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公众号会不会被查重?这问题最近被问得越来越多。身边不少做公众号的朋友,都在用 AI 辅助写稿,效率确实提上去了,但心里总犯嘀咕 —— 这些机器生成的文字,会不会被平台揪出来算重复?
先给个明确的答案:会,而且概率不低。
上周刚听说一个案例,某科技类公众号用 AI 写了篇关于 ChatGPT 的文章,发布后没两天就收到平台通知,说内容与其他账号高度相似,推荐量直接砍半。后来查了下,原来那篇 AI 稿的核心观点和结构,跟一周前另一个号发的文章几乎重合。
为啥会这样?得从 AI 写作的原理说起。现在的 AI 生成内容,本质上是对已有数据的重组和模仿。你喂给它的 prompt 再独特,它输出的文字还是逃不开训练库里的语料。如果多个账号都用类似的 prompt,或者 AI 抓取的核心信息源相同,写出 “撞衫” 的文章太正常了。
微信公众号的查重机制,这两年也在升级。不只是简单比对文字重复率,还会分析语义、逻辑结构甚至行文风格。有内部人士透露,平台现在专门针对 AI 生成内容加了检测维度,一旦判定是机器批量生产的文字,即便重复率不高,也可能被打上 “低质内容” 的标签。
不同平台的查重松紧度不一样。微信公众号相对来说还算宽松,主要看直接复制粘贴的比例,以及核心观点的重合度。但像头条号、百家号这些靠算法推荐的平台,查重就严得多。它们的系统能识别出 AI 特有的句式套路,比如某些固定的连接词用法,或者过度工整的段落结构。
那是不是用 AI 写稿就彻底不行了?倒也不是。关键在于怎么用,能不能让 AI 生成的内容带上 “人味儿”。
📌 先搞懂平台到底查什么?
很多人以为查重就是看文字重复率,其实不是。平台的检测系统早就进化了,现在看的是 “原创价值”。
简单说,就是你的内容有没有提供新东西。是新观点?新案例?还是新的解读角度?如果 AI 写的稿子只是把已有的信息换种说法,哪怕文字重复率只有 20%,也可能被判定为 “缺乏原创价值”。
就像写职场干货,AI 可能会列出 “沟通技巧三要素”,这种通用内容网上一搜一大把。但如果你在里面加入自己公司的真实案例 —— 比如某次跨部门沟通中,怎么用这三个要素解决了具体问题 —— 这就不一样了,原创价值立刻上来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时效性。AI 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最新信息。比如写行业动态,AI 可能引用的是半年前的数据,但你如果手动补充上上周刚发布的季度报告里的新数据,哪怕只是加了一句话,也能大大降低被查重的概率。
✏️ 改 AI 稿的核心:打破 “机器惯性”
AI 写东西有个明显的毛病 —— 句式太规整。要么是 “首先... 其次... 最后...”,要么是 “之所以... 是因为...”,这些套路化的表达,很容易被系统识别为机器生成。
怎么改?第一步就是拆句子。
比如 AI 写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 AI 工具进行内容创作。” 你可以改成 “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企业也跟着变。越来越多的人拿起 AI 工具,用来写东西、做内容。” 把长句拆成短句,加几个口语化的词,机器味儿一下就淡了。
再就是换角度。AI 描述一件事,往往是从最常规的视角切入。比如写奶茶店营销,AI 可能会说 “推出买一送一活动吸引顾客”。你可以换成 “上周在楼下奶茶店蹲了三天,发现他们搞的买一送一,其实是把快过期的原料做成了赠品 —— 这招虽然有点鸡贼,但确实把客流拉起来了”。加入个人观察和细节,内容一下子就有了独特性。
还有个小技巧:故意留 “瑕疵”。AI 写的东西太完美了,逻辑滴水不漏,反而不像真人写的。你可以在文中加一两句看似多余的话,比如 “这块可能说的有点绕,简单讲就是...”,或者 “其实我也不太确定,但根据手头的数据来看...”。这种不那么 “标准” 的表达,反而会让内容更像真人创作。
📊 用 “独家信息” 打造护城河
最保险的防查重方法,是给内容注入 “独家信息”。这些信息是 AI 爬不到的,自然就不会跟别人撞车。
个人经历就是最好的独家信息。比如写育儿类文章,AI 可能会说 “要多陪伴孩子”,但你可以写 “昨天陪儿子搭积木,他非要把三角形放最底下,说这样像山。虽然最后塌了三次,但他笑得比谁都开心 —— 原来陪伴不是盯着他做事,是陪他瞎折腾”。这种具体的场景和感受,AI 编不出来。
行业内部数据也很管用。如果你是做电商的,手里有自己店铺的后台数据,比如 “过去三个月,下午 3 点到 5 点的转化率比其他时段高 27%”,把这些数据加到 AI 写的通用运营策略里,原创度立马飙升。
还有一种是 “二次加工”。比如看到一份行业报告,AI 可能只会摘要复述,但你可以把报告里的数据拆解后重新分析。比如报告说 “某品类销售额增长 10%”,你可以算一下 “去掉通胀因素,实际增长只有 3.5%,而且其中 80% 来自三个一线城市”。这种基于原始信息的深度加工,也算独家内容。
🔄 避开 “AI 高频词” 陷阱
AI 有自己的 “常用词库”,有些词出现的频率高到离谱。比如写科技类文章,“赋能”“迭代”“闭环” 这些词,十篇 AI 稿里能出现八篇。平台的检测系统对这些词很敏感,一旦密集出现,就可能触发查重预警。
怎么避开?可以建个 “替换词表”。比如 “赋能” 换成 “帮上忙”“起到作用”;“迭代” 换成 “升级”“改了一版又一版”;“闭环” 换成 “从头到尾能串起来”。
还有些 AI 爱用的固定搭配,比如 “值得一提的是”“无独有偶”“综上所述”,这些也得换掉。“值得一提的是” 可以改成 “对了,这里有个点得说下”;“综上所述” 换成 “这么一捋就清楚了”。
别小看这些小改动,积少成多,能让 AI 稿的 “机器感” 下降一大截。
🕵️ 发布前必做的 “查重自检”
就算改得再仔细,发布前也得自己查一遍。现在有不少工具能帮上忙,比如微信自带的 “原创检测” 功能,虽然不是专门针对 AI 的,但能查出和已发布内容的重复率。
还有个土办法:把文章复制到百度或者微信搜一搜,看看前几页有没有高度相似的内容。如果有,就把重合的部分彻底重写。记住,平台的查重库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别侥幸觉得 “就抄一小段没事”。
🚀 终极逻辑:让 AI 当助手,不是替身
说到底,想靠 AI 写公众号不被查重,核心不是研究怎么 “骗过” 系统,而是搞明白 AI 该怎么用。
AI 适合做什么?搜集资料、整理框架、写初稿。这些活儿费时间但不费脑子,交给机器效率高。但之后的 “精装修” 必须自己来 —— 加案例、揉观点、调语气,这些才是体现原创价值的地方。
就像盖房子,AI 能帮你把砖瓦木料堆好,但怎么设计户型、刷什么颜色的墙、摆什么家具,还得自己说了算。只有这样,盖出来的房子才是独一无二的,才不会跟别人 “撞房”。
身边做得好的公众号,都是这么干的。用 AI 搭骨架,自己填血肉,既保证了更新频率,又能守住原创底线。毕竟平台查来查去,最终看的还是内容有没有给读者带来新价值。你提供的价值越独特,被查重的概率就越低。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