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为什么服务号用户管理非要做标签?
很多人运营服务号,粉丝涨到几千上万就乱了套。发消息要么没人看,要么有人觉得 “跟我没关系”,其实问题多半出在没做用户分层。服务号不像订阅号能天天发,一个月就 4 次机会,要是群发内容不对路,等于浪费黄金资源。
很多人运营服务号,粉丝涨到几千上万就乱了套。发消息要么没人看,要么有人觉得 “跟我没关系”,其实问题多半出在没做用户分层。服务号不像订阅号能天天发,一个月就 4 次机会,要是群发内容不对路,等于浪费黄金资源。
标签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比如你是卖母婴用品的,有人刚怀孕,有人孩子已经 3 岁,这两类人需要的内容天差地别。给他们打上 “孕早期”“3 岁 + 宝妈” 的标签,发消息时各发各的,打开率能差好几倍。
更重要的是,服务号有 “服务” 属性,用户来这要么是查订单,要么是用功能,要么是领福利。通过标签能快速定位 “高消费用户”“沉睡用户”,比如给 30 天没互动的打上 “唤醒” 标签,专门发张优惠券,召回率比瞎发高多了。
别觉得标签是小事,我见过一个教育类服务号,就靠标签把转化率从 2% 提到 8%。他们给试听但没报名的打 “意向待跟进”,给报名过的打 “老学员”,前者发试听回放 + 优惠,后者发续费礼包,效果立竿见影。
🔍 标签体系怎么搭?3 个维度让你不踩坑
标签不是随便乱打的,得有体系。上来就按 “喜欢红色”“喜欢蓝色” 这种维度打,最后只会一团乱。分享 3 个实用的标签分类法,亲测有效。
标签不是随便乱打的,得有体系。上来就按 “喜欢红色”“喜欢蓝色” 这种维度打,最后只会一团乱。分享 3 个实用的标签分类法,亲测有效。
第一类是用户属性标签。这是最基础的,比如性别、年龄、地域、职业。服务号后台能直接拿到地域信息,其他的可以通过关注后的引导语收集,比如 “回复年龄获取专属内容”,然后手动打标签。做餐饮的服务号,给 “北京”“上海” 的用户分别推当地门店活动,比全国通发强 10 倍。
第二类是行为标签。这个最有价值,比如 “点击过客服按钮”“参加过 3 月活动”“购买过 A 产品”。服务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 - 行为分析” 能看到这些数据,不过得手动记下来打标签。有个技巧:用服务号的 “自定义菜单”,每个按钮设置不同的跳转,用户点了哪个就记下来,比如点 “会员中心” 的打上 “关注会员权益”。
第三类是偏好标签。比如 “喜欢干货文”“常领优惠券”“爱参加抽奖”。怎么判断?看用户在公众号里的互动,比如经常打开你发的教程类文章,就打 “偏好干货”;每次领券都用的,打 “高转化潜力”。这类标签需要长期观察,别急着一次性打完。
记住,标签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准越好。一般来说,一个用户身上有 3-5 个核心标签就够了,多了反而难管理。比如 “25-30 岁 + 北京 + 购买过口红 + 30 天内活跃”,这四个标签组合起来,发消息绝对错不了。
🚀 打标签的 3 个实操技巧,手动自动都好用
知道了标签要怎么分,接下来就是怎么打上去。手动打太累,自动打又怕不准,分享几个平衡效率和精准度的方法。
知道了标签要怎么分,接下来就是怎么打上去。手动打太累,自动打又怕不准,分享几个平衡效率和精准度的方法。
自动打标签是首选,尤其是新关注用户。服务号的 “自动回复” 里可以设置:用户关注后,回复 “1” 领新人礼,回复 “2” 看产品介绍,根据回复内容自动打 “领礼意向”“产品咨询” 标签。还有个高级玩法,用微信第三方工具(比如有赞、微小助),用户在服务号里完成支付后,自动打上 “已购买” 标签,连手动记录都省了。
手动打标签适合精细化操作。比如看到有用户留言说 “想要儿童款”,马上给他补个 “儿童需求” 标签;有人在后台问 “退款流程”,打上 “售后咨询”。别嫌麻烦,这些细节能让后续群发直击痛点。有个小工具:在 Excel 里记录用户昵称和对应标签,批量操作时复制粘贴比一个个输快很多。
还有个偷懒技巧:标签继承。比如用户参加了 “618 活动”,打完这个标签后,再根据他在活动中的行为加细分标签。如果他在活动中买了护肤品,就再打 “护肤品消费者”,下次做护肤品活动,直接从 “618 活动” 标签里筛出这部分人,不用重新找。
定期清理无效标签也很重要。比如 “2 月活动参与” 这种时效性强的标签,过了 3 个月就该删掉,或者合并成 “历史活动参与者”。标签库保持清爽,群发时才不会选错。
🎯 分组群发:把标签用好,等于多了半个运营
标签做好了,最后一步就是群发。服务号的 “群发功能” 里有个 “按标签选择”,别小看这个按钮,用好了能让消息打开率翻倍。
标签做好了,最后一步就是群发。服务号的 “群发功能” 里有个 “按标签选择”,别小看这个按钮,用好了能让消息打开率翻倍。
群发前先想清楚:这次发的内容是给谁的?比如你要推一款新品,就选 “购买过同类产品”+“近 15 天活跃” 的标签组,这些人既有需求又没沉睡,转化率最高。如果是发售后通知,就精准到 “购买过 A 产品” 的用户,其他人收到只会觉得骚扰。
试试 “标签组合群发”。比如 “地域 = 广州”+“未购买过”+“关注满 1 个月”,给这组人发 “广州专属新人福利”,比单纯按地域发精准多了。我见过一个生鲜服务号,用 “地域 + 首次下单” 标签组合,群发后复购率提升了 23%。
群发时间也得结合标签。比如 “上班族” 标签的用户,适合早上 7-8 点或晚上 8-9 点发;“退休人群” 可能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更合适。服务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 - 活跃时间” 能看到整体数据,再结合标签细化,效果更好。
发完别不管了,立刻看数据。同一个内容发给不同标签组,哪个打开率高?哪个点击了阅读原文?把这些记下来,下次调整标签或者内容。比如发现 “高消费” 标签组对优惠不敏感,但对新品感兴趣,下次就给他们多发新品介绍。
📊 数据反馈:标签用得好不好,看这 3 个指标
标签和群发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得靠数据不断优化。这三个指标一定要盯紧,能帮你判断标签体系是否有效。
标签和群发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得靠数据不断优化。这三个指标一定要盯紧,能帮你判断标签体系是否有效。
第一个是标签覆盖率。就是有标签的用户占总用户的比例,低于 60% 就得补。比如发现很多用户只有 “新关注” 一个标签,说明行为标签没跟上,得回头看看他们点过哪些菜单、参加过什么活动。
第二个是群发打开率差异。如果给 A 标签组发的打开率是 15%,给 B 标签组发的是 5%,要么是 B 组标签不准,要么是内容不对。比如 B 组是 “沉睡用户”,可能得换个钩子,比如 “好久没见,来领个专属福利”,而不是硬推产品。
第三个是转化数据。比如发优惠券,“高消费” 标签组的核销率如果比 “普通用户” 低,可能是给的优惠力度不够;“新用户” 标签组核销率低,可能是操作太复杂,得简化领券流程。
我建议每周花 10 分钟做标签复盘。打开用户管理后台,随机抽 10 个用户看标签,想想 “如果给这个人发消息,发什么最合适”,要是想不出来,说明标签还得再细化。
⚠️ 这些坑千万别踩!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最后说几个常见错误,都是我见过别人栽过跟头的,避开能少走一年弯路。
最后说几个常见错误,都是我见过别人栽过跟头的,避开能少走一年弯路。
别为了打标签而骚扰用户。有人一上来就让新关注的用户填一堆信息,“年龄、职业、收入、喜好” 全要,结果用户直接取消关注。其实先打基础标签就行,比如地域、关注渠道,其他的慢慢通过互动收集。
标签别搞太复杂的层级。有人弄个 “用户属性 - 地域 - 省份 - 城市 - 区”,层级太深,群发时找半天找不到。最多两层就够了,比如 “地域 - 北京”“行为 - 购买过 A 产品”,简单直接才好用。
别忽略 “沉默标签” 的用户。有些人只关注活跃用户,其实 “3 个月没互动” 的用户更有价值。给他们打个 “沉睡唤醒” 标签,发一条 “专属召回福利”,往往能捞回一批人。我之前操作过一个账号,靠这个方法召回了 18% 的沉睡用户。
还有,服务号的标签和订阅号不通用,别搞混了。如果同时运营两个号,最好分开建标签体系,不然数据乱了更麻烦。
做好用户标签和分组群发,本质上是让服务号的每一次发声都更有意义。用户觉得 “这个号懂我”,才会愿意留在你这里,甚至变成付费客户。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一旦体系跑起来,你会发现运营效率提升不止一点点。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