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自媒体的,谁还没试过用 AI 写文章?但头条号的原创审核越来越严,不少人拿着 AI 生成的稿子一次次碰壁。别慌,不是 AI 写的内容过不了审,而是你没掌握其中的门道。今天就拆解三个核心要素,全是实战总结的干货,照做的话,通过率至少能提 60%。
🧬 第一要素:内容基因重组 —— 打破 AI 的「模板依赖症」
AI 写东西有个通病,就是喜欢套用固定框架。比如写职场文,开头必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职场困境」,中间分三点,结尾来句「未来可期」。这种流水线内容,头条的审核系统扫一眼就知道不对劲。
怎么打破?得给 AI 的输出做「基因重组」。具体来说,拿到 AI 初稿后,先把核心观点抽出来,然后用自己的逻辑重新编排。比如写育儿类文章,AI 可能按「喂养→教育→健康」的顺序写,你可以改成「从孩子哭闹看喂养问题→邻居妈妈的教育误区→社区医生的健康建议」,用场景串联代替刻板分类。
还要注意注入「非标准化细节」。AI 描述事件总是笼统,比如写旅游体验,只会说「风景优美,让人难忘」。你得加上具体细节:「山腰的小卖部卖 5 块钱一瓶的冰镇可乐,瓶盖拧开时‘啵’的一声,气泡溅在裤腿上凉丝丝的」。这些带个人感官的描述,机器很难模仿,却是原创审核的加分项。
另外,案例必须「独家化」。别用 AI 数据库里的老掉牙例子,比如一写成功学就提马云、任正非。换成你身边的事:「小区门口开五金店的老王,靠在短视频教修水管,三个月涨了两万粉」。真实的小案例,比大道理更有说服力,也更难被判定为搬运。
🤝 第二要素:人机协同创作 —— 让 AI 当助手,别当主子
很多人用 AI 写作,是直接输入主题就等着出稿,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头条原创审核看的是「创作者是否有独立思考」,完全依赖 AI 等于告诉平台「这不是我写的」。
正确的做法是建立「三阶编辑法」。第一步,用 AI 生成素材而非成品。比如想写一篇关于「阳台种菜」的文章,先让 AI 列出 10 种适合阳台种植的蔬菜及养护要点,这一步 AI 很擅长。第二步,自己筛选并补充:删掉大众熟知的绿萝、多肉,加入「救心菜」「紫背天葵」这些冷门但实用的品种,再加上自己种失败的经历 ——「上周种的生菜被鸟啄了,后来用旧光盘挂在旁边驱鸟,效果出奇好」。第三步,调整叙事视角,把 AI 的客观陈述改成主观分享,比如把「浇水频率为每周两次」改成「我试过隔一天浇一次,结果烂根了,现在改成每周六早上浇,土表见干再浇」。
还要注意「语言风格校准」。AI 的语言通常偏书面化,你得改成符合头条用户阅读习惯的口语风。比如把「综上所述,该方法具有显著成效」改成「说白了,这么做是真管用」;把「据相关研究表明」改成「我查了农业站的资料,他们也是这么说的」。这种调整不仅能降低 AI 痕迹,还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关键是控制 AI 的「存在感」。一篇文章里,AI 生成的内容占比最好不超过 50%,剩下的要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观察来填充。可以试试这个小技巧:每写完一段 AI 生成的内容,就加一句「我发现」「记得有一次」「但实际操作中」开头的句子,强行插入个人元素。
📏 第三要素:平台规则适配 —— 摸透头条的「隐性偏好」
头条的原创审核,除了看内容本身,还会参考账号的「历史表现」和「内容垂直度」。用 AI 写的文章想通过,必须先搞懂平台的脾气。
标题是第一道坎。AI 起的标题往往太工整,比如「2023 年最值得尝试的 5 个副业方向」,这种标题在头条的打开率低,也容易被归为「模板化内容」。你可以改成「被裁员后靠这 3 个副业回本,其中一个每天只花两小时」,加入具体数字、冲突(被裁员)和利益点(每天两小时),更符合头条的推荐机制。
关键词布局要「自然渗透」。AI 写稿时可能会刻意堆砌关键词,比如写「短视频运营」,每隔几句就出现一次。头条的算法很反感这种做法,正确的方式是把关键词拆成相关短语:「拍视频」「剪片子」「做账号」「涨粉技巧」,自然地分散在文中。比如:「刚开始拍视频总没人看,后来跟着教程学剪片子,把开头 3 秒改得更抓眼球,播放量慢慢就上去了」。
段落节奏得符合手机阅读习惯。AI 写的段落往往偏长,一大段几百字,读者划两下就没耐心了。自己编辑时,多拆短句,每段不超过三行。比如把「夏天天气热,植物容易缺水,浇水要选在早上或傍晚,避免中午阳光直射时浇水,否则容易烂根」改成「夏天给花浇水,得挑时候。早上或者傍晚都行,别在中午浇。太阳毒的时候浇水,根容易烂。」
还有个小细节:别用 AI 生成的结尾。AI 总喜欢写「希望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太敷衍。换成具体的互动:「你们平时写文章会用 AI 吗?我踩过的坑说不定能帮你们避避,评论区聊聊」。带点个人色彩的结尾,更容易被判定为原创。
📊 最后说点实在的:原创不是终点,是起点
头条号的原创机制,本质是鼓励创作者生产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一刀切地排斥 AI。毕竟工具在进化,平台的规则也在调整。
检测 AI 内容的核心逻辑,其实是看「内容是否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的文章换个人用同样的 AI,能写出差不多的东西,那大概率过不了审。但如果加入了你的独家经验、独特视角、个人故事,就算用了 AI,也会被认定为原创。
还有个冷知识:头条的原创审核,会参考账号的「互动率」。同样一篇文章,有读者在评论区说「作者写的太真实了,我也遇到过」,比单纯的高阅读量更能证明内容的原创性。所以发布后别急着不管,多回复评论,引导读者分享类似经历,反而能帮你巩固原创标签。
总之,AI 是个好工具,但别让它替代你的思考。把 AI 当成收集素材的帮手、整理思路的助手,最后用自己的经验和风格重新打磨,过原创审核其实没那么难。
毕竟平台要的不是「纯手写」,而是「真东西」。你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