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的文本越来越多,分不清哪些是人写的,哪些是大模型生成的?其实大模型生成的文本,藏着不少小秘密。只要掌握方法,再配上合适的检测工具,就能轻松辨认真伪。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事儿,从文本特征到工具使用,全给你讲透。
📝 大模型生成文本的典型特征,一眼看穿的小窍门
大模型写东西,其实有挺多固定套路。语言风格太 “完美” 反而不对劲。你想啊,人写东西难免有错别字、语气词,甚至有时候语序会乱一点。但大模型生成的文本,句子通顺得没话说,标点符号用得规规矩矩,几乎挑不出语法错误。这种过度工整,反而像个 “假人” 在说话。
还有就是内容重复和逻辑断层。大模型有时候会翻来覆去说同一个意思,换汤不换药。比如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可能反复强调 “运动很重要”,却没具体说怎么运动。而且逻辑上,可能上一段说饮食控制,下一段突然跳到肌肉训练,中间少了自然的过渡,读着就很别扭。
词汇使用也有特点。喜欢用书面化的关联词,而且用得特别密集。像 “因此”“然而”“综上所述” 这些词,人写东西偶尔用,但大模型可能一段里就出现好几个,显得很刻意。另外,大模型对生僻词的使用很谨慎,大多用的是常见词汇,整体词汇量看起来不够丰富。
还有个明显的点是缺乏个性化表达。人写东西会带自己的情绪、观点,可能会有 “我觉得”“依我看” 这样的表达。但大模型生成的文本,大多是客观陈述,没有个人色彩,就像在念说明书,干巴巴的。
🔍 常用 AIGC 检测工具大盘点,总有一款适合你
市面上的 AIGC 检测工具不少,各有各的特点。先说说GPTZero,这工具专门针对大模型生成文本设计,检测原理是分析文本的 “混乱度” 和 “一致性”。大模型生成的文本混乱度低,一致性高,它就靠这个来判断。操作也简单,打开官网,把文本复制粘贴进去,点一下检测按钮,很快就有结果,还会给出每个段落的可疑度评分。
Copyscape 也挺多人用,不过它主要是检测抄袭,但有时候也能间接看出是不是大模型生成的。如果一段文本和很多地方的内容高度相似,又没什么个人特色,那大概率是大模型写的。
📌 AIGC 检测工具使用教程,一步步教你操作
就拿 GPTZero 来说,先打开它的官网(注意核对网址,别进错了)。首页有个文本输入框,把你要检测的内容复制进去。如果文本太长,也可以上传文档,支持 doc、pdf 等格式。
输入完成后,点击 “Check Text” 按钮。等个几秒钟,结果就出来了。页面上会显示 “Overall AI Score”,分数越高,说明是大模型生成的可能性越大。下面还会把文本分成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后面都有对应的评分和标注,红色的部分就是可疑度比较高的。
再说说 Originality.ai,注册账号后登录。在检测页面,粘贴文本或者上传文件。它的检测速度也不慢,结果里会有一个 “AI Content Detection” 的百分比,比如显示 80%,就说明有 80% 的可能是大模型生成的。同时,它会用不同颜色标注句子,绿色表示没问题,黄色和红色就是需要注意的。
Copyscape 的话,打开官网后,输入文本或者输入网页 URL,点击 “Go”。它会列出和文本相似的网页链接,你可以点进去对比。如果相似的地方很多,而且内容很 “模板化”,那就要怀疑是不是大模型生成的了。
💡 检测工具使用技巧,让结果更靠谱
别只依赖一个工具。不同工具的算法不一样,检测结果可能有差异。比如一段文本用 GPTZero 检测是 60% 的可疑度,用 Originality.ai 可能是 70%。这时候最好多试几个工具,综合起来判断,结果会更准确。
检测的时候,尽量用完整的文本。如果只截取一小段,可能会影响检测精度。大模型生成的文本,整体风格和逻辑才更有代表性,片段可能会有偏差。
注意文本的长度。太短的文本,比如一两百字,检测工具可能很难判断。这时候可以结合文本的特征来辅助判断,比如看看有没有过度使用关联词,有没有个性化表达等。
另外,定期更新检测工具。大模型在不断升级,检测工具也在更新算法。用旧版本的工具,可能跟不上新的大模型生成文本的特点,导致检测结果不准。
🚫 检测工具的局限性,这些坑要避开
不是所有大模型生成的文本都能被检测出来。现在有些大模型会模仿人的写作风格,生成的文本越来越 “像人写的”,这时候检测工具可能会失手,给出低可疑度的结果。所以不能完全迷信工具,要结合自己的判断。
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成唯一标准。有些人工写的文本,可能因为语言风格太规整,被检测工具误判成大模型生成的。这时候就要看文本有没有真实的案例、个人的独特观点,这些都是人写文本的重要标志。
还有,不同语言的检测精度不一样。大部分检测工具对英文文本的检测比较准,但对中文、日文等其他语言,可能会有误差。如果检测非英文文本,最好选择专门针对该语言优化过的工具。
📢 总结一下,判断文本是不是大模型生成,要双管齐下
先看文本本身的特征:语言是不是太 “完美”,有没有重复内容,逻辑是不是顺畅,有没有个性化表达。再用 AIGC 检测工具来辅助,多试几个工具,综合结果来判断。
记住,工具是帮手,但不是万能的。平时多留意人写文本和大模型生成文本的区别,培养自己的语感,慢慢就能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