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生成的法律文书,看着像那么回事,实则藏着不少坑。你别以为 AI 懂法律,它不过是把海量文本打碎了重组。真要拿去用,不修改就是给自己埋雷。专业人士怎么改?这得有章法。
🔍 先扒开 AI 的 "伪装"—— 核查基础事实的准确性
AI 最擅长的是编得 "看起来对",但事实细节常常出错。有次看到 AI 生成的合同里,把甲方公司名称写错了两个字,就因为原文里有个相似的企业名。这可不是小问题,差一个字,法律主体就变了。
先对着原始材料逐条核对。比如起诉状里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AI 可能会张冠李戴。见过 AI 把 "2023 年" 写成 "2032 年" 的,就因为训练数据里这两个年份的案例多。还有金额数字,特别是带小数点和单位的,AI 经常算错。上次有份借款合同,AI 算利息时把月利率当成年利率,差了 12 倍。
注意那些 "想当然" 的表述。AI 会默认一些常识性关联,比如写租赁合同就自动加上 "水电费由承租方承担",但实际可能双方早就约定由出租方承担。这些隐藏的预设,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交叉验证法律主体信息。企业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个人的身份证号,AI 经常瞎编。有个律师朋友就因为没核对,用了 AI 生成的错误身份证号,导致立案时被法院打回。去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一下,花不了几分钟,却能避免大麻烦。
📜 法律条款的 "适用性"—— 别被 AI 的 "权威感" 忽悠
AI 特喜欢堆砌法条,显得自己很专业。但它不管这条法律是否真的适用你的案子。见过一份劳动仲裁申请书,AI 引用了《劳动合同法》第 47 条,可当事人的情况明明不符合这条的适用条件。
先看法条的时效性。AI 数据库可能没更新,用了已经废止的条款。比如《民法典》实施后,很多单行法都改了,AI 还在引用旧规定。有次看到 AI 在离婚协议里引用《婚姻法》,这都失效多少年了。
再核对法条与案情的匹配度。同样是违约,买卖合同和服务合同适用的条款可能不一样。AI 不管这些,它只看关键词重合度。你得根据具体案情,判断这条法律到底能不能用,有没有例外情况。
注意司法解释和地方性规定。AI 对这些细节把握很差。比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省份的司法实践可能不一样。处理一个广东的案子,AI 引用了北京的指导意见,这显然不合适。得去查当地法院的相关判例和会议纪要。
🔄 逻辑链条的 "闭环测试"—— 让法律推理无懈可击
法律文书的逻辑就像链条,一环扣一环。AI 生成的内容,经常在逻辑上跳步。比如一份起诉状,前面说被告违约,后面直接要求赔偿,中间少了 "违约行为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一环。
顺着 "事实 - 法律 - 结论" 的路径走一遍。看看每个事实是否都能支撑法律观点,每个法律观点是否都能导向最终结论。有份股权协议,AI 写了 "乙方未支付股权转让款",接着就说 "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但没说明乙方的付款期限是否已到,这就是逻辑断层。
检查抗辩理由的覆盖度。AI 很少会替对方着想。比如写起诉状时,得预判对方可能提出的抗辩,在文书里提前回应。见过一份借贷纠纷的诉状,AI 没考虑诉讼时效问题,结果对方一提出时效抗辩,整个案子就被动了。
逻辑要 "能进能出"。不仅要说明自己的主张有道理,还要排除其他可能性。比如在合同解除的理由里,不能只说 "对方违约",还要说明这种违约已经达到 "根本违约" 的程度,没有挽回的可能,这样解除合同的请求才站得住脚。
📝 语言表达的 "法律化改造"—— 去掉口水话,换上法言法语
AI 生成的文字,有时候太口语化,不符合法律文书的严谨性要求。见过 AI 把 "对方说话不算数" 写进合同,这在法庭上根本站不住脚,得改成 "被告未履行其合同义务"。
把模糊表述改成精确表述。"大概"" 可能 ""差不多" 这类词,在法律文书里绝对不能出现。AI 经常用 "损失很大" 这种模糊的说法,你得改成具体的金额和计算方式,比如 "直接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 58,320 元,包括......"。
注意术语的准确性。法律术语不能乱用。AI 可能会把 "定金" 和 "订金" 搞混,这两个词的法律后果天差地别。还有 "抵押" 和 "质押","违约" 和 "侵权",用错了就会影响整个文书的效力。
句子结构要清晰。法律文书里的长句多,但不能乱。AI 有时会写出十几行的长句,让人抓不住重点。把复杂句拆成短句,用 "鉴于"" 因此 ""依据" 等词连接,既保持严谨性,又让人看得明白。
🚨 风险点的 "全面扫描"—— 提前堵住法律漏洞
AI 最缺的是风险预判能力。它只会按常规情况写,忽略那些小概率但影响大的风险。有份合作协议,AI 没写 "知识产权归属" 条款,结果项目完成后双方就版权问题打了三年官司。
把 "特殊情况" 写进去。比如合同里要约定 "不可抗力" 的具体情形,不能只写 "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合同的,可免责"。得明确哪些情况算不可抗力,发生后怎么处理,损失怎么分担。
考虑 "履行不能" 的补救措施。万一对方没能力履行合同怎么办?AI 很少写这些。得加上 "替代履行"" 违约金计算方式 ""解除合同的条件" 等条款,让自己有退路。
注意 "程序性条款" 的完整性。比如诉讼管辖法院,AI 可能只写 "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但没考虑级别管辖。标的额大的案子,基层法院可能没管辖权,得写明具体的法院名称。
✨ 最后一步:模拟 "法庭检验"—— 用实战视角再把关
改完之后,别急着定稿。把自己当成法官或对方律师,挑毛病。有个小技巧,把文书给非法律专业的人看,如果他们都能看懂大概意思,说明逻辑没问题;再给同行看,让他们挑专业漏洞。
检查 "举证可能性"。文书里提到的每个事实,都要有证据支持。AI 会写 "被告存在欺诈行为",但你得想,这个欺诈怎么证明?有没有证据?如果没证据,就得删掉或者换种说法。
算清楚 "时间成本"。法律程序都有时间限制。比如上诉期是 15 天,AI 可能没写这个时间点。得在文书里明确关键时间节点,避免错过法定时限。
最后过一遍格式。法院对文书格式有要求,AI 生成的可能不符合。比如起诉状的原告、被告信息要写哪些,证据清单怎么列,都有讲究。差个格式问题,可能直接被法院退回。
AI 生成的法律文书,充其量是块 "璞玉",不经过专业打磨,就是块普通石头。改的时候记住,法律文书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结果,不能有半点马虎。多问自己一句:"如果到了法庭上,这句话能站得住脚吗?"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