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头条号后台,最近总刷到 “AI 写作月入过万” 的教程。有人晒出收益截图,说用 ChatGPT 批量生成文章,躺赚流量分成。也有人骂骂咧咧,说自己用 AI 写了几十篇,不仅没收益还被平台警告 “内容低质”。
AIGC 浪潮下,到底能不能靠 AI 写头条号赚钱?作为干了十年内容的老炮,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掰扯掰扯。
🤖 AI 写作的 “甜蜜期” 与 “陷阱”
AI 写作工具这两年火得一塌糊涂。打开某 AI 写作平台,输入 “夏季减肥误区”,30 秒就能生成一篇 1500 字的文章。标题、段落、甚至配图建议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效率确实没的说。以前写一篇家居类文章,查资料、搭框架、润色至少花 3 小时。现在用 AI 初稿 + 人工修改,1 小时能搞定 3 篇。对新手来说,这简直是降维打击。有个粉丝跟我讲,他用 AI 写本地资讯,每天发 5 篇,第一个月就拿到了 2000 多的流量分成。
但甜头背后全是坑。上个月帮一个朋友看号,他用 AI 写情感故事,三个月发了 120 篇,收益从每月 800 降到 100 都不到。点开他的文章,全是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夜晚”“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这类套话,情节套路到一眼能看到结局。
头条的算法精得很。它能识别出哪些是 “AI 流水线产品”。平台要的是能留住用户的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文字垃圾。单纯靠 AI 堆砌字数,别说赚钱,账号权重掉起来比谁都快。
💰 头条号赚钱的核心逻辑没变
不管是不是 AI 写的,头条号赚钱的底层逻辑从来没变过 ——内容能给平台带来什么价值。流量分成看的是阅读时长、完播率、互动率;广告合作看的是粉丝精准度、内容调性;平台补贴看的是账号垂直度、稀缺性。
去年头条推出的 “优质创作者计划”,明确把 “原创度”“信息增量” 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有个做职场干货的博主,用 AI 整理行业报告,但每篇都会加入自己的实操经验和案例拆解,去年光平台补贴就拿了 5 万多。
反观那些纯靠 AI 洗稿的账号,死得都很快。去年年底头条清理了一批 “低质内容账号”,其中 80% 都是 AI 批量生成的。这些账号的共同点是:标题党、内容重复、没有明确观点,完全是为了薅流量分成而生。
所以别纠结 AI 能不能写,先想明白你的内容能解决什么问题。用户是来获取知识、找乐子、还是解决实际困惑?AI 能帮你提高效率,但不能替你思考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 三类能靠 AI 赚到钱的账号
不是所有账号都适合用 AI。这半年观察下来,有三类账号用 AI 辅助,确实能稳定赚钱。
资讯整合类账号算一个。比如科技新闻、财经快讯,这类内容讲究时效性,AI 能快速抓取信息并结构化呈现。有个做数码资讯的号主,用 AI 把当天的新品发布信息整理成图文,配上自己的一句话点评,每天更新 3-4 篇,每月流量分成稳定在 3000-5000。但要注意,必须标注信息来源,而且得有自己的筛选逻辑,不能什么新闻都发。
模板化内容账号也可行。比如法律文书模板、简历模板、节日祝福文案,这类内容结构固定,AI 生成的准确率高。有个账号专门发 “朋友圈文案”,用 AI 生成不同场景的文案,再分类整理,靠流量分成和小程序推广,月入稳定在 4000 左右。
垂直领域干货号也能做。比如养生知识、农业技术,AI 能帮你梳理专业知识,但必须结合实操经验。有个做种植技术的博主,用 AI 整理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每篇都加上自己下乡看到的真实案例,去年还接了两个农资品牌的广告,年收入小十万。
这三类账号的共同点是:有明确的内容边界,AI 只是工具,最终输出的内容有明确的用户价值。
🛠️ 内容创作者的破局点:把 AI 当 “脚手架”
纯靠 AI 写文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想在头条活下去,得学会把 AI 当成 “脚手架”,而不是 “全自动生产线”。
怎么用?给你个具体的方法。先确定选题,比如 “夏天怎么养多肉”,用 AI 生成初稿,你会发现里面全是通用知识。这时候你要做的是:加入本地气候的影响(比如南方梅雨季怎么防烂根)、自己养死三盆多肉的教训、推荐几个适合新手的品种。这些个性化内容,AI 写不出来,但恰恰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还有个小技巧,用 AI 做 “内容拆解”。看到一篇爆款文,把它丢给 AI,让它分析结构、观点、用户评论里的高频问题,然后用这些信息来优化自己的内容。有个做美食的博主,就靠这招,把别人的爆款菜谱改写成 “懒人版”“减脂版”,半年粉丝涨了 10 万。
关键是要守住 “原创底线”。AI 生成的内容一定要经过人工审核和修改,至少加入 30% 的个人元素。可以是你的经历、独特观点,甚至是一个小众的案例。这些东西才是平台算法喜欢的 “信息增量”。
🚫 最容易掉的三个坑
用 AI 写头条,这三个坑千万别踩,踩一个账号就可能废了。
第一个坑是批量生成标题党。AI 很擅长写 “震惊体”“反转体” 标题,但头条现在对标题党的打击越来越严。有个情感号主,用 AI 生成 “我和老公分房睡三年,打开他手机后崩溃了” 这类标题,结果连续 5 篇被判定为 “标题与内容不符”,直接被取消了流量分成资格。
第二个坑是忽视领域垂直度。AI 生成内容太容易了,有些人今天写美食,明天写教育,后天写健康,觉得反正 AI 能写。但头条的算法会给账号贴标签,标签越乱,推荐越差。见过一个账号,三个月换了 8 个领域,最后每篇阅读量都超不过 100。
第三个坑是不看数据反馈。AI 写的内容发出去后,一定要看后台数据。哪些段落用户跳失率高?评论区在讨论什么?这些都是优化方向。有个旅游号主,用 AI 写了 10 篇攻略,发现用户总在评论问 “花费多少”,后来每篇都加上具体的预算表,阅读量立马涨了 3 倍。
AI 是工具,但用工具的人得有脑子。数据不好就改,用户有疑问就回应,这才是做内容该有的态度。
未来两年,内容创作会进入 “人机协作” 的深水区。AI 负责处理重复性工作,人负责提供创意、观点和情感连接。那些只会用 AI 批量生产内容的人,肯定会被淘汰。但能把 AI 用好,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创作者,机会反而会更多。
想靠头条号赚钱,别问 AI 能不能写,先问自己能不能给用户提供别人给不了的东西。是更专业的知识?更独特的视角?还是更真诚的表达?把这个想清楚,再用 AI 提高效率,这才是 AIGC 时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