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 AI 写文章的风刮得挺大,身边做内容的朋友几乎人手一个 AI 写作工具。但真正能靠 AI 写出既过原创检测,又让读者愿意看的文章的人,其实没那么多。多数人要么被平台判定为 “AI 生成” 限流,要么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留不住人。
说真的,AI 只是个工具,能不能用好它,关键看你会不会给它 “加工”。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怎么把 AI 生成的初稿变成高质量原创文 —— 核心就两个步骤:降重和人工润色。这两步做好了,AI 写的文章不仅能过查重,还能带着你的个人风格,比纯人工写效率高多了。
🛠️ 降重:先给 AI 初稿 “换血”,打破重复率魔咒
AI 写东西有个通病,就是喜欢 “套模板”。同一个主题,你换几个工具生成,会发现很多句子结构甚至用词都大同小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用 AI 写的文章重复率高,一查就露馅。降重不是简单改几个字,而是要从根上改变文章的 “基因”。
先搞懂 AI 的 “套路”,才能反套路。AI 生成内容时,会抓取全网已有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逻辑重组。但它的重组逻辑是固定的,比如写 “新媒体运营技巧”,十有八九会先讲内容定位,再讲排版,最后说推广。这种固定框架很容易导致内容撞车。
那怎么打破这个框架?你可以在让 AI 生成初稿前,先给它设定 “反常规” 的结构。比如写同样的 “新媒体运营技巧”,你让它先从 “用户讨厌的运营方式” 说起,再引出正确的技巧。结构变了,内容重复的概率自然就低了。
替换 “AI 高频词”,让语言更 “人性化”。AI 特别爱用一些 “高大上” 但很空的词,比如 “赋能”“闭环”“抓手”,这些词用多了,不仅读者看着累,查重系统也容易判定为重复。降重时,把这些词换成日常说话的表达方式。
比如 “为用户赋能”,可以改成 “帮用户解决问题”;“形成闭环” 换成 “让整个流程能跑通”。别小看这种替换,不仅能降低重复率,还能让文章读起来更接地气。
往文章里塞 “独家料”,增加原创辨识度。AI 写的内容都是基于公开信息,如果你能在里面加入自己的经历、数据或者观察,原创度会瞬间提升。比如写 “小红书涨粉技巧”,AI 可能会说 “发布时间很重要”,你可以补充一句 “我测试过,美妆类账号在晚上 8 点 - 10 点发布,点赞量比其他时间高 30%,因为这个时段女生刚下班,刷手机的时间多”。
这些带个人印记的内容,AI 是写不出来的,也是查重系统判定原创的重要依据。记住,你的独家经验就是最好的降重武器。
打乱句式,让文章 “活” 起来。AI 写的句子大多是 “主谓宾” 的标准结构,读起来像机器人说话。降重时,试着把长句拆成短句,或者把短句合并成长句,偶尔加个反问、感叹(别太多,自然点)。
比如 AI 写 “做好内容选题需要分析用户需求,还要关注行业热点”,你可以改成 “做选题哪有那么难?先想想用户现在最关心啥,再看看行业里最近在吵什么 ——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选题不就有了?” 句式一变,味道完全不同。
✍️ 人工润色:给文章 “注入灵魂”,从 “能看” 到 “好看”
降重解决的是 “原创性” 问题,那润色就是解决 “可读性” 和 “感染力” 的问题。AI 能把事情说清楚,但说不出 “人情味”。好的润色能让文章带着你的 “体温”,让读者感觉是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在看机器说明书。
先删 “废话”,再补 “细节”。AI 为了凑字数,经常会说一些车轱辘话。比如写 “如何提高写作效率”,它可能会反复强调 “要专注”“不要分心”。润色第一步就是把这些重复的、没用的话删掉。
删完之后,重点是补细节。还是拿 “提高写作效率” 来说,AI 说 “要制定计划”,你可以补一句 “我平时会用‘番茄工作法’,25 分钟写正文,5 分钟休息时回复消息 —— 这样既能专注,又不会错过重要信息”。细节越具体,读者越觉得 “有用”“可信”。
调整语气,让文章 “有性格”。你平时说话是什么风格,文章就该是什么风格。如果你是个直爽的人,就别让文章里全是 “可能”“也许” 这种模棱两可的词;如果你喜欢开玩笑,就适当加几句自嘲或调侃。
比如写 “AI 写作的坑”,你可以说 “我之前用 AI 写了篇美食文,它居然说‘建议把辣椒和冰淇淋一起炒’—— 这哪是做菜,这是拆家啊!” 这种带点小情绪的表达,比干巴巴的 “AI 生成内容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 要生动多了。
用 “个人视角” 替换 “上帝视角”。AI 喜欢用 “大家都觉得”“众所周知” 这种站在所有人角度说话的句式,很容易让读者觉得 “跟我没关系”。润色时,把这些词换成 “我发现”“我觉得”“我身边有个朋友”。
比如写 “短视频趋势”,AI 说 “大家都认为短视频会越来越火”,你可以改成 “我翻了下最近的后台数据,发现粉丝看短视频的时间比去年多了 40%—— 这趋势,想躲都躲不开”。用个人视角说出来的话,读者更容易有代入感。
检查 “逻辑断层”,让文章 “顺” 起来。AI 生成的内容,有时候前后逻辑会跳脱。比如上一段在说 “公众号排版”,下一段突然跳到 “私域运营”,中间没有过渡。润色时,要在这些地方加一句 “衔接句”。
比如在 “公众号排版” 和 “私域运营” 之间,可以加一句 “排版做好了,读者愿意看了 —— 但光看还不够,得把他们拉到私域里,才能长期留住”。这么一接,逻辑就通顺了,读者读起来也不用 “猜”。
📌 这两个 “隐藏技巧”,让 AI 文章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除了降重和润色这两个核心步骤,还有两个小技巧,能让你的 AI 文章跟别人拉开差距。都是我踩了无数坑才总结出来的,今天一并分享给大家。
用 “追问法” 逼 AI 写出 “深度内容”。很多人用 AI 时,就扔一个主题过去,比如 “写一篇关于直播带货的文章”。AI 只能给你泛泛而谈的内容。你得学会 “追问”,让 AI 往深了写。
比如先让 AI 写 “直播带货的常见问题”,等它写完,你接着问 “其中‘用户不买单’这个问题,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举 3 个具体案例说明?” 多问几个 “为什么”“怎么做”,AI 生成的内容会越来越有料,你后续润色的基础也更好。
给 AI “喂料”,让它沾点 “你的味道”。如果你有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可以挑几篇风格鲜明的,让 AI “学习” 一下。比如你可以跟 AI 说 “参考这篇文章的语气和用词,写一篇关于 XX 的内容”。
AI 会模仿你文章里的句式、常用词,甚至你的 “口头禅”。这样生成的初稿,已经带着你的影子了,后续润色会省很多事。我试过把自己过去写的 10 篇文章给 AI “喂” 进去,后来它写的东西,好多读者都说 “跟你平时说话一模一样”。
🚨 这些坑千万别踩!不然 AI 写的文章等于白写
说了这么多方法,再提醒大家几个雷区。这些坑我以前都踩过,轻则文章没流量,重则被平台处罚,血的教训啊。
别指望 AI “一步到位”。有些人觉得,用了贵的 AI 工具,生成的内容就能直接发。大错特错!再厉害的 AI,也比不上你对自己领域的理解。我认识一个做财经号的朋友,用 AI 写了篇关于股市的文章,数据都是错的,发出去被读者骂惨了,还被平台扣分。
不管 AI 写得多好,发之前一定要自己核对信息,尤其是数据、案例这些硬内容。这步偷懒,前面的降重和润色全白费。
降重不是 “瞎改”,别把意思改没了。有些人降重的时候,为了凑原创度,把句子改得乱七八糟,读者根本看不懂。比如 AI 写 “每天更新文章有助于提高账号权重”,有人改成 “每日发稿对账号等级提升有益”—— 虽然字不一样了,但意思还在。但要是改成 “天天写东西能让账号变厉害”,就太口语化,失去专业性了。
降重的底线是 “不影响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原创度。毕竟,读者看文章是为了获取信息,不是看你玩文字游戏。
别让 AI 替你 “思考”。AI 能帮你整理信息、组织语言,但不能替你想观点。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一定有你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写 “AI 写作会不会取代人类作者”,AI 可能会说 “各有优势”,但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 “AI 能帮我写初稿,但读者留言里那些‘戳中我了’的句子,只能靠我自己写 —— 因为那是我真实的感受”。
这种带个人思考的内容,才是别人抄不走的,也是平台愿意推荐的。
🌱 最后想说:AI 是 “工具” 不是 “对手”,会用的人早就弯道超车了
这两年看着身边的人用 AI 写文章,有人觉得是 “作弊”,有人觉得是 “捷径”。在我看来,AI 就是个提高效率的工具,跟当年的打字机、现在的思维导图软件没本质区别。
真正厉害的不是 AI,而是会用 AI 的人。你看那些用 AI 写出爆款文章的人,哪一个不是在降重、润色上下了功夫?他们只是把别人用来写初稿的时间,花在了打磨细节、提炼观点上。
如果你现在还在用 AI 写文章碰壁,不妨试试今天说的这两个步骤:先降重,给文章换血;再润色,给文章注入灵魂。多练几次,你会发现,AI 不仅没抢走你的工作,反而让你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怎么写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毕竟,读者永远不会因为 “这是 AI 写的” 而点赞,只会因为 “这篇文章对我有用” 而关注你。好好用 AI,但别依赖 AI—— 这句话,与所有做内容的同行共勉。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