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跟我抱怨,用 AI 写了篇稿子,结果因为 AI 率过高被退稿了。辛辛苦苦折腾半天,就这么打回来,换谁都得郁闷。其实啊,AI 率高不是什么绝症,补救的办法多着呢。今天就把我压箱底的经验掏出来,手把手教你怎么把一篇 AI 味浓重的稿子改成能顺利通过的原创文。
📝 先搞懂 AI 率高在哪儿 —— 退稿原因拆解
想补救,得先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很多人只知道 AI 率高,但说不清高在哪些地方。其实平台检测 AI 率,主要看这几个点。
语言模式太规整是个大问题。AI 生成的句子往往结构相似,比如总用 “首先... 其次... 最后...” 这种固定套路,或者长句套长句,读起来像机器人在念稿子。人类说话哪有这么板正?咱平时聊天,不都长短句混着来,偶尔还蹦个口头禅嘛。
观点重复也容易露馅。AI 为了凑字数,经常翻来覆去说一个意思,换汤不换药。就像写职场文,一会儿说 “要积极沟通”,一会儿又说 “沟通很重要”,本质没区别,这在人类写作里很少见,除非是故意强调某个点。
缺乏个性化表达是硬伤。每个人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有人爱用比喻,有人喜欢举亲身经历的例子。但 AI 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看不到作者的影子。平台一看这种没 “人味儿” 的稿子,直接就标高危了。
🔧 语言风格大改造 —— 从 “机器腔” 到 “人话”
知道了问题,就从最显眼的语言下手。把 AI 的 “机器腔” 改成接地气的 “人话”,这步做好了,AI 率能降一半。
先把长句拆开花。AI 特爱写那种绕来绕去的长句子,比如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由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挑战”。你试试改成 “现在市场变快了,消费者想要的东西天天换,同行还挤破头抢生意。企业得赶紧想点靠谱的招,不然扛不住”。是不是瞬间就有那味儿了?拆的时候注意,别把意思拆散了,每句保留一个核心信息就行。
然后替换 “AI 专属词”。有些词 AI 用得特别勤,比如 “赋能”“抓手”“闭环”“迭代”,普通人平时说话谁这么用词啊?把这些词换成大白话,“赋能” 改成 “帮上忙”,“抓手” 换成 “突破口”,“闭环” 说成 “形成回路”,一下子就自然多了。
再加点 “口语化杂质”。人类说话不可能字字精准,总会带点无关紧要的词,比如 “嗯”“其实啊”“你猜怎么着”。在稿子合适的地方插一两句,比如写美食测评,说完 “这道菜味道很独特”,加一句 “说真的,我还是头回吃着这种味儿”,既不影响意思,又能冲淡 AI 感。
🧠 原创内容硬填充 —— 让稿子有 “你” 的影子
光改语言还不够,得让稿子带上你的个人印记。平台判断原创,不光看语言,更看内容里有没有独特的东西,这些是 AI 仿不来的。
多塞点个人经历。比如写旅游攻略,AI 可能只会说 “某景点风景优美,适合拍照”。你可以加上 “我上次去的时候,赶上一阵小雨,雾气绕着山尖转,拍出来的照片跟水墨画似的,就是路有点滑,得穿防滑鞋”。这种带细节的亲身经历,AI 编不出来,原创度立马上去。
加入独家观点。看到一个话题,别光跟着 AI 的思路走。比如写 “远程办公”,AI 可能说 “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你可以说 “我试过半年远程办公,效率是高了,但时间反而更零碎了,总觉得没下班,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晚上 7 点后绝不看工作消息,这才好点”。这种带个人思考的观点,比 AI 的套话有价值多了。
引用身边人的故事。亲戚朋友、同事客户的经历,都是好素材。写教育类文章,AI 说 “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你可以说 “我邻居家孩子,以前天天抱着平板,他爸后来每天下班陪他打半小时球,现在孩子主动把平板收起来了,爷俩关系也比以前好”。真实的故事比空洞的道理有说服力,也更显原创。
🔄 逻辑结构重梳理 —— 打乱 AI 的 “套路阵”
AI 写东西,逻辑太规整,像按公式算出来的。人类写作的逻辑,往往更灵活,甚至带点 “跳跃性”,这也是降低 AI 率的关键。
先把段落顺序打乱试试。AI 喜欢按 “背景 - 问题 - 原因 - 解决办法 - 总结” 这种固定顺序写。你可以换个路子,比如先抛出一个解决办法,再回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办法。写职场沟通文,本来 AI 先讲 “沟通重要性”,你可以先写 “上次我同事因为没说清需求,项目差点黄了,后来用了个小技巧才救回来 —— 其实啊,沟通这事儿,选对时间比说对话还重要”。
再在段落间加 “转折” 和 “联想”。AI 的段落过渡很生硬,经常用 “此外”“另外” 这种词。你可以换成自然的转折,比如写完一个观点,突然想到另一个相关的点,就说 “说到这儿,我想起另一件事,虽然看着不相关,但道理是一样的”。这种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的感觉,反而更像人类写作。
还可以故意留 “小瑕疵”。当然不是真的写病句,而是别把话说得太满。AI 总爱用 “一定”“必须”“所有” 这种绝对的词。你换成 “可能”“也许”“大部分情况下”,比如 “这么做可能效果不错” 比 “这么做一定效果好” 更真实,也更符合人类说话的习惯。
🕵️ 检测工具巧利用 —— 精准打击残留 AI 味
改完之后别着急投,先用工具测测,看看还有哪些漏网之鱼。现在有不少检测 AI 率的工具,比如朱雀 AI 味检测、GPTZero,各有各的侧重,多测几个准没错。
检测的时候,重点看标红的句子。这些是工具认为 AI 味最重的地方,得重点改。比如某句被标红,你先读几遍,感觉一下哪里不对劲,是太规整了还是太生硬,然后按前面说的方法重新写。
别迷信工具的结果。工具也有出错的时候,有时候明明是自己写的句子,也可能被标红。这时候就得靠自己判断,只要句子是你真实想表达的,符合你的说话风格,就算工具标红也不用改。毕竟最终看稿子的是人,不是机器。
改完再测,多来几轮。一般改个两三遍,AI 率就能降到平台要求以下。记住,别追求 “零 AI 率”,没必要,也不现实,只要在平台允许的范围内就行。
💡 预防比补救更重要 —— 从源头降低 AI 率
当然了,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不让 AI 率太高。用 AI 写初稿时,别全指望它,只让它搭个框架,或者写点基础信息。
比如想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让 AI 列几个常见的健身动作,然后你自己加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自己做这些动作时的感受、见过别人做这些动作时犯的错。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底子就是你的,AI 率自然高不了。
写完初稿,别直接用,先放半小时,再回头看。这时候你对稿子的新鲜感降了,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像 AI 写的。就像看别人写的东西,总能挑出毛病,看自己的也一样,隔段时间再改,效果更好。
AI 率高被退稿,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说白了,就是让稿子更像 “你写的”,而不是 “机器写的”。语言改得口语化,内容加进个人印记,逻辑弄得灵活点,再用工具查漏补缺,基本上都能过。记住,写作的核心是表达自己,AI 只是个帮手,别让它抢了你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