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创作作品版权归属的核心争议
现在大家用 AI 生成图片、写文案越来越普遍,但好多人都搞不清,这些 AI 做出来的东西,版权到底算谁的。以前咱们说作品,那都是人写的画的,现在 AI 参与进来,情况就复杂了。比如说,你用 Midjourney 生成了一幅画,你输入了关键词,调整了参数,那这个作品算你的吗?还是说属于 Midjourney 平台?又或者,AI 训练的时候用了别人的版权作品,那生成的新作品会不会有问题?
这里面关键就在于,目前法律上对 “作者” 的定义还是以自然人为核心。就像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也能被视为作者,但没提到 AI。美国那边之前有个案例,有人用 AI 生成了一幅画去申请版权,结果美国版权局说,这作品是 AI 生成的,没有人类作者,所以不保护。但后来又有变化,要是 AI 生成的内容有人工的 “创造性贡献”,比如你对 AI 输出进行了大量修改、编排,可能就被认为是人类创作的作品。
不过这里面模糊的地方特别多。比如说,用户用 AI 生成内容,到底算 “创作” 还是 “工具使用”?如果 AI 只是辅助,最终成果主要靠人的创意,那版权可能归用户;但如果 AI 自主生成的成分比较大,比如一些复杂的代码生成工具,自己能写出完整的程序,那版权归属就更难说了。而且不同国家法律不一样,欧盟那边更强调人类作者身份,所以咱们在使用 AI 生成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目标市场的法律规定。
💼 商业使用 AI 创作作品的三大风险
好多企业觉得 AI 生成内容方便又快捷,直接就用到广告、产品包装、宣传文案里了,可这里面藏着不少坑。第一个大风险就是版权归属不明确的侵权风险。比如说,你在网上找了个免费的 AI 生成图片,觉得可以商用,结果人家平台的用户协议里写着,免费版只能个人非商业使用,你拿去做广告,人家平台就能告你侵权。之前有个电商公司,用 AI 生成了一批产品描述,里面不小心用了受版权保护的句式,结果被原作者起诉了。
第二个风险是训练数据侵权的连带责任。现在大部分 AI 模型训练的时候,都用了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里面可能包含未经授权的版权作品。比如说,Stable Diffusion 就被多个图片版权方起诉,说他们用了有版权的图片来训练模型。虽然用户用模型生成的内容不一定直接侵权,但如果版权方追究起来,使用这些 AI 生成内容的企业,说不定也会被牵连。尤其是那种直接商用的情况,很容易成为版权方索赔的对象。
第三个风险是合同条款的隐藏陷阱。好多 AI 平台的用户协议特别长,好多人根本不仔细看,直接勾选同意。但里面可能有很多对商用不利的条款,比如有的平台规定,用户生成的内容版权归平台所有,用户只有非商业使用的权利;还有的平台说,商用需要额外付费,但付费标准不明确,等你用了一段时间,突然说你侵权,让你交高额罚款。之前有个创业公司,用某 AI 平台生成的插画做产品包装,后来平台说他们商用没申请高级版,要求按销售额的 20% 赔偿,一下子让公司损失了几十万。
🛠️ 免费版 AI 工具使用的避坑指南
好多人喜欢用免费版的 AI 工具,觉得不用花钱就能生成内容,挺划算的,但要是用错了,反而可能花更多钱。首先,你得仔细看平台的许可协议。每个免费版 AI 工具的使用条款不一样,比如说,Canva 的免费版图片,允许个人和商业使用,但不能用于商标、再销售;而有些 AI 写作工具的免费版,明确规定不能用于商业广告,只能个人学习使用。你要是不看清楚,直接用到商业场景里,就是侵权。
然后,要注意生成内容的标识要求。有些免费版 AI 工具,要求你在使用生成内容的时候,必须标注 “由 XX AI 生成”,或者附上平台的链接。比如说,DALL - E 2 的免费版生成图片,虽然允许商业使用,但需要标注来源;还有一些 AI 文案工具,免费版生成的内容末尾会有平台的水印,你要是直接去掉商用,也可能违反协议。之前有个自媒体小编,用免费版 AI 写文章,去掉了结尾的平台标识,结果被平台投诉,账号都被封了。
另外,免费版通常有功能限制,比如说生成内容的分辨率低、有水印、每天生成次数有限,或者不能生成某些类型的内容。如果你需要商用,最好先测试一下生成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比如图片的分辨率够不够印刷,文案有没有敏感信息。而且,免费版的服务条款可能会突然变更,平台说不让商用就不让商用了,所以如果是重要的商业用途,最好还是用付费版,或者和平台签订明确的商用协议,这样更有保障。
🌟 不同场景下的版权应对策略
要是你是个人创作者,用 AI 辅助生成内容,比如写小说、画插画,想在自媒体上发布或者商用,首先要保留好自己的创作过程记录,比如输入的提示词、调整的参数、修改的版本,这些能证明你在 AI 生成内容的基础上付出了创造性劳动,万一有版权纠纷,这些记录就是证据。然后,选择那些明确允许商用的 AI 工具,比如 Midjourney 的付费版,用户生成的内容版权归用户所有,但要注意不能侵犯他人的版权,比如生成的人物肖像要是像某个明星,可能需要额外的肖像权许可。
企业使用 AI 生成内容的时候,最好建立版权审查机制。比如说,市场部门要用 AI 生成广告文案,先让法务部门检查一下使用的 AI 工具许可协议,看看是否允许商用,再看看生成的内容有没有可能侵犯他人的版权,比如有没有抄袭别人的广告语、有没有使用受保护的人物形象。如果是委托第三方用 AI 创作,比如找广告公司用 AI 设计 logo,一定要在合同里明确版权归属,写明 “乙方保证使用 AI 生成的内容不侵犯第三方版权,版权归甲方所有”,这样出了问题,责任由乙方承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用 AI 生成的内容里包含了他人的版权元素,比如说,你让 AI 模仿某作家的风格写文章,里面不小心用了该作家的独特句式,这时候可能构成侵权。所以,在使用 AI 的时候,尽量避免明确模仿特定权利人的作品,或者在生成后进行足够的修改,让内容具有独创性,比如把 AI 生成的段落重新编排,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案例,这样能降低侵权风险。
🔮 未来趋势和实用建议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各国也在陆续完善相关的版权法律。比如说,我国正在修订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可能会对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做出更明确的规定;美国版权局也在研究如何处理 AI 生成作品的版权登记问题。作为使用者,咱们要紧跟法律变化,关注相关的政策解读,比如国家版权局发布的指导意见,各大法律平台的分析文章,这些都能让咱们及时了解最新的规定。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如果你经常需要商用 AI 生成内容,最好做两件事:第一,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把那些明确拥有版权的 AI 生成内容分类管理,比如按工具类型、生成时间、使用场景分类,方便以后调用和审查;第二,定期对员工进行版权培训,让大家知道怎么正确使用 AI 工具,怎么避免侵权,比如告诉设计师,用 AI 生成图片后,要检查有没有水印、有没有超出许可范围,告诉文案人员,不要直接复制 AI 生成的大段内容,要加入自己的修改和创意。
另外,对于免费版用户来说,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很重要,比如每次使用前花几分钟看看许可协议,把重要的条款截图保存,遇到不清楚的地方,通过平台客服咨询确认。现在好多 AI 工具都有客服邮箱或者在线客服,发个消息问一下商用是否允许,比以后出问题再解决要划算得多。
总的来说,AI 创作带来了便利,但也伴随着版权风险。只要咱们多了解法律规定,仔细查看工具条款,做好版权审查和记录,就能在享受 AI 便利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商用 AI 生成内容的时候,多花点心思在版权问题上,绝对是值得的,毕竟一次侵权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你使用 AI 节省的成本。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