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折叠与不折叠的阅读量差距有多大?实测数据告诉你
微信公众号作为内容创作者的核心阵地,其展示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阅读量。近年来,随着服务号和订阅号的折叠功能逐步上线,不少运营者发现账号打开率出现明显波动。我们通过实测数据和行业观察,梳理出以下关键结论。
📌 服务号折叠:打开率普遍下降超 70%
服务号折叠后,用户需要主动点击进入消息盒子查看内容,这一操作门槛直接导致流量锐减。据运营者反馈,折叠前服务号的平均打开率在 3%-5%,而折叠后骤降至 0.5%-1%。主要原因在于,折叠前服务号消息与聊天对话框并列显示,用户更容易被红点提醒吸引;折叠后,除非用户主动进入消息盒子,否则内容很难被看到。
某大健康行业服务号在折叠前,头条文章阅读量稳定在 1.2 万左右,折叠后首条内容阅读量降至 3500,次条内容几乎无人问津。这种差距在非置顶服务号中尤为明显,因为用户需要滑动多次才能找到目标账号。更严重的是,折叠后的服务号菜单功能被 “雪藏”,用户需多次点击才能访问,导致转化率进一步下降。
📌 订阅号折叠:马太效应加剧,中小账号更难突围
订阅号折叠始于 2013 年,当时直接导致大量中小账号流量腰斩。尽管后续引入个性化推荐,但折叠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头部账号凭借粉丝基数和内容质量,仍能保持较高阅读量,而中小账号即使内容优质,也可能因曝光不足陷入困境。
以新榜数据为例,2023 年微信公众号原创阅读量 10 万 + 的文章仅占 0.02%,而阅读数 1 万以下的文章占比超 96%。这意味着,折叠后大部分中小账号的阅读量被压缩在极低区间。实测显示,一个拥有 5 万粉丝的订阅号,折叠前头条阅读量约 3000,折叠后降至 1800;而 100 万粉丝的头部账号,阅读量从 8 万降至 6.5 万,降幅相对较小。
📌 社交推荐成破局关键,折叠账号仍有机会
尽管折叠导致直接流量下降,但微信的社交推荐机制为内容传播提供了新路径。2025 年,微信将 “在看” 升级为 “推荐”,并在订阅号信息流中新增 “朋友推荐” 入口,用户可通过该入口看到好友分享的文章。这一变化使得折叠账号的内容仍有机会通过社交裂变获得曝光。
36 氪矩阵账号 “36 氪未来消费” 的实测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推荐” 带来的阅读量占比达 45.9%,超过了公众号消息的贡献。这意味着,即使账号被折叠,只要内容引发用户共鸣并被分享,仍能突破折叠限制。例如,一篇关于非遗工艺的文章,在折叠后通过朋友圈和社群传播,最终阅读量突破 5 万,其中 70% 来自社交推荐。
📌 应对策略:从 “流量依赖” 转向 “价值深耕”
面对折叠带来的挑战,运营者需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环境。首先,优化内容标题和封面,提高在消息盒子中的点击率。例如,使用疑问句或数字式标题(如 “3 个技巧让阅读量翻倍”),可提升 15%-20% 的打开率。其次,强化社交推荐运营,鼓励用户分享文章,例如在文末设置 “分享给好友解锁福利” 的引导语。
对于服务号,可将核心功能迁移至小程序,通过模板消息定向触达用户。例如,电商服务号可将商品详情页嵌入小程序,用户点击模板消息即可直达购买页面,避免折叠带来的流量损失。此外,定期清理无效粉丝,提升账号活跃度,也能间接提高折叠后的曝光概率。
📌 未来趋势:折叠与推荐并存,内容价值决定生存
微信的折叠功能本质上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信息干扰。随着视频号和 “小绿书” 的崛起,公众号的流量重心可能进一步向社交推荐和平台分发倾斜。对于创作者而言,单纯依赖订阅列表流量的时代已过去,必须通过内容价值吸引用户主动关注和分享。
实测数据表明,那些聚焦垂直领域、提供深度价值的账号,在折叠后仍能保持稳定增长。例如,某科技类公众号通过 “技术拆解 + 案例分析” 的内容模式,折叠后阅读量逆势增长 30%,其核心原因在于内容不可替代性强,用户愿意主动搜索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