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用 AI 写的文章一提交就被打回来,要么说像机器人写的,要么直接判定为抄袭。这问题真不是个例,现在不管是写公众号还是发论文,AI 原创度检测越来越严。但你要说完全不用 AI 吧,效率又实在跟不上。所以啊,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让 AI 写的文章更像人话,还有 AI 原创度检测和降重工具该怎么配合着用。
🛠️ 先搞懂 AI 写的文章为啥不像人话
很多人用 AI 写完就直接用,根本没琢磨过问题出在哪。其实 AI 生成的内容,很容易掉进几个坑里。
最明显的就是句式太规整。你随便找一篇 AI 写的文章看看,是不是长短句特别均匀?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长串结构相似的句子。这在人类写作里几乎不可能出现,咱们写东西的时候,想到哪说到哪,有时候一句话可能就两三个字,有时候又能扯出一长串。
还有就是用词太 “标准”。AI 好像特别喜欢用那些书面语、正式词,而且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比如想说 “很好”,人类可能会说 “绝了”“太顶了”“真不赖”,但 AI 大概率只会用 “非常好”“十分出色”。这一看就透着一股机器味儿。
更关键的是逻辑衔接太生硬。AI 写的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常常很突兀,有时候上一段说的是这个事,下一段突然就跳到另一个事,中间缺少自然的转折。人类写作的时候,哪怕是跳题,也会有个 “对了,说到这个我又想起” 之类的衔接,读着就顺多了。
所以啊,想让 AI 文章像人话,就得从这几个点下手改。别指望 AI 一步到位,它顶多是个初稿工具,真正的 “人话” 还得靠咱们自己打磨。
🕵️ 怎么选靠谱的 AI 原创度检测工具?
改之前,得先知道文章问题在哪,这时候就需要 AI 原创度检测工具了。但市面上这类工具太多,鱼龙混杂,选错了可就白费劲。
首先看检测维度。好的检测工具,不能只看关键词重复率,还得分析句式结构、用词习惯、逻辑连贯性。比如有的工具能标出哪些句子太像 AI 常用句式,哪些词用得太频繁,这样改起来才有针对性。
然后看数据库更新速度。搜索引擎的算法一直在变,检测工具的数据库也得跟着更新。要是用的是几年前的数据库,那检测结果肯定不准。像现在很多平台都把 GPT-4 的生成内容纳入了比对库,要是你的检测工具还没跟上,那测了也白测。
还得看是否支持多平台适配。毕竟咱们写文章的用途不一样,发公众号和发学术期刊,对原创度的要求和检测标准都不同。有的工具专门针对自媒体平台优化,有的则更适合学术领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才对。
这里给个小提醒,别迷信免费工具。很多免费工具要么检测维度不全,要么数据更新慢,甚至还有可能偷偷收录你的文章。倒不是说一定要用最贵的,但至少得选个口碑好、有正规资质的。像市面上比较常见的那几个,虽然收费,但检测结果确实靠谱,长期用下来反而更省心。
✍️ 用 AI 写初稿时,这几步能减少后续麻烦
与其写完了大改,不如在生成初稿的时候就多注意。其实只要在提示词里多下点功夫,AI 生成的内容就能离人话更近一步。
你可以在提示词里明确要求多用口语化表达。比如直接说 “用聊天的语气写,多用人称代词,像和朋友说话一样”。AI 很吃这种具体的指令,你说得越细,它生成的内容就越符合要求。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举例子。比如你可以在提示词里加一句 “就像这样:‘这个方法我试过,真的管用,上次我……’”,有了具体的例子,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
生成的时候别一次性让 AI 写太长。比如写一篇 2000 字的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让 AI 分段写。每写完一段,你可以根据这段的情况,调整下一段的提示词。这样既能避免 AI 写嗨了跑偏,也能及时修正它的写作风格。
另外,让 AI 加入具体案例和个人感受。人类写作的时候,很喜欢穿插自己的经历或者听说的故事,AI 也能做到。你可以在提示词里说 “加入一个你听说过的真实案例”“说说如果是你,会怎么想”。这些内容往往是 AI 最难模仿的,但加上之后,文章的 “人话” 味儿会浓很多。
对了,生成初稿后,自己先快速读一遍。别光看内容对不对,重点感受一下读起来顺不顺。要是有哪个句子读着拗口,哪怕内容没问题,也先标出来,后面统一改。有时候就是一个词的差别,读着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 降重工具不是万能的,得这么用才有效
很多人把降重工具当成救命稻草,觉得不管 AI 写得多烂,降重工具一处理就万事大吉。这想法可太天真了,降重工具用不好,反而会让文章更像机器写的。
首先得明白,降重不是简单替换同义词。好的降重工具,会调整句式结构,改变表达方式,但前提是不能改变原意。要是为了降重把句子改得乱七八糟,意思都变了,那还不如重写。
用降重工具的时候,最好分段处理。一段一段地降重,降完一段就读一遍,看看有没有出现不通顺的地方。要是整篇一起降,很容易出现前后风格不统一的问题,读着更别扭。
还有,别依赖降重工具改逻辑。降重工具擅长改表达方式,但改不了逻辑漏洞。要是文章本身逻辑就有问题,哪怕降重降得再好,也还是一篇烂文章。所以降重之前,一定要先把文章的逻辑理顺,确保每段话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
另外,降重后一定要手动再检查。很多降重工具会把一些常用词换成生僻词,或者把简单句改成复杂句,看着好像原创度提高了,但读起来特别费劲。这时候就需要咱们自己把那些别扭的地方改回来,比如把生僻词换成常用词,把太长的复杂句拆成短句。
说个真实经历,之前有个朋友用降重工具处理一篇文章,本来挺通顺的一段话,被改成了 “该策略在实施进程中,对于用户群体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的环节,存在着效率层面的显著不足”。这不就是 “这个策略在收集用户反馈的时候效率太低” 吗?改得这么绕,谁看得懂?所以啊,降重工具只是辅助,最终还得靠人来把关。
📊 检测和降重怎么联动?这套流程亲测有效
光会用检测工具和降重工具还不够,得让它们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我自己摸索出一套方法,亲测有效,今天就分享给你们。
第一步,AI 生成初稿后,先用原创度检测工具测一遍。重点看两个数据:整体原创度评分和 AI 特征值。原创度评分低的地方,说明可能有抄袭嫌疑;AI 特征值高的地方,说明太像机器写的。把这两个地方都标出来,分开处理。
第二步,先改 AI 特征值高的部分。这部分主要是调整句式和用词,把那些规整的长句拆成短句,把太正式的词换成口语化的表达。改完之后,不用急着检测,自己读几遍,感觉顺了就行。
第三步,处理原创度评分低的部分。这部分可能需要用降重工具,但用之前先自己想想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比如一句话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原创度低的话,人类可能会说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得真快啊”“人工智能这几年的发展速度,真是没想到”。先自己试着改,改不动的再用降重工具,然后再手动调整。
第四步,全部改完后,再用原创度检测工具测一遍。这时候重点看有没有漏改的地方,同时注意整体原创度评分和 AI 特征值是不是都降到了安全范围。不同平台的安全范围不一样,公众号文章可能原创度在 80% 以上就行,但学术论文可能得 90% 以上,这个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把改好的文章发给身边的人看看,问问他们读着像不像 AI 写的。有时候检测工具显示没问题,但读起来还是不对劲,这时候人的感觉往往比机器更准。
🚫 这些坑千万别踩!都是血的教训
说了这么多方法,再聊聊那些容易掉进去的坑。这些都是我和身边人踩过的,希望你们能避开。
最常见的就是过度依赖工具。有的人从生成初稿到最终定稿,全靠 AI 和各种工具,自己一点不动脑。结果就是文章看起来没问题,但仔细一读,全是套路,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样的文章,就算通过了检测,也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原创度,牺牲内容质量。有的人为了让检测工具显示原创度高,把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绕来绕去,用了一堆生僻词。读者看着费劲,搜索引擎也不喜欢。要知道,搜索引擎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不是看谁的原创度高。
另外,忽略了不同平台的偏好。每个平台的算法和用户群体都不一样,比如知乎喜欢干货满满的长文,小红书喜欢短句多、带点个人感受的内容。要是不管发什么平台,都用一套方法改文章,效果肯定不好。得根据平台特点调整写作和修改策略。
最后,忘了积累自己的语料库。其实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习惯,比如有的人喜欢用 “咱们”,有的人喜欢用 “大家”;有的人喜欢说 “对吧”,有的人喜欢说 “你懂的”。平时多留意自己的口语习惯,把常用的表达记下来,改 AI 文章的时候有意识地用进去,就能让文章更有自己的风格,也更像人话。
总之啊,想让 AI 文章更像人话,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得耐心打磨。AI 是个好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它。检测工具和降重工具也是辅助,真正决定文章质量的,还是咱们自己的思考和修改。多写多练,慢慢就会找到窍门,让 AI 写出的文章既有机器的效率,又有人的温度。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