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内容爆发式增长的当下,原创度检测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5 年,随着 AIGC 技术的不断革新,市场上涌现出了多款性能卓越的检测工具。经过对技术原理、实测数据、行业应用的综合分析,以下为当前表现突出的 AI 原创度检测软件及 AIGC 内容审核工具 Top5。
🔍 瑞莱智慧 AIGC 风险检测系统
作为全球首个针对实时音视频场景的金融级 AI 欺诈防护产品,瑞莱智慧的系统基于多模态特征的智能决策引擎技术,深度融合多模态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实时处理和分析音视频数据,快速识别 AIGC 生成的伪造内容。其在某银行的实战测试中表现亮眼,累计检测次数超过 1000 万次,成功拦截 2000 余笔深度伪造攻击,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万,检测出超过 96% 的伪造音视频数据,响应时间控制在 200 毫秒以内,完全满足金融业务对安全性和效率的双重需求。该工具不仅在金融领域表现出色,未来还有望应用于更多需要远程授信的行业和领域。
🚀 朱雀 AI 大模型检测系统
腾讯推出的 “朱雀” AI 大模型检测系统,在文本和图片检测方面都有出色表现。在图片检测上,通过对用户上传的图片进行几秒钟的快速验证,判断该图片是否由 AI 生成,其原理基于捕捉真实图片与 AI 生成图像之间的差异,如逻辑不合理、包含隐形特征等。腾讯在模型训练中使用了 140 万份正负样本,涵盖多种内容类型,测试的检出率达到了 95% 以上。在文本检测方面,通过对比检测文本与大模型的预测内容,能够推测出文本的 AI 生成概率,且经过了大量正负样本的训练,能够覆盖新闻、公文、小说、散文等多样化文体。此外,朱雀还支持 AI 图片检测,覆盖 DeepFake 和扩散模型,功能强大,中文优化也针对中文内容进行了特别处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检测标准比较严格,可能会将一些结构性强、专业术语多、行文规范的人类撰写文本误判为 AI 生成。
📚 ImBD(Imitate Before Detect)检测框架
由复旦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提出的 ImBD 检测框架,从 “模仿” 的角度切入,通过先学习和模仿机器的写作风格特征,再基于这些特征进行检测。该框架创新性地引入了风格偏好优化(SPO),使评分模型能够精确捕捉机器修订的细微特征。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检测 GPT-3.5 和 GPT-4 修改的文本时,准确率分别提升了 15.16% 和 19.68%,仅需 1000 个样本和 5 分钟训练就能超越商业检测系统的性能。ImBD 的核心创新在于将风格感知机制引入机器修改文本检测领域,有效解决了当前检测方法在处理部分人工内容场景下的局限性,为解决高级语言模型输出检测这一愈发重要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小红书 AIGC 识别模型
小红书在打击虚假内容、虚假人设和 AIGC 造假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其上线的内容信息量模型、笔记摘要提取模型、AIGC 谣言诊断模型等 15 个识别大模型,建立了真实信源库和谣言库,能够实现对虚假内容的实时拦截和批量回扫。2025 年上半年,小红书处置虚假笔记 320 万篇,处置虚假人设账号 1 万个,处置虚假低质 AIGC 笔记 60 万篇。平台还对 AIGC 生成内容做主动标识工作,提升信息透明度。小红书的检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和用户共治相结合,有效净化了社区内容生态。
🔬 施普林格・自然 AI 检测工具
施普林格・自然推出的 AI 工具 Geppetto,主要用于检测科研稿件中由 AI 生成的无意义文本。该工具将论文分成若干部分,使用自有算法检查各个部分的文本一致性,然后根据其中文本由 AI 生成的几率对每个部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存在问题的几率就越高,并由此引发人工检查。该工具已识别出数百篇虚假论文,阻止其被发表,为科研诚信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该工具还能为识别更多可疑投稿提供路径,例如在同一特刊中发现原始论文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识别那些乍看严谨,但经过更为严格分析后其实存疑的论文。
以上这些工具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各有优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检测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工具的局限性,结合人工审核等方式,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