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了。打开某个 AI 写作工具,输入指令,不到一分钟就能生成一篇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文章。但你真的敢直接用吗?
上周帮一个做公众号的朋友看账号,发现他最近三个月的阅读量掉了快一半。点开后台数据一看,好几篇文章被标注 "内容相似度较高",推荐量直接砍半。问了才知道,他图省事,AI 生成后基本没改就发了。这就是典型的踩坑案例 —— 把 AI 当成了终点,而不是起点。
📌 为什么降低相似度是发表前的必修课?
先说说最直接的影响。现在不管是微信公众号、百家号还是小红书,对内容原创度的审核越来越严。AI 生成的文字,哪怕是不同工具生成的,底层逻辑都是基于现有数据训练的模型。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不同人用相似指令生成的内容,很可能出现大面积重复。
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某个教育类账号用 AI 写 "高考复习技巧",结果和另一个账号的文章重合度超过 70%。平台直接判定为搬运,不仅那篇文章被下架,整个账号的信用分都扣了 10 分。这意味着接下来一个月,他的所有内容都别想获得推荐。
更麻烦的是对个人品牌的伤害。读者现在越来越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文章是敷衍了事的 "AI 味" 文字。长期发这种内容,粉丝会觉得你没诚意,取关是早晚的事。特别是做知识付费或者个人 IP 的,一旦被贴上 "内容不原创" 的标签,想翻身可就难了。
还有版权风险。别看 AI 生成的内容好像凭空出现,其实很多句子都能在训练数据里找到原型。真要是被原作者盯上,索赔起来可不是小数目。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某公司用 AI 生成的营销文案,因为和某知名作家的句子高度相似,最后赔了五万块。
🔍 AI 生成内容相似的三大根源
想解决问题,得先搞懂为什么 AI 写出来的东西容易撞车。
第一个原因是训练数据重叠。现在主流的 AI 模型,训练数据都大同小异,无非是爬取的互联网公开内容、书籍、论文这些。你让它写 "职场沟通技巧",它能调用的素材就那么多,生成的建议自然会和别人的有重合。就像十个厨师用同样的食材做菜,哪怕做法不同,成品也难免有相似之处。
第二个问题出在指令同质化。很多人用 AI 的时候,只会说 "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不会加具体要求。比如写 "夏季减肥方法",如果大家都这么指令,AI 给出的答案肯定跳不出 "控制饮食 + 有氧运动" 这个框架。细节描述可能不同,但核心观点很难有新意。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格式模板化。AI 生成内容时,会不自觉地套用固定结构。开头点题、分点论述、结尾总结 —— 这种模式确实稳妥,但也导致所有文章看起来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对比过十个不同 AI 生成的 "旅行攻略",发现有七个都是用 "景点介绍 + 美食推荐 + 注意事项" 这种结构,连段落长度都差不多。
✍️ 手动降重的五个实用技巧
别指望有什么一键搞定的魔法。降重这件事,还是得靠人工介入。分享几个我亲测有效的方法。
先从句式改写入手。AI 特别喜欢用长句,而且经常出现 "由于... 因此..." 这种固定搭配。你可以把长句拆成短句,把被动句改成主动句。比如 AI 写 "由于夏季气温较高,因此人们更容易出现疲劳症状",可以改成 "夏天天热,人就容易累"。短短一句话,既口语化,又减少了和其他内容的相似度。
然后是替换专属案例。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AI 举的例子往往很通用,比如讲时间管理就说 "番茄工作法",讲写作就提 "海明威"。你可以把这些换成自己的经历或者行业内的具体案例。我做运营的,写 "用户增长技巧" 时,就会用自己操作过的某个社群从 0 到 1000 人的案例,这是 AI 绝对写不出来的。
调整段落顺序也很有用。AI 生成的文章结构太规整,反而显得刻意。你可以打乱一下段落顺序,或者把某个小节的内容拆到其他部分。比如写 "新媒体运营技巧",AI 可能会先讲内容,再讲推广。你可以先讲推广渠道,再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讲内容适配,这样逻辑更灵活,也避免了和其他文章结构重合。
关键词替换要注意度。很多人以为把 "重要" 换成 "关键","很好" 换成 "不错" 就完事了。其实更高级的做法是换个角度描述。比如 AI 说 "这个方法能提高效率",你可以说 "用这种方式做事,能省不少时间"。意思没变,但表达方式完全不同。
最后是增加个人观点。AI 写的内容大多是中性描述,缺乏主观判断。你可以在每个主要观点后面,加上自己的看法。比如分析某个产品时,AI 可能只说它的功能,你可以补充 "我觉得这个功能对新手不太友好,不如 XX 产品的设计合理"。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评价,是降低相似度的利器。
🛠️ 三款降重工具的实测对比
手动改效率太低?可以搭配工具用,但别全指望工具。
先说说第五 AI 的朱雀降重。这个工具最厉害的是能识别 AI 生成的痕迹,然后用人类的表达方式重写。我拿一篇 AI 生成的 "短视频运营技巧" 测试,降重后重合度从 68% 降到 19%。而且它不是简单替换词语,会调整句式和段落结构,读起来很自然。缺点是免费版每天只能用三次,想多用来就得付费。
然后是QuillBot。这个国外工具的优势是同义词库特别丰富,适合处理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我用它改过一篇关于 "SEO 优化" 的文章,里面的专业术语替换得很到位。但它对中文的处理不如英文,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生硬的表达,需要人工再调整。
Grammarly 的改写功能也可以试试。它更适合轻度降重,能帮你调整语序,让句子更通顺。但对降低重合度的效果一般,适合作为二次修改的工具。我通常是先用其他工具降重,再用 Grammarly 润色。
不管用什么工具,记住一点:工具只是辅助。我见过有人把同一篇文章用五个工具轮流处理,结果读起来前言不搭后语。工具处理后,一定要自己通读一遍,确保意思没变,表达自然。
✅ 降重后的双重校验法则
改完了别急着发,先做两个检查。
第一个是平台自查。微信公众号后台有 "原创检测" 功能,百家号有 "内容风险检测",小红书可以用 "原创助手"。把改好的文章放进去,看看相似度报告。一般来说,低于 30% 比较安全,如果超过 50%,就得回去再改。
第二个更重要,是人工通读。你可以把文章读出来,听听顺不顺口。AI 生成的内容,哪怕经过修改,有时候还是会有 "书面语过重" 的问题。读的时候如果觉得某个句子绕口,或者某个观点说不清楚,就立刻改。我通常会把文章发给同事看,问他们 "这像不像我写的",如果得到否定答案,就说明还得再调整。
还有个小技巧,隔一段时间再看。比如早上改完,下午再读一遍,更容易发现问题。人的大脑对刚写的内容会有 "滤镜效应",过段时间再看,才能更客观。
💡 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终极逻辑
说到底,AI 只是个工具。真正厉害的不是用 AI 写东西,而是用 AI 写出有自己风格的东西。
我认识一个科技博主,他的做法值得借鉴。每次用 AI 生成初稿后,他会把文章打印出来,用笔在上面标注修改:这里要加个自己的经历,那里要换个更通俗的说法,这部分观点太普通得换个角度。最后出来的文章,既能看到 AI 的高效,又能感受到他独特的风格。
记住,降低相似度不只是为了应付平台审核,更是为了让内容更有价值。读者关注你,不是想看一篇标准范文,而是想看到你的思考和独特视角。AI 可以帮你搭框架,但填充血肉的工作,必须自己来做。
下次用 AI 写完东西,别急着点发布。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篇文章有我的个人观点吗?有别人写不出来的细节吗?读起来像我平时说话的样子吗?如果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再发也不迟。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