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不少 AI 写的文章,说真的,好多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开头套路差不多,中间论证翻来覆去那几个点,结尾更是千篇一律的总结。这可不是咱们做内容的想要的效果,毕竟谁不想自己的文章一眼就让人记住呢?其实问题不在 AI 本身,多半是咱们给的指令太敷衍。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怎么用精准的指令让 AI 写出别人抄不走的内容。
🎯 精准指令是打破同质化的第一道防线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就图省事,扔个主题过去就等着出稿。比如想写 “职场沟通技巧”,直接说 “写篇职场沟通的文章”。你猜 AI 会怎么写?大概率是先讲沟通重要性,再列几个通用技巧,最后呼吁大家重视沟通。这种内容,换十个 AI 来写,出来的框架都差不了多少。
真正能让内容跳出套路的,是把指令拆成 “核心观点 + 受众画像 + 论证角度” 三部分。就拿职场沟通来说,你可以这么给指令:“给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写一篇关于跨部门沟通的文章,核心观点是‘用数据代替情绪能减少 80% 的无效争论’,要结合项目延期时的具体场景,举 3 个真实案例(比如技术部和市场部的需求冲突)”。你看,这样的指令一出来,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力,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不会和别人撞车。
还有个小技巧,在指令里加入 “禁止出现” 的条款。比如 “不要提‘换位思考’‘积极倾听’这些被说烂的词”,逼着 AI 去找新的表达和论据。试过的人都知道,这招能有效避免内容掉进老生常谈的坑里。
👤 给 AI 注入 “人格基因”,让内容自带辨识度
为啥有的人写的文章,哪怕不看署名也知道是他写的?因为有独特的 “人格”。AI 写的文章没特色,就是缺了这东西。想让 AI 写出有辨识度的内容,就得在指令里给它安个人格。
比如说,你想写一篇关于咖啡的文章。别只说 “写咖啡的历史”,可以试试:“假设你是一个在云南咖啡庄园住了 5 年的烘焙师,说话带点方言词汇,喜欢在讲专业知识时穿插自己和咖农打交道的小故事,写一篇关于小粒咖啡种植的文章”。你会发现,AI 写出来的内容会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甚至会出现 “那会儿天不亮就跟着老李去摘果子,露水打湿裤脚凉飕飕的” 这种句子,这可比干巴巴的科普文有味道多了。
还可以给 AI 设定一些 “口头禅” 或者 “表达习惯”。比如指定 “每段结尾加一句反问”,或者 “遇到专业术语时,先用大白话解释一遍”。这些小细节积累起来,就能让内容有了专属的 “印记”。
🎨 用细节指令锁定风格,拒绝 “万能模板”
AI 最擅长的是套模板,但咱们要的是打破模板。这就需要在指令里把风格细节抠到极致。
想写一篇怀旧风格的文章?别只说 “写得怀旧一点”,要具体到 “用 90 年代的流行语,提到搪瓷杯、二八自行车这些老物件,描述要带点模糊的暖色调感,比如‘阳光透过老槐树的叶子,在地上洒下一块一块晃悠悠的光斑’”。这样 AI 就不会只在开头提一句 “小时候真美好”,而是能从头到尾营造出那种氛围。
写干货文也是一样,别满足于 “写得实用点”。可以说 “用‘步骤 + 避坑点’的结构,每个步骤后面加一个‘我当时在这里踩过的坑’,语言要像和同事聊天一样,比如‘这个地方我之前试过,千万别直接点确定,不然得返工两小时’”。这种带着个人经验的实用文,比那种冷冰冰的教程要受欢迎得多。
📌 场景化指令让内容落地,告别空泛表述
很多 AI 写的文章看着热闹,细想却没什么实际内容,问题就出在缺乏具体场景。想让内容落地,就得在指令里把场景拆解开。
比如写一篇关于亲子游的攻略,别只说 “推荐几个亲子游景点”。可以这么给指令:“针对 3 - 5 岁的孩子,推荐 3 个适合周末一日游的近郊景点,每个景点要写清楚‘停车场到入口要走多久(是否需要推婴儿车)’‘有没有适合孩子吃的餐厅(是否提供宝宝椅)’‘下午 3 点左右孩子容易犯困,附近有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这种带着具体场景细节的内容,家长看了才觉得有用,而不是泛泛而谈的 “这里很适合带孩子来”。
写产品测评也是如此,要指定 “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比如测评一款露营帐篷,指令里要包含 “在中雨天气里,帐篷的防水效果如何(具体到雨滴落在帐篷上的声音、内部是否有渗水点)”“晚上睡觉时,拉开纱窗后蚊虫是否容易进入”。这些场景化的描述,比 “这款帐篷质量很好” 要有说服力得多。
🔄 动态优化指令,让 AI 跟着你的思路走
有时候 AI 写着写着就跑偏了,这时候别着急推翻重写,用动态指令把它拉回来就行。
比如你让 AI 写一篇关于阳台种菜的文章,前面写得还不错,写到施肥部分突然开始讲大规模种植的技术,这时候可以追加指令:“回到家庭阳台种植的场景,只讲用厨余堆肥的方法,要提到‘在阳台角落怎么放堆肥桶才不占地方’‘夏天会不会有异味’这些问题”。这样既能保住前面的内容,又能把方向拉回你想要的轨道。
还可以在指令里留 “互动空间”。比如写完一段后,加一句 “这里可以举一个你自己种死过的菜的例子,增加真实感”,让 AI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发挥。这种边写边调整的方式,能让内容更贴合你的想法,避免被 AI 的固定思维带偏。
说到底,AI 只是个工具,写出什么样的内容,最终还是看咱们怎么用它。那些千篇一律的 AI 文章,问题不在工具,而在使用者没有给足够精准的指令。把指令从 “写一篇文章” 细化到 “写给谁看、说什么事、怎么说才像我会说的话”,你会发现 AI 能写出的内容,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和独特。下次用 AI 写东西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些技巧,说不定能收获惊喜。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