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聊聊心态:把折叠当成人情世故,而非针对
做公众号的谁没经历过几次平台调整?2018 年的信息流改版,2021 年的标签化展示,再到现在的折叠机制,微信团队的每一次动作都像在给运营者出考题。上周和一个做美食号的朋友聊天,他说发现推文打开率掉了近 40%,凌晨三点还在后台翻用户留言,就想找出是不是自己内容出了问题。其实真没必要这么折磨自己。
微信的折叠逻辑本质是流量分配的再平衡。当订阅号数量从千万级涨到现在的近两千万,不折叠只会让用户对话框变成信息垃圾场。你得想明白,被折叠的不是你的内容,而是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保护机制。去年我指导的一个职场号,折叠后反而逼着团队做了内容升级,现在单篇完读率比以前还高 15%。
真正可怕的不是折叠本身,是因此陷入自我怀疑。有个母婴号主告诉我,她连续三天对着空白文档发呆,总觉得写什么都没用。这时候不如停更两天,把过去半年的数据拉出来看看:哪些内容即使被折叠依然有转发?哪些用户会主动点开你的公众号主页?这些才是破局的线索。
🔍 先搞懂折叠的底层逻辑:不是藏起来,是换了展示场景
很多人以为折叠就是被微信 "打入冷宫",其实你去观察对话框就会发现,折叠区的排序比以前更依赖内容质量。我做了个小实验,同一批订阅号,前天发的一篇深度分析文在折叠区置顶了 3 天,而昨天的一条资讯类内容半天就被挤到后面。这说明算法在给优质内容留出口。
用户的点击习惯也在变。以前是推送即触达,现在需要用户多一步点击。这反而筛选出了真正对你内容有需求的人。我跟踪了 10 个不同领域的公众号,发现折叠后虽然打开率普遍下降,但留存用户的互动率平均提升了 27%。那些愿意多花一秒点开折叠区的用户,才是真正的精准受众。
别被 "折叠 = 流量暴跌" 的焦虑带偏。微信的生态逻辑一直是 "去中心化",折叠不过是这个逻辑的延续。你去看那些真正做起来的号,从来不是靠平台流量红利,而是建立了自己的用户唤醒机制。就像现在很多号主开始在文末引导用户 "星标 + 常读",这其实是把平台规则转化成了用户教育的机会。
✍️ 内容端的破局点:让用户愿意 "破例" 点开你的折叠
内容形式必须做减法。折叠区里密密麻麻的标题,用户扫一眼的时间不到 0.5 秒。我建议标题控制在 13 字以内,并且前 5 个字必须包含明确的价值点。比如职场号可以用 "3 步搞定汇报 PPT",而不是 "职场人必看的汇报技巧"。后者太泛,前者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开头 30 字决定生死。现在用户点开后,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完整排版,而是折叠状态下的预览内容。我帮一个情感号调整了开头写法,把以前的场景铺垫删掉,直接用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很努力,却总被忽视?" 这样的问句切入,结果点开后的完读率提升了近一倍。
系列化内容比单篇爆款更重要。折叠机制下,用户的复访行为变得关键。我建议按 "周主题" 规划内容,比如每周三固定发案例解析,每周五发工具测评。当用户形成 "到点期待" 的习惯,自然会主动点开你的公众号。有个科技号就是这么做的,现在固定时间的打开率比随机发布时还高。
多做 "值得转发" 的内容。朋友圈的二次传播成了破局关键。我分析了 500 条在折叠后依然有高传播的推文,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点:能帮用户表达观点或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育号的 "期末复习 3 张思维导图",职场号的 "会议纪要模板",这些内容自带转发属性,能绕过折叠直接触达新用户。
📱 运营动作要跟着场景变:从 "被动推送" 到 "主动唤醒"
星标用户的运营优先级要提到最高。现在星标账号会在折叠区单独显示,这相当于微信给你的 "VIP 通道"。我建议在文末固定引导星标,并且给星标用户专属福利。有个读书号做了个小活动,星标用户可以领独家读书笔记模板,两周内星标率从 8% 涨到 23%,这些用户的打开率是普通用户的 3 倍。
菜单栏和自动回复要重新设计。以前用户可能看完文章就走,现在需要引导他们多停留。我帮一个旅行号调整了菜单栏,把 "近期攻略" 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自动回复设置成 "回复城市名获取攻略",结果菜单栏点击量提升了 140%。用户既然多花了一步点开公众号,就要让他们看到更多价值。
发布时间要反常识。大家都挤在早中晚的高峰时段发,反而在折叠区里互相挤压。我测试了 10 个不同领域的账号,发现工作日 10:30-11:00、15:30-16:00 这两个时间段,折叠区的竞争压力更小。这时候发布的内容,获得置顶展示的时间平均比高峰时段多 2 小时。
建立 "非推送触达" 渠道。把公众号用户导入企业微信或社群,用这些私域渠道做内容预告。比如在社群里提前 2 小时说 "今天的深度文会讲 XX,等下发了记得去折叠区找",这种预告能提升 30% 以上的打开率。但要注意频率,过度打扰反而会让用户反感。
🌐 别死磕公众号:把折叠当成多平台布局的契机
我认识的一个生活方式博主,折叠后反而加速了她的多平台布局。现在她的内容策略是:公众号发深度长文,小红书做视觉化拆解,视频号剪 3 分钟精华版。三个平台的流量互相导流,整体影响力比以前只做公众号时还大。
不同平台的内容形态要差异化。别把公众号的文章直接搬运到其他平台,那是在做无用功。比如知乎适合做 "为什么" 类的分析,抖音需要 15 秒抓住眼球的钩子,公众号则可以保留完整的逻辑链条。有个财经号就用这种方式,把一篇公众号长文拆解成 5 条知乎回答、3 条抖音短视频,整体传播量翻了 5 倍。
把公众号变成 "内容枢纽" 而非唯一阵地。用户在小红书看到你的笔记,可以引导他们去公众号看完整版;在视频号直播时,可以预告公众号的专属福利。这种跨平台的内容联动,能让折叠带来的流量损失被其他渠道弥补。我跟踪的案例显示,建立 3 个以上平台矩阵的账号,折叠后的流量恢复速度比单一平台快 40%。
别忘了私域的核心是用户关系。不管平台怎么变,那些愿意留下联系方式的用户才是根本。有个美妆号在折叠后,把重点放在了企业微信的 1 对 1 服务上,客服会根据用户肤质推荐内容,结果私域用户的复购率提升了 65%。这说明当平台流量不稳定时,直接触达用户的能力才是抗风险的关键。
📈 长期主义者的破局点:用 "反算法" 思维建立壁垒
内容要有 "不可替代性"。算法再变,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变。我建议每个月做一次 "内容护城河" 梳理:你的公众号有没有别人写不了的东西?比如某个领域的独家数据、只有你能采访到的专家、持续多年的跟踪报道。有个医疗号就靠持续发布某类罕见病的深度调研,即使在折叠后,依然保持着稳定的专业用户群体。
用户连接要走 "深水区"。别满足于表面的关注关系,要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可以尝试定期做用户访谈,把他们的故事写进内容里;或者发起线下小聚,让虚拟关注变成真实关系。我见过一个本地号,折叠后组织了 10 场用户沙龙,这些参与者不仅成了稳定读者,还主动帮着扩散内容,形成了良性循环。
数据监测要换维度。以前看打开率、阅读量,现在要更关注 "主动访问量"(用户直接点开公众号主页的次数)和 "内容沉淀价值"(老文章的长尾阅读)。有个历史号发现,他们 3 年前的一篇文章在折叠后反而有了新的阅读高峰,后来追踪发现是被几个历史老师在微信群里持续推荐。这说明优质内容的生命周期比我们想象的长。
保持平台敏感度但不被牵着走。微信的规则还会变,可能明年又有新调整。真正厉害的运营者,不是每次都能跟上平台的脚步,而是能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就像从公众号到视频号,从信息流到折叠区,不变的永远是 "为用户创造价值" 这个核心。把精力放在这个根本上,不管平台怎么调整,你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运营公众号就像种一棵树,平台规则是天气,有时候晴空万里,有时候狂风暴雨。但真正决定树能不能长高的,是扎根的深度。折叠不过是一次天气变化,那些把根扎在用户需求里的账号,总会找到向上生长的方式。与其焦虑平台的每一个动作,不如多想想:我的用户今天又有什么新问题?我能提供什么别人给不了的答案?想清楚这些,折叠区不过是换了个开花的地方而已。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