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被折叠后,很多运营者都在愁 —— 用户打开率掉了一大截,消息沉在列表里没人看,更别说活跃度了。但你发现没?同样是被折叠,有的号粉丝照样天天互动,有的号却像死了一样。关键在哪?不是算法有多偏心,是你没找到绕开折叠限制的法子。
🔥内容升级:让用户主动点开折叠的公众号
内容必须具备不可替代性。现在信息太多了,用户刷一下手机能看到几十上百条推送。如果你的内容跟别人差不多,凭什么让用户费劲点开折叠的公众号?得做「人无我有」的东西。比如行业里的独家数据、内部人士的访谈、只有你能提供的实操手册。我见过一个职场号,专门收集各公司的真实薪资结构,这些信息在别处根本看不到,哪怕被折叠,粉丝也会每天特意点开翻一翻。
内容形式要「反折叠」。纯文字推送在折叠列表里太不起眼了。试着在内容里加短视频 —— 不是让你跳转到别的平台,而是直接用公众号的视频功能。用户在列表里刷到带视频缩略图的推送,视觉冲击力比纯文字强得多。还有长图,把重点信息做成信息图,开头放一张吸引人的截图,用户划到的时候会忍不住点进去看全图。
标题得「勾着人」。别用那种规规矩矩的标题了,折叠之后没人有耐心慢慢读。试试带点悬念的,比如「今天这条,折叠了也得看 —— 因为明天就删」。或者直接点出用户的痛点,「被领导怼了?点开看看怎么回,折叠区里有答案」。标题里少用专业术语,多来几句大白话,像跟朋友聊天一样,用户才会觉得「这是给我说的」。
💬强化互动:用高频沟通打破折叠壁垒
留言区不能只当「评论区」用。每天推送后,花 10 分钟在留言区抛个问题。比如推送职场内容,就问「你今天上班遇到最离谱的事是什么?」;推送美食内容,就问「你家冰箱里常备什么酱料?」。用户留言后,运营者要逐条回复,哪怕只是个表情包。慢慢的,用户会养成「看完推送就去留言区聊几句」的习惯,就算公众号被折叠,他们也会特意点开找这个「聊天角」。
社群和公众号要「绑在一起」。把公众号的活跃用户拉进微信群,群里每天发点公众号没更的小福利 —— 比如一张高清壁纸、一段音频、一个小工具链接。但别直接甩链接就完事,要在群里说「这个福利的详细用法,在今天公众号的第三条推送里,去看看就懂了」。用户为了用好福利,自然会点开折叠的公众号。群里还要定期搞「公众号互动任务」,比如「去今天的推送底下点个在看,截图发群里抽红包」,用小额奖励撬动高频互动。
多搞「用户参与式」内容。比如发起「粉丝投稿计划」,让用户写自己的故事、分享经验,选中的内容在公众号推送。推送时标注「这是粉丝 XX 的投稿,想看更多人的故事?去留言区说说你的经历」。用户看到自己的内容被发出来,会主动转发,还会拉朋友来看;没被选中的用户,为了上一次推送,也会天天关注公众号动态。
📱培养习惯:让公众号成为用户的日常所需
固定推送时间,比内容更重要。被折叠后,用户很难随时刷到你的推送,那就让他们「记着时间来找你」。比如每天早上 7 点 15 分推,刚好是用户上班路上刷手机的时间;每周三晚上 9 点推,对应用户放松的时间。刚开始用户可能记不住,就在推送里反复提 ——「以后每天 7 点 15 分,我在折叠区等你,别迟到」。坚持一个月,至少 30% 的用户会形成条件反射,到点就去翻折叠列表找你的号。
给用户「专属福利入口」。在公众号菜单栏里设一个「每日福利」按钮,里面放些只有当天能领的东西 —— 可能是一张优惠券、一个文档模板、一句鼓励的话。然后在推送里提醒「今天的福利藏在菜单栏里,只有点开公众号才能领」。用户为了领福利,会主动点开折叠的公众号,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做「系列化」内容。比如搞一个「30 天减肥打卡」系列,每天推送一条小技巧,第二天推送前先回顾前一天的内容,再预告当天的重点。用户一旦从中间开始追,就会想知道后面的内容,哪怕被折叠,也会往前翻找历史推送。系列化内容还能让用户觉得「这个号是有规划的,跟着看不会错」,粘性自然就上来了。
🔗多渠道联动:为公众号引流并巩固用户
视频号和公众号要「互导」。在视频号里发布短视频时,结尾加一句「想知道详细步骤?去我公众号看,今天刚发的,在折叠区里搜一下就有」。视频号的流量可以导到公众号,公众号里也可以插入视频号的内容,比如「昨天视频里说的工具,具体用法在视频号的评论区,去看看」。两个平台互相借力,用户就算没看到公众号的推送,也能通过视频号知道「公众号更新了」。
小程序和公众号「绑定运营」。开发一个简单的小程序,比如打卡小程序、答题小程序,用户在小程序里的操作,自动同步到公众号。比如用户在小程序打卡成功,公众号会推送一条消息「你今天打卡成功啦,去公众号第三条推送领积分」。小程序的互动会倒逼用户打开公众号,而且这种「操作 - 反馈」的闭环,能让用户觉得公众号不只是个推送工具,还是个有用的平台。
个人号「助攻」公众号。运营者可以用个人号加一些活跃粉丝,每天在朋友圈发点公众号的精彩片段,配上一句「今天这篇写得太戳我了,折叠区里不好找,我直接发你链接」。个人号的私域流量更精准,用户信任感也强,通过个人号引导,能让一部分沉睡用户重新关注公众号。
📊数据驱动:精准调整策略应对折叠影响
盯着「打开时间」而非「打开率」。被折叠后,打开率肯定会降,但更重要的是用户什么时候打开。在后台看「用户活跃时间分布」,如果发现大部分用户是在推送后 3 小时才打开,说明你的推送时间可能不对,或者标题不够吸引人,导致用户当时没看到,后来才翻到。这时候可以调整推送时间,或者在标题里加个时间提示,比如「早上没看的,现在点开还来得及」。
分析「互动内容偏好」。看看留言区里哪些话题用户回复最多,哪些内容的在看和分享量高。如果发现用户对「案例分析」类内容互动特别多,那就多做这类内容;如果「福利活动」的参与度高,就增加活动频率。别凭感觉做内容,数据会告诉你用户在折叠的情况下,还愿意为哪些东西付出时间。
定期做「用户召回」。对于超过 7 天没打开公众号的用户,搞一次「召回推送」。内容不用太复杂,就说「发现你好久没来看我了,是不是找不到我了?点一下右上角的「星标」,我就不会被折叠啦。今天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星标后截图发过来就能领」。召回不是为了一次打开率,是让用户重新意识到这个公众号的存在,顺便教他们怎么让公众号不被折叠。
其实公众号被折叠,未必是坏事。它逼着我们从「靠算法推送」转向「靠用户主动」,而主动关注你的用户,粘性只会更高。关键是别盯着「折叠」这件事焦虑,多想想怎么让用户觉得「就算藏在最底下,我也得把它找出来」。做到这一点,算法再变,你的用户也跑不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