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内容审核升级!2025 年平台如何识别 AIGC 与原创文章?
🔍技术识别:多模态融合成主流
现在平台识别 AIGC 内容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复杂。东方通网络不良信息监测系统 V3.0 通过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等多模态融合,能对 APP、网站、短视频等平台的音视图文内容进行精准识别。这种技术就像给内容装上了 “透视镜”,能捕捉到人类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比如在检测文本时,系统会分析语义连贯性、情感一致性,判断是否符合人类正常的表达习惯。
合合信息的 AI 鉴伪技术更是厉害,能在毫秒级时间内对人脸视频和 AIGC 生成图像进行真伪鉴定。其针对主流伪造算法采用持续增量学习策略,即使伪造技术不断升级,也能同步迭代检测模型。在检测图像时,不仅分析视觉特征,还会考虑透视关系、光影角度等合理性因素,甚至抽取图像频谱信息辅助判断,让生成式假图无所遁形。
🎯平台策略:标识与治理双管齐下
为了应对 AIGC 带来的挑战,各大平台纷纷出台严格的审核策略。微博对未主动标识的 AI 生成内容有明确的处置规则:单条内容未标识就打标签提示,多条未标识就限制流量分发,造成恶劣影响的直接禁言甚至关闭账号。抖音也发起 “AI 起号” 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利用 AI 生成低俗猎奇视频、引导规避平台 AI 标注等行为,仅 2025 年上半年就清理相关违规内容 2 万余条。
国家层面也在加强监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 2025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要求 AI 平台、社交内容平台等对生成内容进行显式或隐式标识。上海等地还成立了 AIGC 标识生态联盟,推进标识互认、能力共享与标准协同,小红书、MiniMax 等企业已基本完成显式标识规范上线,并加快开发隐式标识和传播链互认验证。
💡原创特征:内容价值与独特性是核心
原创文章之所以能被识别,关键在于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征。从内容角度看,原创文章往往包含作者的个人经验、独特观点、真实数据或专业分析。比如一篇关于行业趋势的文章,如果引用了独家调研数据、结合了作者多年的从业经验,就很难被 AI 模仿。
在形式上,原创文章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也具有独特性。人类写作时会有自然的口语化表达、情感流露,以及灵活的句式变化,这些都是 AI 难以完全复制的。就像两个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景物,虽然照片相似,但由于拍摄角度、光线处理等不同,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作品。
🚀应对建议:提升原创性与合规意识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要让自己的文章通过审核,首先得提升原创性。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和真实数据进行创作,避免简单的信息拼凑。比如写一篇科技测评文章,除了描述产品功能,还可以加入自己的使用体验、与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
同时,要增强合规意识,主动标识 AI 生成内容。如果文章中部分内容使用了 AI 辅助创作,一定要按照平台要求进行标注。这样既能避免违规,也能让读者清楚了解内容的来源。
平台和企业也需要不断升级技术手段,加强内容审核。阿里发布的《AIGC 治理与实践白皮书》就强调,要通过 “防火墙 + 天花板” 双管齐下的方式,在发展 AI 技术的同时做好风险管控。可以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发更先进的检测模型,提升对 AIGC 内容的识别能力。
在这个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平台对 AIGC 与原创文章的识别能力也在不断升级。无论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还是平台策略的完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真实、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只有不断提升原创能力,遵守平台规则,才能在这个变革中站稳脚跟。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