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内容现在火得不行,不少人都靠它省了不少事。但问题也跟着来了,这些内容往往原创度不高,很容易被平台判定为重复内容,影响传播效果。想让 AI 写的东西更像 “自己写的”,“降重” 这一步必不可少。别以为降重就是改几个词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多着呢。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聊聊,怎么给 AI 生成的文章提提原创度。
📝 先拆后装,打乱 AI 的固有结构
AI 写东西有个毛病,结构太规整,甚至有点刻板。你让它写个产品测评,它准是先介绍外观,再讲性能,最后总结,跟套公式似的。这种千篇一律的结构,搜索引擎一看就眼熟,原创度自然高不了。
咱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 AI 生成的内容拆解开。像拆积木一样,把每个段落的核心信息拎出来,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新组合。比如 AI 写旅游攻略,先写景点介绍再写交通方式,你可以先讲怎么去,路上有什么注意事项,到了之后再细说景点里的隐藏玩法。
段落长短也得调。AI 总爱写长段落,一堆文字堆在一起,看着就累。咱们把长段落拆成两三句一段的短内容,该断就断。有时候又会遇到太碎的段落,三四句就能说明白的事,它拆成了三段,这时候就合并一下。这么一拆一合,结构就有了自己的节奏,跟 AI 的 “标准答案” 拉开差距。
开头和结尾尤其重要。AI 的开头经常是 “随着 XX 的发展”,结尾是 “综上所述”。这种模板化的句子必须换掉。开头可以用个小故事、一句疑问,结尾可以加个呼吁、自己的感悟。比如写美食测评,开头别用 “如今美食行业发展迅速”,换成 “昨天在巷子里吃到一家馄饨,突然想聊聊怎么判断小吃店好坏”。
🔤 替换词语,但别丢了意思
AI 用词有两个极端,要么翻来覆去用同一个词,要么乱用生僻词。这两种情况都会拉低原创度。
遇到重复的词,就得换同义词。但不是瞎换,得符合语境。AI 写 “这个方法很有效”,“有效” 用多了,就换成 “管用”“能解决问题”“实测好用”。要是写专业点的内容,比如科技类,“提升效率” 可以换成 “缩短耗时”“减少操作步骤”“优化流程”。
生僻词和书面语要改成大白话。AI 可能会写 “该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太绕了,改成 “这东西在市面上比别的好用多了” 就行。不过也得分情况,要是写学术相关的内容,太口语化也不行,得在专业和通俗之间找平衡。
还有一种情况,AI 会用一些空洞的词,比如 “非常”“很多”“重要”。这些词没什么实际意义,不如换成具体的描述。“非常好吃” 改成 “咬一口汁水流出来,咸淡正合适,吃完还想再来一个”;“很多人喜欢” 改成 “小区里的人几乎都买过,每天排队能排到路口”。
另外,句子的句式也得变。AI 爱写长句,一大串修饰语堆在一起。咱们把长句拆成短句,或者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感叹句(但别用太多感叹号)。比如 “这款手机因为续航时间长、拍照清晰,所以受到消费者欢迎”,改成 “这手机续航能撑一整天,拍照也清楚,你说大家能不爱吗?”
💡 加入个人观点,让内容有 “灵魂”
AI 生成的内容就像没感情的说明书,全是客观描述,没有个人想法。这时候加入自己的观点,原创度立马就上来了。
可以在 AI 的观点后面加补充。AI 说 “运动对身体好”,你就加上 “我之前天天坐着,后来每天走半小时,腰不酸了,你们也可以试试”。AI 分析 “某部电影票房高”,你补充 “我觉得除了剧情,演员的演技才是关键,尤其是最后那场哭戏,太有感染力了”。
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但不是抬杠,得有道理。AI 说 “早上吃水果最好”,你可以说 “我试过早上吃苹果,胃里有点不舒服,后来改成上午十点吃,感觉好多了,可能因人而异吧”。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反驳,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还能分享自己的经历。不管写什么主题,加一段自己的相关经历,原创度肯定低不了。写职场技巧,就说 “上次在公司做汇报,用了这个方法,领导当场就表扬了”;写育儿经验,讲 “我家孩子以前不爱吃饭,用了这招之后,现在能自己吃一碗”。真实的经历比 AI 编的案例管用多了。
观点别太笼统,要具体。别说 “这个东西很好”,要说 “这东西好就好在细节,比如按钮设计得很大,老人用着方便,这点比别的强”。具体的观点能让内容更独特,也更能体现个人风格。
📚 塞进真实案例,让内容落地
光有观点还不够,得有案例支撑。AI 也会写案例,但大多是编的,或者是网上抄来的通用案例。用自己收集的真实案例,原创度和可信度都会提高。
案例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比如写 “如何辨别假货”,别用 AI 编的 “某消费者买到假货”,换成 “上周邻居在网上买了双鞋,鞋标歪的,鞋底还硬,这就是典型的假货特征”。
也可以是行业内的具体事件。写互联网行业,就提 “前阵子某平台改了算法,很多博主流量掉了一半,这时候用 XX 方法就能稳住流量”;写教育行业,说 “去年某培训机构推出的线上课,因为互动性强,报名的人比线下课还多”。这些具体的事件比空泛的例子强百倍。
案例要和观点对应上。别随便塞个案例进去,得能说明问题。讲 “坚持的重要性”,就举 “小区门口的早餐摊,一开始没人买,老板每天准时出摊,半年后排队都排不上”,而不是扯个不相关的 “某明星成功的故事”。
还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AI 可能只描述案例,不加解读。咱们加上自己的分析,比如 “从这个案例能看出来,做小生意别想着一下子火起来,稳扎稳打比啥都强”。分析能让案例和观点结合得更紧密,也能体现自己的思考。
🔍 用工具检测,但别全信工具
写完之后,得知道哪里原创度低,这时候就需要检测工具。但工具只是参考,不能完全照着它的结果改。
现在常用的检测工具有很多,比如朱雀 AI 味检测、原创度检测平台等。检测的时候要注意,不同平台的标准不一样,可能这个平台说原创度 80%,那个平台说 60%。所以得多用几个工具测,取个中间值。
检测出重复率高的句子,先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有时候工具会误判,比如一些常用的俗语、专业术语,肯定会重复,这时候不用改。比如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虽然很多人用,但没必要换成别的。
对于确实需要改的地方,别只改一两个字。工具标红的句子,最好是重新组织语言,换个表达方式。比如 “AI 生成内容需要进行修改”,标红了就改成 “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得自己再改改才行”。
改完之后再检测一遍,直到大部分平台都显示原创度在 70% 以上。但也别追求 100% 原创,那样可能会把内容改得乱七八糟,得不偿失。
🧠 结合自身领域,加入专业细节
不同领域的内容,“降重” 的侧重点不一样。要是能加入领域内的专业细节,原创度和价值都会提高。
比如写美妆,AI 可能只说 “这款口红颜色好看”。你就加上 “薄涂是草莓红,厚涂偏砖红,黄皮涂着显白,而且膏体不容易拔干,吃火锅也不容易掉”。这些细节只有懂美妆的人才会注意到,AI 很难写出来。
写职场类,AI 说 “要和同事搞好关系”。你可以补充 “平时带点小零食分给大家,开会的时候多听少说,别人遇到小麻烦主动帮个忙,关系自然就近了。上次同事打印机坏了,我帮着修好了,后来她总给我分享行业资讯”。
要是写技术相关的,比如编程,AI 可能会讲 “这个代码有错误”。你就具体说 “这段代码里的循环条件写错了,i 从 0 开始,应该用小于等于而不是小于,改完之后运行速度能快一倍”。
这些专业细节来自平时的积累,AI 就算能搜到,也很难组织得这么自然。把这些细节揉进内容里,不仅能降重,还能让读者觉得你很专业,愿意相信你说的话。
其实 AI 就是个工具,就像以前的打字机、复印机。用好它的同时,得加上自己的东西,才能写出既省力又有原创度的内容。别指望 AI 一步到位,自己多琢磨、多修改,才能让内容真正属于自己。记住,原创度不是靠耍小聪明,而是靠内容里的真实想法和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