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后台数据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用 AIGC 工具批量生成的文章,阅读量跌得比股市还惨。再看看那些坚持原创的账号,虽然更新频率慢了点,但粉丝留存率却在悄悄上涨。这两年 AIGC 技术确实火得离谱,随便输入几个关键词,分分钟就能生成一篇 "像模像样" 的文章。可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这不是福利,更像是场灾难。
📉 AIGC 内容泛滥的 3 大显性危害
现在打开微信搜一搜,输入任何一个热门话题,跳出来的文章标题都长得差不多。前几天搜 "2025 年职场趋势",前 20 条结果里有 15 条标题结构完全一致,连里面举例的行业都重合了 80%。这就是 AIGC 批量生产带来的直接后果 —— 内容同质化严重到让用户审美疲劳。
更麻烦的是平台算法的变化。某头部财经号运营总监私下说,他们测试过同一选题,人工原创的文章比 AI 生成的推荐量高 3 倍。后来才发现,微信的原创识别系统早就升级了,能通过语义分析判断内容是否有 "人类思考痕迹"。那些段落衔接生硬、观点漂浮的 AI 文,现在基本过不了流量池这关。
用户端的反馈更直接。有个做母婴号的朋友晒过一组数据,去年用 AI 写的育儿知识文,平均完读率是 42%,今年降到 29%。但她自己带娃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文,完读率始终稳定在 65% 以上。后台留言里,越来越多用户说 "看了开头就知道是 AI 写的,没意思"。
🔍 原创质量的新标准:不是 "非 AI",而是 "有价值"
别误会,不是说用 AIGC 工具就一定不行。关键是怎么用。我见过一个科技号,他们用 AI 生成初稿后,会加入 3 组独家数据:自己做的用户调研结果、行业内部人士的访谈片段、历史文章的读者互动案例。这样加工后的内容,既保持了更新效率,又有了不可复制的原创内核。
平台现在判定原创的逻辑变了。以前可能看查重率,现在更看 "信息增量"。比如写一篇关于 "短视频运营技巧" 的文章,AI 能写出通用方法论,但你如果能加入 "某百万粉账号掉粉后调整的 3 个具体参数",这就是只有人类能提供的价值。某情感号运营说,他们现在每篇文章必须包含至少 1 个真实用户故事,这成了过原创审核的 "必杀技"。
用户心里其实有杆秤。他们不在乎你是不是用了 AI,在乎的是这篇文章能不能解决他的具体问题。有个职场号做过测试,同样讲 "简历优化",AI 写的通用模板文,收藏率 8%;而加入 "不同行业 HR 筛简历的 3 个隐秘偏好" 的文章,收藏率直接飙到 27%。后者就是典型的 "人类经验 + AI 工具" 的优质原创。
✍️ 3 个实操方法:让你的内容在 AIGC 洪水里站稳脚跟
建立专属素材库是第一步。别再依赖 AI 的通用数据库了。我认识的一个美食号,坚持每周去 3 家菜市场,记录摊主的进货渠道、不同季节食材的价差、老顾客的选购习惯。这些一手信息整理成素材库,AI 根本生成不出来。他们的文章里随便一句 "最近本地小油菜涨价是因为周边产区降雨",就能让读者觉得 "这才是懂行的"。
强化 "观点独特性" 比什么都重要。AI 擅长总结共识,但原创的价值在提出新视角。比如大家都在说 "直播带货不好做",有个电商号却写 "县城直播的 3 个红利点",里面提到 "在县城开直播,用方言讲解比普通话转化率高 40%"。这种带着地域洞察的观点,AI 写不出来,也成了他们的独家标签。
把用户互动变成内容养分。有个教育号的做法很聪明,他们每周挑 3 条读者留言,专门写文章回应。比如有家长问 "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他们不只是给方法,还会把这个问题拆解成 "不同年龄段的磨蹭原因"" 家长常见的 3 个错误干预方式 ",再结合 10 个读者分享的成功案例。这样的内容,既有互动感,又有不可复制的原创性。
📊 数据不会骗人:原创质量提升后的 3 个明显变化
后台的 "在看" 和 "分享" 数据最诚实。某职场号转型原创后,虽然更新频率从日更变成了一周 3 更,但单篇分享率从 1.2% 涨到 3.8%。运营者发现,那些包含 "作者亲身踩过的 5 个坑" 的文章,分享率是纯理论文的 4 倍。用户愿意转发的,永远是带着真实温度的内容。
粉丝增长曲线会变得更稳定。一个科技号的后台数据显示,用 AI 文的时候,粉丝涨涨跌跌像坐过山车,最多的时候一天掉粉 200+。转向原创后,虽然单日新增少了,但每月净增长反而提高了 15%。关键是粉丝画像更清晰了,都是真正认同他们观点的精准用户。
商业合作的报价也会跟着涨。有个时尚号主说,以前接广告,品牌方只看阅读量,现在会专门研究他们的内容质量。同样 10 万 + 阅读,原创度高的账号报价能比 AI 水文高 30%。品牌方也怕和同质化内容绑定,拉低自己的调性。
🚀 长期主义:3 个习惯帮你守住原创底线
每天留 1 小时做 "非数字化观察"。别整天盯着手机刷热点,去公园坐坐,跟邻居聊聊天,到实体店逛逛。这些线下的观察和感受,是 AI 永远学不会的。有个生活号主坚持每天去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待半小时,写出来的文章总带着烟火气,粉丝说 "看她的文就像在听邻居讲故事"。
建立 "原创审核三问" 机制。每次写完文章,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篇里有没有只有我能提供的信息?有没有包含具体的案例或数据?能不能让读者看完觉得 "原来是这样"?某教育号用这个方法,把原创率从 30% 提到了 80%,推荐量也跟着翻了倍。
定期做用户深度访谈。别只看后台留言,找 10 个最活跃的粉丝开视频聊聊天。有个职场号每季度做一次粉丝访谈,发现读者最讨厌的不是 AI 写的文章,而是 "用 AI 写的假经验文"。他们据此调整内容方向,多写真实经历,粉丝粘性一下子就上来了。
AIGC 确实给公众号运营带来了挑战,但也未必是坏事。它逼着我们回归内容本质 —— 不是比谁写得快,而是比谁能提供别人给不了的价值。那些能守住原创初心,愿意花时间打磨内容的账号,反而能在这场洗牌中站稳脚跟。毕竟,用户关注一个号,最终看的不是你用了什么工具,而是你能不能真正帮到他。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