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I 写小说早不是新鲜事了。但多数人折腾半天,出来的东西要么像流水账,要么人物扁平得像张纸。真不是 AI 不行,是你没摸到门道。今天就把我用 AI 写过三部长篇、十几篇短篇的实战经验掏出来,一步一步教你怎么让 AI 写出的文字有呼吸感,角色能立起来,故事让人追着看。
📋 动笔前必须做的 3 件事:别让 AI 瞎写
很多人打开 AI 就扔一句 “写个科幻小说”,这跟让厨师 “做道菜” 没区别。最后出来的东西能吃,但绝对不好吃。想让 AI 写出有灵魂的东西,你得先把骨架搭好。
先画世界观地图,哪怕是草稿。上周帮一个新人改稿,他用 AI 写的古代权谋文里,主角从京城骑马到江南只用了三天。AI 照单全收,因为它不知道地理距离意味着什么。后来我让他先画张简易地图,标上主要城池、山脉河流,注明大概行程时间,再让 AI 写赶路情节,立刻就合理了 —— 主角不得不在驿站换三次马,还遇到暴雨耽误行程,这些细节反而成了推动剧情的伏笔。
给角色写 “秘密档案”。别只告诉 AI “女主角是个医生”,这太干瘪了。我写《午夜诊所》时,给 AI 的设定是:“林医生 32 岁,左撇子,每天凌晨四点准时醒(因为三年前误判病情害死的病人总在这个时间去世),办公抽屉里藏着一包没拆封的儿童退烧药(她流产过一个孩子)”。这些藏在水面下的信息,会让 AI 在写对话和动作时不自觉流露出来。比如林医生给小患者开药时,AI 会让她下意识摸了摸抽屉 —— 这就是灵魂细节。
定好 “情绪基调” 关键词。是 “潮湿闷热的压抑感” 还是 “雪后阳光的通透感”?我试过同一批人设,用不同基调关键词让 AI 写开篇。用 “潮湿压抑” 时,AI 写主角拧开矿泉水瓶,水顺着指缝流进袖口;用 “雪后通透” 时,同样的动作,AI 会写阳光透过瓶身在地上投出彩虹。这些细微的差异,就是故事灵魂的底色。
🛠️ 选对 AI 工具:不是越贵越好,得看场景
现在 AI 写作工具多如牛毛,别盲目跟风。我实测过 13 款主流工具,总结出不同阶段该用什么:
日常写正文用 ChatGPT-4 Turbo。它的优势是理解长上下文的能力强。我写长篇时,会把前 5 章内容浓缩成 3000 字摘要喂给它,让它记住角色关系和伏笔。有次写到第 12 章,主角突然哼起一段童谣,GPT 居然能关联到第 3 章里提到的主角童年阴影 —— 这种连贯性,是很多工具做不到的。但要注意,每次输入别超过 500 字,太长会让它抓不住重点。
写复杂情节用 Claude 3 Opus。这家伙处理多线叙事是强项。我写悬疑小说时,让它同时跟进三条时间线:现在的案件调查、十年前的旧案、主角的回忆。它能精准把控每条线的节奏,还会主动提醒 “这条线索已经 5 章没出现了,是否需要穿插”。缺点是反应慢点,耐心等就行。
卡文时用 Midjourney 救场。别以为它只能画图,我经常用它生成场景图给 AI 当参考。写不出 “废弃游乐园” 的诡异感时,我让 Midjourney 画了张 “旋转木马在雾中只露出半截马头,座椅上落着乌鸦” 的图,再把图片描述给文字 AI,它立刻写出 “雾水凝结在木马的睫毛上,像没擦干净的眼泪”—— 比我自己憋半天强多了。
校对细节用 Grammarly + 自己的记忆库。AI 偶尔会犯常识错误,比如让北方 12 月开桃花。我建了个 “常识库文档”,把故事涉及的年代、地域的气候、习俗、科技水平都记下来,写完一段就对照着扫一遍。Grammarly 负责挑语法错,我的记忆库负责抓逻辑错,双保险。
✍️ 写开头的 5 个心机:让读者 3 秒入坑
开头写砸了,后面再精彩也没人看。用 AI 写开头,这几个技巧屡试不爽:
用 “反常动作” 代替背景介绍。别让 AI 写 “王大明是个警察,今天他退休”,太俗了。试试让 AI 写:“王大明把警徽别在西装内袋时,金属边缘硌到了第三根肋骨 —— 那里有块十年前抓小偷时留下的旧伤。” 读者会自动好奇:他为什么穿西装?旧伤有什么故事?比平铺直叙强 10 倍。
把 “环境冲突” 直接砸出来。我写《沙漠旅馆》开头时,给 AI 的指令是:“窗外 42 度,沙子烫得能煎蛋;旅馆里空调坏了,老板娘却裹着厚围巾,手指冻得发紫。” AI 立刻抓住这种矛盾,写出来的第一句就是:“李梅把围巾又紧了紧,围巾上的雪花图案在热风里微微发颤。” 这种张力,能瞬间勾住人。
让角色 “说半截话”。别让 AI 写完整对话,留个尾巴效果更好。比如不说 “夫妻俩在吵架”,而是让 AI 写:“张岚摔门时,丈夫的声音从门缝挤出来:‘你就不怕……’ 后面的话被门板夹断了,但张岚知道他要说什么 —— 三年前那个雨夜,她也是这样摔门而去,回来时女儿已经没了呼吸。” 这种留白,比直白的争吵更有冲击力。
用 “感官细节” 代替形容词。别让 AI 写 “她很紧张”,让它写 “她端起茶杯时,杯底在桌面划出刺耳的声响,茶沫溅到虎口,烫得她没敢缩手”。我对比过,用感官细节的开头,读者平均停留时间是用形容词的 2.3 倍。
藏一个 “钩子道具”。《钟表匠的谎言》开头,我让 AI 写主角修理古董钟时,从齿轮里掉出半张泛黄的车票。这张车票贯穿全书,每次出现都带着新线索。给 AI 的指令里,要明确这个道具 “现在没用,但后面很重要”,它就会在合适的时机让道具再次出现。
🔄 让情节流动:别让 AI 写成 “剧情说明书”
最容易踩的坑是,AI 写出来的情节像报流水账:“他去了超市,买了牛奶,然后回家,发现门开着。” 这根本不是小说,是购物清单。想让情节有呼吸感,得这么做:
用 “角色反应” 推动剧情,不是 “事件堆砌”。别让 AI 写 “地震了,他们跑下楼”,这太干了。我写《摇晃的公寓》时,给 AI 的指令是:“地震发生时,老赵正在修台灯,他下意识把老伴推到桌下,自己却被晃倒的书架砸中 —— 他总说那盏台灯是结婚时买的,修不好就等于日子散了。” 这样写,地震就不只是个事件,而是照出人物关系的镜子。
在 “日常动作” 里藏伏笔。让 AI 写主角 “削苹果”,可以是 “他削苹果从不转圈,总是从蒂部直着削下去,果皮连成一条线 —— 这是监狱里养成的习惯,怕转圈时水果刀被抢走”。这个细节当时看似没用,到后面主角遇到狱友时,立刻就有了呼应。我通常会在 AI 写完一段后,回头检查:这里能不能加个未来用得上的小习惯?
让 “天气 / 环境” 参与剧情。暴雨天不仅是背景,还能成为情节的一部分。我让 AI 写 “暴雨夜,女主去送文件”,它最初写 “雨很大,她撑着伞”。我改了指令:“暴雨把车窗糊成白色,林晓雨看不清路,却不敢停车 —— 副驾驶座上的合同一旦打湿,她弟弟的手术费就泡汤了。雨刮器每动一下,就露出前方货车的红色尾灯,像只盯着她的眼睛。” 环境立刻就有了情绪,推动着情节往前走。
用 “物品对话” 代替直白解释。别让 AI 写 “他们离婚了,关系很差”,让它写:“收拾旧物时,她拿起相框,他伸手想接,两人手指碰到一起的瞬间同时缩回。相框里的结婚照,她的脸被指甲抠出了一道痕,他的西装领口被马克笔涂成了黑色。” 物品会替角色说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这就是小说的灵魂语言。
👥 让角色活起来:别让 AI 写成 “工具人”
最失败的 AI 写作,是角色像提线木偶,说的话做的事都为剧情服务,完全不像真人。这几招能让角色立起来:
给每个角色 “专属口头禅 + 小动作”。我笔下的老刑警总说 “不急,先抽根烟”,哪怕在案发现场也会摸烟盒(虽然从不点燃);年轻护士紧张时会转笔,笔杆上咬出深深的牙印。这些标签要固定,让 AI 形成条件反射。有次 AI 写老刑警发火,我提醒它 “别忘了抽烟的动作”,它立刻改成:“老周把烟盒拍在桌上,烟卷撒了一地:‘查!给我往死里查!’”—— 瞬间就有那味儿了。
让角色 “说假话”。真人不会总说真心话,AI 也得学会这个。写《闺蜜》时,我让 AI 处理这段对话:“‘你过得真好’,她摸着对方的名牌包说 —— 其实上周在菜市场,她看见这个包被挂在二手货摊位上。” AI 一开始只写了表面对话,我加了内心活动的指令后,立刻就有了张力。记住,角色的谎言比真话更能暴露内心。
给 “配角” 也加戏。别让 AI 只围着主角转,路人甲也能有灵魂。咖啡店服务员不必只是 “递咖啡”,可以是 “小吴端来拿铁,在杯沿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 他今天第 17 次这样做,因为昨天有个女生说这个笑脸让她想起去世的弟弟”。这些不起眼的配角细节,会让整个故事世界更真实可信。我写《街角咖啡馆》时,给每个常客都设定了小秘密,AI 写着写着,他们之间居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关联。
让角色 “做不符合身份的事”。严肃的教授可能偷偷看偶像剧,凶狠的黑帮老大可能给流浪猫喂食。我写《黑道兽医》时,让 AI 描述主角:“刀疤脸把受伤的流浪狗抱进诊室,动作轻柔得不像刚砍过人。他给狗包扎时,哼起了《摇篮曲》—— 那是他小时候妈妈哄他睡觉的调子,后来妈妈被仇家杀了。” 这种反差,会让角色立刻跳出扁平的标签,变得有血有肉。
🔧 改稿的秘诀:AI 写初稿,你当 “灵魂工程师”
AI 写出的东西,顶多算半成品。想让它有灵魂,必须经过人类的 “二次创作”。我通常分三步改:
先删 “废话形容词”。AI 爱写 “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像天上的星星” 这种套话。直接删掉,换成具体动作:“她说话时总爱眨眼,睫毛扫过镜片,在鼻梁上投下小扇子似的影子”。后者更有画面感,也更独特。我改稿时,会把所有 “很、非常、特别” 这类词标出来,几乎都能换成更具体的描述。
给对话 “加杂音”。真人说话不会一句接一句直奔主题,总会有停顿、重复、跑题。AI 写的 “‘你去哪了?’‘加班。’‘不信。’” 太生硬。改成:“‘你…… 去哪了?’她攥着围裙带子问。‘加班。’他换鞋的手顿了顿。‘我在窗台看了三个小时,’她声音突然低了,‘楼下的丁香花都落了。’” 加入环境和动作的 “杂音”,对话反而更真实。
用 “回忆碎片” 打断叙事。别让 AI 平铺直叙,适时插入回忆能增加层次感。写主角看到旧照片时,AI 可能只写 “他想起了往事”。我会改成:“照片边角卷了毛,他用指甲把它捋平 —— 那年夏天也这么热,妹妹举着冰棍跑过来,糖水滴在他手背上,凉丝丝的。现在他手背上那道疤,就是那天为了追跑丢的妹妹摔的。” 现在和过去的交织,能让情感更有厚度。
最后检查 “情绪一致性”。把自己代入角色,看 AI 写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性格逻辑。如果一个懦弱的角色突然变得勇猛,要么前面有铺垫,要么就得修改。我写《懦弱的拳头》时,主角前 15 章都唯唯诺诺,第 16 章突然打了人。AI 觉得没问题,但我知道这不合理,就加了个铺垫:他打那人时,看到对方手里的刀和当年捅他父亲的那把一模一样。这样一改,行为就有了支撑,角色也更可信。
📌 最后想说的:AI 是笔,不是脑
用了两年 AI 写作,最大的体会是:它就像支智能钢笔,能帮你更快地把字写在纸上,但写什么字、表达什么感情,还得靠你自己。那些说 “AI 会取代作家” 的人,其实没明白 ——小说的灵魂从来不是文字本身,是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关于爱、恨、挣扎、希望的人类共通情感。
所以别指望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让 AI 写出传世之作。你得先在心里把故事捂热了,把角色当成朋友,AI 才能帮你把这份温度传递到纸上。下次用 AI 写小说时,试试先问自己:这个角色如果坐在我对面,他会跟我抱怨什么?他藏在心底的秘密,连自己都不敢承认的那种?
想通了这些,你写出的故事,自然就有了灵魂。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