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这东西,现在在公众号圈子里快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打开各种运营交流群,一半人在晒 AI 生成的爆款文,另一半人在骂 AI 毁了内容生态。作为干了十年内容运营的老兵,我倒是觉得这事没那么非黑即白。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AI 写作到底是在拯救公众号,还是在给这个行业掘墓。
📈 先说点实在的:AI 写作确实让公众号活下来更容易了
中小公众号运营者应该最有体会,以前写篇原创文有多费劲?选题要熬三个晚上,查资料翻十几篇文献,写初稿改五六遍,最后可能阅读量还不过百。现在呢?用 AI 工具输入几个关键词,十分钟就能出一版初稿,稍微润色下就能发。这种效率提升不是一点点,是数量级的飞跃。
我见过一个做本地美食的公众号,以前一周更两篇就不错了。用上 AI 写作后,每天能发三篇原创,内容涵盖新店测评、老字号故事、家常菜教程。三个月下来,粉丝从两千涨到两万,广告报价翻了五倍。老板自己都说,以前总担心内容断更,现在愁的是怎么筛选 AI 生成的选题。
成本这块更明显。以前雇个全职编辑,在一线城市月薪至少八千起,还得管社保福利。现在用 AI 工具,一年会员费也就几百块,加上一个兼职编辑负责审核修改,成本直接砍掉七成。对于那些预算紧张的小号来说,这简直是续命的操作。
内容形式也丰富多了。AI 能轻松搞定清单体、问答体、故事体各种格式,甚至能模仿不同作者的文风。有个情感类公众号,用 AI 生成了一组 "不同年代的爱情观" 系列文,分别模仿 80 年代散文风格、90 年代言情小说风格、00 后网感文风,结果每篇都成了爆款。这种多样化尝试,以前靠人工几乎不可能实现。
🛑 但隐患也藏不住:AI 正在稀释公众号的核心价值
先看内容质量。AI 写的东西,乍一看挺像回事,逻辑通顺语句流畅,但细琢磨就会发现全是 "正确的废话"。它能把网上的信息整合得很好,却很难有自己的观点和深度。我对比过同一事件的两篇分析文,人工写的那篇能挖出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AI 写的则停留在事件描述和数据罗列。
读者不是傻子。现在越来越多用户反馈,"感觉好多公众号内容都一个味儿"。这就是 AI 写作的通病 —— 同质化严重。因为大部分 AI 工具的训练数据重合度高,生成的内容自然就长得像。长期下去,读者会觉得关注十个公众号和关注一个没区别,最终可能干脆都取关。
原创性更是个大问题。AI 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对已有信息的重组,很难达到真正的原创标准。前段时间有个科技号,用 AI 写了篇关于量子计算的文章,结果被扒出大量内容抄袭了某学术期刊的论文。虽然运营者喊冤说 "不知道 AI 会抄",但平台处罚可不会手下留情,直接封号处理。
还有个更隐蔽的危害:AI 正在让运营者变懒。以前写文前会去街头采访,会查一手资料,会自己做数据分析。现在依赖 AI 后,很多人连最基本的事实核查都省了。有个财经号用 AI 写上市公司分析,把 "净利润" 写成 "毛利润" 都没发现,发出去后被读者指出,公信力一落千丈。
🤔 关键争议点: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公众号的核心是内容数量,有人说核心是更新频率,但在我看来,真正能让公众号活下去的是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可能是作者的个人视角,可能是独家的信息来源,也可能是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AI 写作恰恰在摧毁这种独特性。当所有号都用 AI 生成内容时,读者为什么要关注你?以前我们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在变成了 "你有我有,全都一样"。有个做职场干货的公众号,原本靠创始人的亲身经历连载积累了不少粉丝,后来改用 AI 批量生成职场技巧文,三个月后粉丝流失了三成。
更要命的是,AI 很难传递真实的情感温度。公众号能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像 "朋友在和你聊天"。那种字里行间的情绪波动、那些不经意的口头禅、那些带着个人印记的表达,都是拉近和读者距离的关键。AI 写的东西再流畅,也像是隔着一层玻璃说话,永远达不到 "走心" 的效果。
我认识个老编辑,坚持手写公众号五年了。他写的文章错别字不少,排版也简单,但粉丝粘性特别高。有次他生病停更一周,后台收到几百条关心的留言。他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读者关注的不是文章本身,是写文章的这个人。" 这话可能戳中了 AI 写作的死穴 —— 它能生成内容,却生成不了 "人"。
🔄 行业正在分化:有人靠 AI 起飞,有人被 AI 淘汰
现在公众号圈子明显分成两派。一派是 "AI 激进派",全流程依赖 AI,从选题到排版全自动化,追求极致的更新速度。这类号大多是资讯类、工具类,靠流量主和广告分成盈利,活得还不错。有个国际新闻聚合号,每天更新二十篇,全是 AI 翻译加改写,月入过万很轻松。
另一派是 "AI 保守派",把 AI 当辅助工具,核心内容还是靠人工打磨。他们会用 AI 做初稿,但会花更多时间加入独家观点和深度分析。这类号多是垂直领域的专业号,比如法律、医疗、教育等,粉丝付费意愿强,变现能力稳定。有个医学科普号,用 AI 生成基础知识点,医生团队负责添加临床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单篇文章的打赏收入经常过千。
中间派最难受。想用 AI 提高效率,又怕丢了质量;想坚持人工原创,又扛不住成本压力。我见过一个亲子类公众号,在 "全 AI" 和 "全人工" 之间反复横跳,结果内容风格忽高忽低,读者 confusion 得不行,半年下来掉了一半粉。
其实行业洗牌早就开始了。那些只会简单搬运整合的公众号,不管用不用 AI,都会被淘汰。真正能活下来的,要么是把 AI 用得炉火纯青,做出极致效率的;要么是坚守内容深度,靠独特价值立足的。不上不下的中间地带,只会越来越窄。
🚀 未来可能的样子:AI 和人得学会好好合作
别指望 AI 能完全取代人,也别抗拒 AI 这股潮流。聪明的做法是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我观察到一些做得好的公众号,已经摸索出成熟的 "AI + 人工" 模式了。
选题阶段用 AI 辅助挺好。输入行业关键词,AI 能快速生成上百个选题方向,运营者再根据自己的定位筛选。有个科技号用这招,把选题效率提高了三倍,还发现了几个以前从没考虑过的角度。
初稿生成交给 AI 没问题,但二次创作必须人工来。有个历史类公众号的做法值得借鉴:AI 生成时间线和基本史实,编辑在此基础上添加人物心理分析、事件影响评估,再加入自己的独家解读。这样既保证了效率,又保留了内容深度。
数据反馈环节 AI 特别擅长。它能快速分析文章的阅读量、转发率、停留时间,找出其中的规律。有人根据 AI 分析发现,标题里带 "为什么" 的文章打开率比带 "怎么办" 的高 30%,于是调整了标题策略,效果立竿见影。但最终怎么用这些数据,还是得靠人的判断。
内容创新还得靠人主导。AI 能模仿已有的成功案例,却很难创造出新的内容形式。去年爆火的 "互动叙事" 公众号,就是编辑受游戏启发创造的新形式,读者可以通过点击选择剧情走向。这种创新,AI 自己肯定想不出来。
💡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公众号的生死从来不在工具,而在人
AI 写作就像一把菜刀,既能用来切菜做饭,也能用来干坏事。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关键看怎么用。那些喊着 "AI 会终结公众号" 的人,可能忘了公众号的本质是什么。它从来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平台,而是创作者和读者建立连接的渠道。
真正能杀死公众号的,不是 AI 写作,而是运营者对内容质量的放弃,是对读者需求的漠视,是对行业底线的突破。如果只是把 AI 当成偷懒的工具,生成一堆低质内容糊弄读者,那被淘汰是迟早的事。但如果用 AI 解决重复性工作,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放在思考、观察、创新上,公众号反而能活得更精彩。
我想起十年前刚开始做公众号时,那时候连编辑器都很简陋,排版全靠代码。大家照样写出了那么多经典文章。现在工具更先进了,反而有人开始焦虑。其实没必要,不管技术怎么变,内容行业的核心逻辑没变 ——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内容,永远有市场。
AI 写作到底是救星还是终结者?答案可能就在每个运营者自己手里。你把它当捷径,它就可能变成陷阱;你把它当武器,它就能帮你开疆拓土。这个行业从来不是非生即死的选择题,而是怎么在变化中找到自己位置的生存题。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