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 AI 写小说这事儿,现在网上吵得挺凶。有人说以后作家要失业了,AI 敲敲键盘就能写出百万字小说;也有人觉得机器写的东西没灵魂,根本没法比。作为一个跟文字打交道十多年的人,我倒是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先看现在的 AI 写作工具,确实厉害。GPT-4、Claude 这些大模型,给个开头能给你续写出像模像样的故事。我试过让 AI 写段武侠小说,它能把招式描写得有模有样,甚至还会用点江湖黑话。但读多了就发现问题 ——所有故事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好人永远光明磊落,坏人一眼就能看穿,连误会解除的方式都大同小异。
这就是 AI 的死穴:它只会模仿,不会创造。它能分析千万本小说,总结出最受欢迎的情节套路,但写不出那种让你拍大腿的意外之笔。就像金庸写《笑傲江湖》,谁能想到岳不群是伪君子?这种颠覆认知的设定,AI 根本编不出来。因为它的逻辑里,名门正派的掌门就该是好人。
🎭 作家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单纯拼字数。你想啊,为什么同样的题材,有的作家能写出传世之作,有的只能写成流水账?关键在细节里藏着的人生体验。
莫言写高粱地,那是他真在山东农村待过,闻过泥土味、见过风雨声。AI 能查到高粱的生长周期,能模仿莫言的句式,但它写不出阳光穿过高粱叶洒在地上的光斑有多晃眼,写不出脚踩在泥里的黏腻感。这些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才是小说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还有情感的厚度。余华写《活着》,福贵经历那么多苦难,最后跟老牛相依为命。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对苦难的理解,是余华几十年人生阅历的沉淀。AI 能算出 “悲伤” 该用哪些词,但它不懂为什么福贵失去所有亲人后,还能平静地活着。这种深入骨髓的情感,机器学不会。
💻 不过话说回来,AI 作为工具是真好用。我认识个悬疑小说作者,以前卡文能卡一星期,现在用 AI 列几个情节分支,总能找到新灵感。他说 AI 就像个不会累的助理,能帮着整理资料、梳理逻辑,甚至还能检查伏笔有没有埋好。
有次参加写作论坛,听一个科幻作家分享经验。他用 AI 生成了三十种外星生物的设定,然后自己挑了三个最有意思的,再往里面加细节 —— 比如那种生物伤心时会分泌荧光液,这个点子就来自他小时候养的萤火虫。AI 提供了可能性,作家负责赋予灵魂,这种配合其实挺高效。
现在很多出版社都在试用人机协作模式。AI 先出初稿,作家再进行深度修改。有数据说这种模式能让写作效率提升 40%,但最终定稿的质量,还是看作家的功底。就像拍电影,AI 能搭好布景,但怎么用光、怎么引导演员,还得靠导演。
🚀 有人担心 AI 会让写作变得同质化,其实恰恰相反。工具越好用,反而越能凸显风格的重要性。就像相机普及后,反而出现了更多风格各异的摄影师。AI 能帮你把故事讲顺,但怎么讲得让人忘不了,还得看个人本事。
我最近在读一本用 AI 辅助写的小说,作者是个年轻姑娘。她让 AI 写了三个不同的结局,最后选了个最 “别扭” 的 —— 主角没有逆袭,也没有和解,就那么平淡地继续生活。她说这才符合她想表达的 “生活本就是这样”。你看,AI 给了选项,但最终的判断和表达,还是人的想法。
以后可能会出现新的写作职业,比如 “AI 训练师”—— 专门教 AI 理解特定风格;或者 “情节架构师”,用 AI 快速测试不同的故事框架。但这些都离不开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对人性的理解,本质上还是写作能力的延伸。
🤔 说到底,AI 能不能替代作家,关键看你怎么定义 “写作”。如果只是把文字串起来讲个故事,那 AI 确实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快。但小说不只是故事啊,它是一个人用文字搭建的世界,里面藏着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思考、他对世界的理解。
就像我们读鲁迅,不只是看孔乙己怎么偷书,更是透过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的悲凉;读钱钟书,不只是看方鸿渐的爱情,更是体会他对人性的洞察。这些东西,AI 写不出来,因为它没有生活,没有痛苦,没有爱过恨过的经历。
所以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想想怎么用好这个工具。把那些查资料、整理大纲的时间省下来,多去体验生活,多去思考。毕竟,好小说从来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