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位不清的公众号,90% 都活不过半年
见过太多人做公众号,今天写美食,明天发旅行,后天又聊职场。粉丝点进主页,根本搞不懂这个号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样的号,就算偶尔出一篇爆款,也留不住人。
后台数据不会骗人。那些定位模糊的公众号,粉丝留存率通常不到 20%。用户关注后,刷了两条内容就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反手就是一个取关。更惨的是,系统也不会给这样的号推流量,因为算法也摸不清你的受众是谁。
有个朋友做了个母婴号,一开始今天分享育儿经验,明天又发婆媳关系,三个月下来粉丝才几百个。后来专注做 0-3 岁宝宝辅食,半年就涨到了 5 万粉。这就是定位的力量。
🔍 找到精准定位,先问自己三个硬核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到底擅长什么?别跟我说什么 “我什么都懂一点”。真正能做长久的号,一定是创始人有护城河的领域。有人是注册会计师,那就深耕财税知识;有人是十年班主任,教育干货就是他的王牌。把你的专业领域拆解到不能再细,越垂直越好。
第二个问题:目标用户晚上睡不着时,会因为什么焦虑?宝妈担心孩子挑食,职场新人怕被裁员,创业者愁融资难。你的内容必须能解决这些真实痛点。有个职场号专门讲 “35 岁危机破局”,精准戳中中年打工人的软肋,不到一年就接到了十几个猎头广告。
第三个问题:这个领域还有没被填满的坑吗?打开微信搜一搜,看看同类账号都在写什么。如果大家都在讲 “如何写简历”,你可以细分到 “应届生春招简历避坑指南”;别人写 “考研经验”,你专注 “二本学生上岸 985 的逆袭路径”。差异化才是破局关键。
🎯 精准定位的三个黄金维度,少一个都不行
用户画像要具体到能 “看见” 他。不只是 “25-30 岁女性”,而是 “住在二线城市,月收入 8000,周末喜欢带娃去亲子乐园,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宝妈”。越具体,内容就越能戳中痒点。有个美妆号专门服务 “黄黑皮职场女性”,推荐的口红颜色、粉底色号都精准匹配,粉丝粘性特别高。
内容边界要划得清清楚楚。科技号就别写娱乐八卦,健身号别聊情感纠纷。有人做职场号,坚持只发 “可落地的摸鱼技巧” 和 “涨薪谈判话术”,粉丝都知道来这就是学干货的,打开率始终保持在 30% 以上。
价值主张得让用户记住你。“每天 3 分钟,学会一个理财小技巧” 比 “分享理财知识” 更有记忆点;“帮内向者搞定社交” 比 “社交技巧分享” 更戳人心。好的价值主张,能让用户在需要时第一时间想到你。
📝 定位落地的四个实操步骤,照做就能出效果
先做三天 “内容脑暴”。把想到的所有选题都写下来,然后分类筛选。留下那些既符合定位,又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内容方向。有个美食号主,脑暴后发现自己最擅长的不是大菜,而是 “10 分钟搞定的快手晚餐”,这个方向让她迅速在宝妈群体中火了起来。
搭建内容金字塔。塔尖是核心栏目,比如职场号的 “每周一个涨薪案例”;塔身是常规内容,像 “职场沟通技巧”;塔基是热点结合,比如 “裁员潮下如何保住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内容稳定,又能跟上热点。
用 “3 秒法则” 检验标题和封面。用户刷朋友圈时,留给你的时间只有 3 秒。标题要直接说出利益点,“3 个技巧让孩子主动写作业” 就比 “育儿心得分享” 强;封面要统一风格,科技号用蓝色调,美妆号用粉色系,让用户一眼就能认出你。
固定更新频率和时间。每周二、四晚 8 点更新的号,粉丝会养成阅读习惯。有人做读书号,坚持每天早上 7 点发 “晨间书单”,一年下来,很多粉丝说 “没它醒不了床”。
🔄 定位不是死的,学会动态调整但别瞎折腾
数据是最好的指南针。打开公众号后台,看哪些文章阅读量高、转发多、在看多。有个教育号发现,“学习方法” 类文章总是比 “教育政策” 类数据好,于是慢慢调整比例,粉丝增长快了一倍。
每季度做一次用户调研。发个简单的问卷,问问粉丝 “最近最想解决什么问题”。有个美妆号通过调研发现,粉丝从大学生变成了职场新人,于是内容从 “平价彩妆” 转向 “通勤妆容”,成功留住了老粉。
但别因为一次数据不好就换定位。有人做美食号,发了篇健身餐数据差,就改成健身号,结果两边粉丝都流失了。定位调整要小步快跑,不能原地跳转。
💡 最后想说,做公众号就像开小店
你家楼下那家包子铺,十年如一日只卖鲜肉包和豆浆,每天早上都排大队。对面的 “万能小吃店”,今天卖面条明天卖饺子,早就关门了。
内容定位的核心,就是让用户知道 “你能给我什么”。想清楚这一点,重新起号时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