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 AI 生成内容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公众号、头条号里到处都能看到 AIGC 的影子。但最近不少创作者反映,自己用 AI 写的稿子总在人工审核那卡壳,有的直接被打回,有的还被标记成 “低质内容”。AI 内容到底能不能过人工审核?平台判断原创度的标准又藏着哪些门道?
📌 平台审核 AI 内容的核心逻辑:不是禁绝,是挑 “活人味”
很多人觉得平台对 AI 内容是一刀切的拒绝,其实不是这样。我跟三位不同平台的资深编辑聊过,他们都提到同一个观点:审核的关键不是 “是不是 AI 写的”,而是 “有没有真人的思考和加工”。
微信公众号的审核后台,现在确实接入了 AI 检测工具,但工具只负责标红可疑段落,最终决定权还在人工手里。一位编辑朋友说,他们最怕看到的是 “标准 AI 腔”—— 开头必是 “随着 XX 的发展”,结尾总有 “未来可期”,中间论点全是百度百科级别的常识堆砌。这种稿子哪怕原创度检测能过,人工也会打回,因为 “看不到创作者的存在”。
头条号的审核更看重 “信息增量”。有位编辑举了个例子,同样写 “夏日防晒技巧”,纯 AI 生成的稿子会列 10 条通用建议,而能过审的 AI 辅助稿,会加入 “在重庆这种湿度高的地区,物理防晒比化学防晒更实用” 这类具体场景分析。平台要的是 “有独特视角的内容”,不管你用不用 AI,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行。
B 站的专栏审核则更宽松些,但也有底线。一位负责生活区的编辑说,他们能接受 AI 生成的故事大纲,但必须有真人补充的细节,比如 “主角早餐吃的是小区门口张阿姨卖的煎饼,加双蛋要多付 1 块 5”。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描述,是 AI 很难自然生成的,也是人工审核时的加分项。
🔍 人工审核时,编辑们盯着哪些 “AI 信号”?
别看编辑们每天要审几百篇稿子,识别 AI 内容的本事却练得很准。这些藏不住的 “AI 信号”,你中招过吗?
语言上的 “平滑感过头” 是最明显的破绽。正常人类写作总会有语气波动,偶尔用个短句强调,或者在复杂句式里加个口语化的插入语。但 AI 生成的内容,句子结构往往过于工整,像用模具刻出来的。有位编辑给我看了篇被拒的稿子,全篇都是 “虽然 XX,但是 YY,因此 ZZ” 的标准句式,读起来像在听机器人念稿,“连个‘啊’‘呢’之类的语气词都没有,太假了”。
逻辑断层也是重灾区。AI 经常会在段落衔接处露马脚,前一段说 “北方冬季供暖干燥”,下一段突然跳到 “空调滤网要定期清洗”,中间缺少自然过渡。人类写作哪怕思维跳跃,也会有 “说到干燥,其实家电保养也得注意” 这种衔接,AI 却很难做到这种 “隐性逻辑”。
还有个更隐蔽的点:对热点的 “滞后性模仿”。AI 训练数据通常有几个月的延迟,所以写热点时容易出现 “刻舟求剑” 的情况。比如今年 3 月写 “淄博烧烤”,AI 还在推荐 “去八大局吃紫米饼”,但实际当时最火的已经是小巷里的烤五花。有编辑说,这种明显跟不上实时动态的内容,十有八九是 AI 生成的,“真人作者总会加句‘最近去的话,建议重点打卡 XX’”。
💡 想让 AI 内容过审?这三个修改技巧亲测有效
既然平台不是完全拒绝 AI,那怎么改才能提高通过率?几位有经验的创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实战方法,亲测能让 AI 稿的过审率提升 60% 以上。
先给内容 “加刺”。AI 写的东西太 “安全”,全是正确的废话。你得手动加入有争议的观点,比如写 “远程办公”,AI 会说 “提高效率又节省成本”,你可以补一句 “但我团队试过三个月后,新人离职率反而涨了 20%,因为缺乏面对面沟通”。有个人化的观察和数据,哪怕不完美,也比完美的空话更有价值。
再给语言 “松绑”。拿到 AI 初稿后,逐句读一遍,把长句拆成短句,在逻辑转折处加个 “不过”“你猜怎么着”,甚至故意留个无伤大雅的口误,比如 “我当时差点把这个数据记错了,后来翻记录才发现是 XX”。一位公众号作者说,自从在 AI 稿里加入这些 “人类痕迹”,他的原创标记通过率从 30% 涨到了 85%。
最重要的是 “锚定具体场景”。AI 擅长写通用内容,但缺乏对具体场景的洞察。你可以在每个论点后加个 “比如在 XX 情况下”,比如写 “短视频运营技巧”,就补充 “像我表妹做美妆号,在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发 15 秒的产品展示比 3 分钟教程数据好 3 倍”。这种带着地域、人群、具体案例的描述,能让内容瞬间 “落地”。
📊 不同平台的原创度标准,藏着这些潜规则
别以为所有平台的 “原创” 标准都一样,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摸不清这些潜规则,AI 写得再好也白搭。
微信公众号的原创保护最 “认人”。它不仅看内容重复率,更看账号的历史表现。如果你长期发原创内容,偶尔用 AI 辅助写一篇,哪怕相似度高一点也可能过;但新账号用 AI 写稿,哪怕原创度检测 90 分,也可能被判定为 “疑似搬运”。有位编辑透露,公众号的原创算法里,“账号权重” 占比能到 40%,这就是为什么老号容错率更高。
头条号更看重 “信息差”。它的原创标准是 “有没有提供平台上稀缺的信息”。比如写 “手机维修技巧”,如果 AI 写的全是 “换电池要关机” 这种常识,肯定通不过;但要是补充 “某品牌手机换电池后必须重新校准时间,否则会频繁重启” 这种小众知识,哪怕用了 AI 生成框架,也能轻松过审。
知乎的原创审核最 “挑深度”。纯 AI 写的回答,很容易被打上 “内容简略” 的标签。知乎的审核逻辑是 “是否有足够的论证过程”,所以用 AI 写完后,一定要手动加案例、数据、反证。比如回答 “月薪 8000 该怎么理财”,AI 可能给三个建议,你得补充 “我同事小王试过基金定投,前三个月亏了 15%,后来改成每月存 50% 到货币基金,剩下的买指数基金,反而更稳”,这种带细节的论述才符合知乎的标准。
🚀 未来一年,AIGC 内容的生存法则会变吗?
几位编辑都提到,平台对 AI 内容的态度正在从 “防御” 转向 “规范”。明年可能会出现更清晰的规则,比如要求创作者标注 “AI 辅助创作”,或者给纯 AI 内容划定专门的流量池。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单纯靠 AI “一键生成” 想通过审核,会越来越难。某头部平台已经在测试 “创作过程追溯” 系统,能识别出内容是纯 AI 生成,还是经过人工大幅修改的。那些只是改改标题、换换案例的 “伪原创”,很快就会无处遁形。
真正能活得好的,是 “人机协同” 的创作者。就像一位编辑说的:“我们不反对 AI,就像以前不反对打字机一样。但读者要的是‘人’的思考,不是机器的复制品。” 用 AI 处理资料收集、框架搭建这些机械工作,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加入自己的观察和洞见,这才是 AI 时代的内容创作正道。
其实说到底,平台的审核标准从来没变过 ——能不能给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AI 只是个工具,用得好能让你如虎添翼,用不好就会变成 “内容生产的捷径陷阱”。与其纠结 “AI 能不能过审”,不如琢磨 “怎么用 AI 做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内容”,这才是更值得花时间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