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公众号后台,十个运营者里得有八个在琢磨同一个事儿 ——AI 写的东西到底能不能算原创?这可不是小问题。你想啊,辛辛苦苦用 AI 生成一篇推文,标了原创标签,结果被平台警告甚至封号,之前的努力不就全打水漂了?更麻烦的是,读者要是发现你用 AI 糊弄事儿,取关都是轻的。
🤖 AI 生成内容的本质:到底算不算 “创作”?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撕开 AI 写作的面纱。现在的大语言模型,不管是 GPT 还是文心一言,本质上都是 “缝合怪”。它们用海量文本训练,学的是人类语言的规律和表达模式,然后把这些模式重新排列组合。就像你给它一个主题,它能从数据库里扒拉出相关的词汇、句式、观点,再攒成一篇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文章。
这和咱们人类写东西完全不是一回事。人写文章,是先有自己的思考,有独特的经历和视角,再用文字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哪怕是借鉴别人的观点,也会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入自己的理解。AI 呢?它没有 “思考” 这个过程,更没有 “自我” 的概念。它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对已有信息的二次加工,缺乏人类创作者独有的情感、价值观和独创性思考。
举个例子,写一篇关于 “城市傍晚” 的散文。人可能会想到小时候在胡同里追着夕阳跑,想到下班路上看到的流浪猫,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AI 呢?它大概率会堆砌 “晚霞”“路灯”“车流” 这些常见意象,写出来的东西工整但空洞,一眼就能看出没有灵魂。
📱 平台态度:模糊地带里的生存法则
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机制,这些年一直是运营者的 “紧箍咒”。但关于 AI 生成内容,平台至今没给出明明白白的说法。只是在去年的一次规则更新里提了一嘴,说 “通过工具生成的内容不符合原创标准”。可这个 “工具” 到底包不包括 AI?没说清楚。
但咱们能从实际案例里看出点门道。去年有个科技类公众号,用 AI 写了篇关于元宇宙的分析文,标了原创。结果发布没两天,原创标签就被撤了,还收到了平台的警告,说 “内容缺乏独创性”。还有个情感号,把 AI 生成的文章稍微改了改,加了点自己的小故事,原创标签倒是保住了。这说明什么?平台在判断的时候,更看重内容有没有 “人的参与”。
其他平台也差不多。小红书明确说过,纯 AI 生成的笔记不能算原创,但经过人工深度加工的可以。抖音的规则更松一点,只要不是直接搬运 AI 内容,稍微调整一下语序、加些案例,基本能通过审核。但这些都不是铁板钉钉的规矩,今天能过,明天可能就不行了。
这种模糊性最坑人。运营者就像在走钢丝,不知道哪一步踩错了就掉下去。有的人干脆不用 AI,怕担风险;有的人抱着侥幸心理,结果栽了跟头;还有的人花大量时间改 AI 生成的内容,比自己写还累。
⚖️ 版权归属:法律滞后带来的麻烦
法律层面的问题更头疼。现在各国对于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都还在争论不休。咱们国家的《著作权法》里说,作品是 “人类智力成果”,这就从根上把 AI 排除在外了。可问题是,用 AI 写文章的人,算不算 “创作者”?
去年有个挺火的案子,一个作家用 AI 生成了一部小说,想申请版权登记,结果被驳回了。理由是 “缺乏人类独创性贡献”。这事儿给很多运营者提了个醒: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受法律保护。
更麻烦的是,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里,不小心抄了别人的句子或者观点呢?谁来担责任?是用 AI 的运营者,还是开发 AI 的公司?现在没明确说法。之前有个公众号,用 AI 写了篇关于教育的文章,结果被发现里面一大段和某篇获奖论文几乎一样。原作者找上门,公众号运营者只能赔钱道歉,开发 AI 的公司根本没露面。
这种情况下,运营者等于把自己放在了火上烤。用 AI 写东西,万一出了版权问题,只能自己扛着。
💡 运营者的破局之道:在 AI 和原创之间找平衡
完全不用 AI,不太现实。现在公众号竞争这么激烈,日更、周更的压力摆在那儿,不用 AI 效率根本跟不上。关键是怎么用,才能既保证效率,又不踩红线。
最简单的办法,是把 AI 当成 “助手”,而不是 “代笔”。比如,让 AI 给你列个大纲,帮你找些案例数据,或者把你的口语录音转换成文字。这些都是辅助工作,核心的观点、框架、情感表达,还得靠自己来。AI 生成的内容,必须经过大幅度的人工修改,加入自己的经历、思考、独特视角,让它真正带上 “人味儿”。
还有个小技巧,多加入具体的细节。AI 写东西容易空泛,你可以往里面加自己观察到的小事。比如写一篇关于职场的文章,AI 可能会说 “要和同事搞好关系”,你可以改成 “上次我同事帮我改方案到半夜,第二天我带了杯他爱喝的美式,关系一下就近了”。这些具体的细节,AI 编不出来,也是体现原创性的关键。
另外,一定要做好查重。现在有不少工具能检测内容是不是 AI 生成的,也能查有没有抄袭。发布之前多查几遍,别嫌麻烦。真出了问题,后悔都来不及。
📈 读者感知:骗得了平台,骗不了人
说到底,公众号运营的核心是读者。就算你用 AI 写的文章蒙过了平台的原创检测,读者也不是傻子。
现在的读者多精啊,是不是 AI 写的,读两句就能感觉出来。AI 写的东西,语气通常很平淡,没什么起伏,观点也比较中庸,怕得罪人。人类写的东西,哪怕有点小错误,有点小情绪,反而更真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我认识个美食号运营者,之前图省事,用 AI 写了几篇探店文。结果读者留言说 “感觉你最近写的东西没以前香了”“是不是不爱吃了?写得一点感情都没有”。后来他改回自己写,哪怕每周少更一篇,读者反而更买账了。
读者要的不是完美无缺的文章,而是能感受到背后有个活生生的人在和他们交流。AI 写的东西,再流畅也像隔着一层玻璃,冷冰冰的。
🔮 未来趋势:适应变化才能活下去
AIGC 这波浪潮肯定是挡不住的。以后平台的规则大概率会越来越明确,可能会出台专门针对 AI 内容的审核标准,甚至可能要求运营者注明 “内容由 AI 生成并经人工修改”。法律也会慢慢跟上,明确版权归属和责任划分。
作为公众号运营者,与其纠结 AI 写的算不算原创,不如早点适应这种变化。多花时间研究怎么用好 AI 这个工具,怎么在 AI 生成的基础上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内容。毕竟,平台的规则会变,法律会完善,但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永远不会变。
说到底,原创的核心不是 “谁写的”,而是 “有没有独特的价值”。AI 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思考,更不能替你和读者建立连接。想明白这一点,所谓的 AIGC 难题,其实也没那么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