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折叠这个功能,现在几乎每个用户都遇到过。就是你关注的公众号发了新内容,不再像以前那样在聊天列表里单独显示,而是被归类到一个 “订阅号消息” 的折叠框里,用户得点进去才能看到具体内容。这个小小的变化,对整个公众号生态的广告收入影响可不小。作为运营过多个账号、对接过几十家广告主的人,我整理了一些行业数据和实际案例,给大家讲讲这里面的门道。
📉 折叠直接拉低内容触达率,广告 “露面” 机会少了一半
内容能被用户看到,是广告产生价值的前提。公众号没被折叠的时候,头部账号的内容触达率(即发送后 24 小时内被用户看到的比例)平均能达到 30%-40%,腰部账号也能维持在 15%-25%。但折叠功能普及后,这个数据跌得很明显。
第三方数据平台新榜去年的监测显示,所有公众号的平均触达率从 22% 降到了 9.8%,腰部账号受影响最大,触达率直接腰斩,很多账号甚至跌到了 5% 以下。这很好理解,用户打开微信后,聊天列表里优先看到的是朋友消息、群聊,订阅号折叠框很容易被忽略。有个做美妆的腰部账号主跟我说,以前发推文,2 小时内就能有 5000 + 阅读,现在同样的粉丝量,2 小时能有 2000 + 就不错了。
触达率下降直接影响广告的 “露面机会”。比如一个账号接了条品牌直发的硬广,按以前的触达率,10 万粉丝能有 3 万人看到广告;现在触达率降到 10%,就只剩 1 万人能看到。广告主花同样的钱,获得的基础曝光少了 2/3,自然会觉得 “不划算”。
💰 广告单价跟着阅读质量跌,CPM 报价被迫下调
广告收入里,CPM(每千次曝光收费)和 CPC(每次点击收费)是最常见的合作模式。这两种模式的报价,都跟阅读的 “质量” 直接挂钩 —— 这里的质量不光是阅读量,还包括阅读时长、互动率(点赞、在看、留言)。
折叠之后,用户是 “主动点进折叠框找内容”,还是 “被动刷到”?数据显示,主动点击的用户确实更精准,但数量太少;大部分阅读来自用户 “偶尔点开折叠框”,这类用户的阅读耐心明显下降。新榜的调研显示,折叠后公众号文章的平均阅读时长从 3 分 20 秒降到了 1 分 45 秒,广告部分的阅读完成率(即用户完整看完广告内容的比例)从 40% 降到了 18%。
广告主不傻,他们会监测广告的实际效果。有个母婴类广告主告诉我,他们投同类型账号,折叠前 CPM 能接受 80-100 元,因为用户看广告的时间长,转化咨询率能到 3%;现在同样的账号,用户看广告几秒就划走,咨询率跌到 1%,他们最多只愿意出 50-60 元的 CPM。
腰部账号更惨。以前能按 10 万粉丝报 3000 元一条的广告,现在阅读量上不去,只能降到 1500-2000 元,还得承诺 “加送一条次条” 才能留住广告主。
📊 广告主预算转移,头部账号 “虹吸效应” 加剧
广告主的总预算就那么多,哪里效果好就往哪里投。公众号折叠后,广告主的投放策略明显变了 —— 从 “分散投腰部” 转向 “集中投头部” 和 “尝试新平台”。
头部账号本身粉丝基数大、用户粘性强,折叠对它们的触达率影响相对小。新榜数据显示,头部账号(粉丝 100 万 +)的触达率虽然也降了,但仍能维持在 15%-20%,而且他们有能力通过私域(比如粉丝群)引导用户打开,阅读完成率比腰部账号高 3 倍以上。所以广告主宁愿花更高的价格投头部,也不愿冒险投腰部。
有个做食品的品牌,去年在公众号的投放预算是 50 万,原本 20 万投头部、30 万投腰部;今年直接调成 40 万投头部,只剩 10 万投腰部,剩下的预算挪去了小红书和视频号。他们说:“头部虽然贵,但至少能保证有 10 万 + 阅读,广告能被真正看到;腰部花了钱,可能连 2 万阅读都保不住。”
这种趋势下,头部账号的广告报价反而稳中有升。比如时尚类头部账号,去年一条头条广告 8 万,今年涨到了 10 万,还得排队;而腰部账号不仅报价降了,接广告的频率也从每月 4-5 条降到了 2-3 条。
🔄 广告形式被迫调整,“软植” 和 “私域导流” 成新选择
既然直接发广告的效果差了,不管是账号主还是广告主,都在想办法调整广告形式。现在能看到的变化很明显:硬广少了,软植多了;单纯品牌曝光少了,引导私域导流的多了。
软植就是把广告融入内容里,比如美妆号写 “测评文”,自然带出产品;母婴号写 “育儿经验”,顺便推荐用品。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用户不容易反感,阅读完成率比硬广高。有个科技类账号告诉我,他们接硬广时,广告部分的跳失率(用户看到广告就退出)能到 70%;改成软植后,跳失率降到了 40%,广告主反馈 “转化反而更好”。
私域导流也成了主流。很多广告主不再要求 “公众号内直接成交”,而是让账号引导用户加企业微信、进粉丝群。比如教育机构的广告,以前是 “点链接报名”,现在是 “加老师微信领资料”。这样就算公众号阅读量低,只要能把精准用户导入私域,广告主也愿意买单。有个英语培训机构的数据显示,他们通过公众号导流到私域的用户,转化率比直接在公众号内报名高 2 倍。
📈 广告主该怎么应对?3 个可落地的调整方向
知道了影响,更重要的是怎么应对。结合最近和广告主的沟通,有几个方向值得参考。
首先,投放前一定要查账号的 “实际触达数据”,别只看粉丝数。可以要求账号提供近 3 条推文的 “阅读曲线”—— 正常的阅读曲线是发布后 1-2 小时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如果是 “断崖式下跌”,说明触达率差,就算粉丝多也别投。还可以看 “在看数和阅读量的比例”,正常比例在 1:200 左右,太低说明用户互动差,广告效果难保证。
其次,优先选 “能做私域联动” 的账号。比如有些账号有自己的粉丝群,能在群里同步推文;或者有企业微信,能引导用户添加。这种账号就算阅读量一般,也能通过私域把广告效果补回来。有个护肤品品牌测试过,投能做私域导流的账号,虽然公众号内的点击量比纯曝光账号少 30%,但最终成交率高 50%。
最后,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搭配视频号一起投。现在微信生态里,视频号还没有折叠,触达率比公众号高。广告主可以让公众号推文里插入视频号内容,视频号里再引导关注公众号,形成联动。有个家居品牌这么做后,广告的整体曝光量比单纯投公众号时提升了 80%。
公众号折叠对广告收入的影响,本质是 “流量分配规则变了”。对广告主来说,不是不能投公众号了,而是要更懂 “怎么投才有效”—— 从看 “粉丝数” 到看 “触达质量”,从 “只看曝光” 到 “重视转化链路”。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在公众号生态里继续赚到钱。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