“这款护肤品来头不小。法国科研团队花了五年研发,用了专利萃取技术,还过了皮肤科医生测试。” 但也不能全是短句,偶尔来个长句能让节奏更有变化。
还要注意语气词和标点。不同平台对语气词的接受度不一样。公众号可以用 “哦”“呀”“呢”,但财经新闻就不行。标点也是,感叹号用多了显得浮夸,除非是情绪特别饱满的内容,不然一篇文章里别超过 3 个。修改时逐句读,感觉不顺口的就调整,直到读起来像 “自己人” 在说话。
🚨 合规性审核不能碰红线
AI 对政策法规的敏感度很低,很容易写出违规内容。审核时必须把好这道关,不然可能面临封号、罚款。
先查敏感词。政治、宗教、色情、暴力这些肯定不能碰。用敏感词查询工具(比如微信的敏感词检测)过一遍,发现 “台独”“邪教” 这类词直接删文章;发现 “最”“第一”“绝对” 这类极限词,要么改,比如 “最受欢迎” 改成 “非常受欢迎”;要么加限定,比如 “在某电商平台销量排名第一”。
再看版权问题。AI 可能会直接抄别人的句子、图片描述。审核时用查重工具(比如知网、PaperPass)查一遍,重复率超过 15% 的就得改。引用别人的内容必须注明来源,比如 “正如《XX 报告》中提到的‘……’”。要是用了图片,得确认有版权,要么是平台自己拍的,要么是从免费图库(比如 pixabay)下的,要么有授权。
还要看广告合规。带推广性质的文章,必须符合《广告法》。比如写保健品,说 “能治糖尿病” 就违规,因为保健品不能宣称治疗功效,得改成 “有助于调节血糖,适合血糖偏高人群作为日常营养补充”。而且要明确标注 “广告”,不能藏着掖着。
💡 用户价值是最终落脚点
读者看文章是为了获取价值,要么学知识,要么解疑惑,要么找乐子。AI 写的文章经常飘在半空,不落地,修改时得往 “有用” 上靠。
先看信息密度。别写一堆废话。比如介绍一款 APP,光说 “界面好看” 没用,得说 “首页分类清晰,新用户 3 分钟就能找到想玩的功能”。审核时问自己:读者看完这段能得到什么?答不上来的就改。
再看实操性。教程类文章尤其要注意。AI 写 “怎么拍短视频”,只说 “找好角度”,不说 “用 45 度角拍人物显脸小”“傍晚的自然光拍出来更柔和”,这就不行。修改时得加具体步骤、工具推荐、避坑指南,让读者看完就能上手。
还要看情感共鸣。除了干货,文章还得有点 “人情味儿”。比如写职场文章,光说 “要努力工作” 太生硬,加一句 “我知道加班到深夜的滋味,也明白努力不一定马上有回报,但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光”,读者更容易有感觉。AI 写的内容缺这个,修改时可以加个人经历、用户故事,或者用更共情的表述。
建立这套标准,不是为了限制 AI,而是为了让 AI 写的文章更靠谱、更受欢迎。刚开始执行可能麻烦点,但磨合一段时间,团队效率会越来越高。毕竟,读者认的不是 “AI 写的” 还是 “人写的”,只认 “好的内容”。把好审核和修改这两关,才能让 AI 真正成为内容团队的助力,而不是埋雷的坑。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