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步:准备训练数据 —— 决定模型 “底子” 的关键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模型出效果的前提。你要是想让 AI 写出金庸风格的武侠小说,总不能往里面塞一堆网络爽文或者科幻小说吧?数据的 “风格统一性” 比数量更重要。一般来说,准备 30-50 篇同风格的完整小说章节就够基础训练了,要是能有 100 篇以上,模型对风格的把握会更准。
选数据的时候得注意,优先挑原创度高、文笔稳定的文本。那些东拼西凑或者风格忽变的内容,会让 AI confusion(迷惑),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四不像。比如你想训练古风言情风格,最好集中选某个作者的作品,或者同一平台上风格标签明确的小说 —— 他们的遣词造句、情节推进逻辑会更一致。
数据清洗也不能偷懒。拿到文本后,先删掉里面的广告、注释、无关对话,甚至是重复出现的套话。比如有些网络小说里反复出现的 “系统提示”,这些对风格训练没用,留着反而会干扰模型。另外,要统一格式,比如把对话的引号、分段方式调整成一致的,这样 AI 学习的时候能更专注于文字本身的风格。
最后别忘了给数据 “打标签”。简单说就是告诉 AI “这段是心理描写”“这段是打斗场景”“这段是对话”,甚至可以标注 “这段用了比喻手法”。标签越细,AI 后面生成内容时,就越能在对应场景里用对风格 —— 比如写打斗时自动用紧凑的短句,写心理时用细腻的长句。
🔍
第二步:选对模型与训练方式 —— 别让工具拖后腿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从 0 开始训练模型。如果只是想让 AI 模仿某类风格,基于现有大模型做微调就够了。比如 GPT-3.5、通义千问这些已经训练好的模型,它们本身有很强的语言理解能力,你只需要喂给它们你准备的风格数据,让它们 “记住” 这种风格就行。这种方式成本低、见效快,适合新手。
要是你对风格的要求特别高 —— 比如想让 AI 写出和你自己连载小说完全一致的文风,那可能需要 “小模型专项训练”。可以试试一些轻量级模型,比如 LLaMA-2 的 7B 版本,或者国内的书生・浦语小模型。这些模型参数少,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普通的游戏本加个好点的显卡就能跑起来。训练时重点调 “学习率”,一般设 0.0001-0.0005 之间,太高容易让模型 “学偏”,太低又学不进去。
还有个省力的办法:用平台自带的 “风格迁移” 功能。现在很多 AI 写作工具,比如秘塔写作猫、WPS AI,都有现成的风格模板。你可以把自己的小说片段上传,让工具分析你的风格特征,然后直接套用在生成内容里。这种方式几乎不用自己动手,但缺点是个性化程度有限 —— 工具可能只能抓住 “用词偏好”,抓不住你独有的 “情节节奏”。
不管选哪种方式,都要记住:训练不是一次性的。刚开始可以先喂 20 篇数据,跑一轮看看效果,然后根据生成的内容反过来调整数据 —— 比如发现 AI 写对话不像,就再补充 10 篇对话多的训练文本,针对性强化。
✍️
第三步:风格锚定 —— 让 AI 精准 “抄作业”想让 AI 学透风格,得先帮它 “提炼特征”。你可以从自己的训练数据里,挑出最能代表风格的句子,做成 “风格范例库”。比如你想模仿古龙,就把 “冷风。刀。人。” 这种极简句式、“江湖里的雨,总比别处冷” 这种意象表达单独拎出来,告诉 AI “这些是重点要学的”。
注意情节逻辑和语言风格要一起抓。有些小说的风格不仅体现在文字上,还体现在情节推进上 —— 比如有的作者习惯在章节结尾留个小反转,有的喜欢用环境描写烘托情绪。训练时,要在数据里标注这些 “非语言特征”,比如在章节末尾加个标签 “此处应有悬念”,让 AI 连带着情节习惯一起学。
可以用 “对比训练” 强化记忆。先让 AI 生成一段内容,然后把你认为 “最符合风格” 的版本和 AI 生成的版本放在一起,告诉它 “哪里不一样”“为什么这个版本更好”。比如 AI 写 “她很生气”,你改成 “她攥着帕子的手,指节都泛白了”,并标注 “用动作代替直接描述,更符合古风细腻风格”。这样多来几次,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调整。
还有个小技巧:固定开头和结尾的风格套路。比如你写的仙侠小说,开头总喜欢先描写天气 ——“昆仑山顶的雪,三千年没化过”,结尾总留个钩子 ——“他不知道,袖口沾着的那片花瓣,会让他卷入一场浩劫”。训练时专门强化这些固定套路,AI 写新章节时,会自动带上这种 “你的味道”。
⚙️
第四步:个性化参数设置 —— 调出独属于你的 “配方”“温度值” 是最常用的参数,直接影响生成内容的 “创造性”。如果想让 AI 严格跟着你的风格走,就把温度设低一点,比如 0.3-0.5—— 这时候 AI 会更保守,更倾向于用训练数据里出现过的表达。要是想让它在风格基础上有点新意,就调到 0.6-0.8,但别超过 1.0,否则容易写出偏离风格的内容。
“长度控制” 也很重要。可以根据你的写作习惯设置 “单段字数区间”,比如你写对话时习惯每段不超过 50 字,写场景描写时喜欢写 200 字以上,就把对应场景的长度参数固定下来。有些工具还能设 “句子复杂度”,如果你的风格偏口语化,就把 “长句占比” 调低,让 AI 多写短句。
试试 “角色人设绑定”。在设置里输入主要角色的性格、说话习惯 —— 比如 “主角李三,说话带点江湖气,爱用‘老子’‘弟兄们’,遇到大事反而会说文言文”,AI 生成对话时就会自动贴合。更细一点,还能设定 “角色专属词汇”,比如某个角色总说 “罢了”,另一个总说 “未必”,这些细节能让风格更鲜活。
别忘了 “记忆长度” 设置。如果你的小说前后伏笔多,比如前面提到的 “玉佩” 后面要用到,就把 “上下文记忆” 调长,让 AI 能记住 5000 字以内的内容。这样生成新章节时,它不会写出和前面矛盾的情节,风格的连贯性也会更好。要是写短篇,记忆长度设短点,反而更聚焦当前风格。
📈
第五步:效果优化与持续迭代 —— 让模型越用越 “懂你”每次生成内容后,都要做 “误差分析”。把 AI 写的和你预期的对比,记录下高频问题 —— 比如 “总是把‘的’‘得’用混”“写景时用词重复”“对话不符合角色性格”。然后针对性调整:用词问题就补充 “语法规范” 类的数据,写景问题就额外喂 10 篇写景优秀的片段。
可以建立 “负面案例库”。把那些 “明显不符合风格” 的生成内容存起来,训练时让 AI 对比 “为什么这些是错的”。比如 AI 写古风时突然冒出 “这个想法太棒了” 这种现代词,就把这句话标为 “错误案例”,并备注 “需替换为‘此计甚妙’”,避免下次再犯。
定期 “重启训练” 很有必要。用了一个月后,把这期间积累的新数据(包括你自己写的新章节、AI 生成后你修改的版本)加进去,重新跑一轮训练。模型就像人一样,学新东西会忘旧东西,定期复习才能把风格刻在 “骨子里”。
还要关注 “用户反馈”。如果你的小说是连载的,可以把 AI 生成的章节匿名发到读者群,问问大家 “这一段和之前的风格像不像”。读者觉得 “违和” 的地方,往往是你自己没注意到的细节 —— 比如读者说 “这段对话太生硬”,可能就是 AI 没学到你平时写对话时的 “口头禅习惯”,这时候就可以针对性强化。
❓
常见问题:这些坑别踩最容易犯的错是 “数据量贪多”。有人觉得 “喂的文本越多越好”,结果把不同风格的内容都混进去 —— 比如既喂金庸的武侠,又喂琼瑶的言情,AI 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只会不伦不类。记住,风格统一比数量重要,哪怕只有 20 篇同风格文本,效果也比 200 篇杂糅文本好。
别忽略 “模型疲劳”。连续训练 4 小时以上,模型可能会出现 “重复生成” 的问题 —— 翻来覆去用同样的句子。这时候可以停下来,清空缓存,或者换一批新的数据(但风格要一致),让模型 “换个脑子”。
别指望 AI “一次成型”。哪怕训练得再好,AI 生成的内容也需要你手动调整。重点不是让 AI 完全替代你,而是让它生成的内容 “有 80% 符合你的风格”,剩下的 20% 由你补充细节 —— 这样既省时间,又能保留你的创作灵魂。
还有个细节:训练时别用带版权的文本。如果用别人的原创小说当训练数据,可能会有侵权风险。最好用自己写的内容,或者已经公开授权的文本(比如公版书)。
训练 AI 写作小说生成器,核心不是 “让 AI 写得像别人”,而是 “让 AI 写得像你”。从数据准备到参数调整,每一步都要围绕 “你的风格” 来展开。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当 AI 能帮你生成 “连老读者都分不清是谁写的” 章节时,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绝对值得。记住,模型是工具,真正的风格灵魂,永远在你自己的笔(和脑子)里。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