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的文章算不算原创?这事儿得从三个维度看。法律层面,目前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还没明确 AI 生成内容的归属,比如国内《著作权法》强调作品需具有 “独创性” 和 “人类智力成果属性”,纯 AI 生成的内容很难被认定为受保护的原创作品。平台规则层面就更乱了,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明确标注才给流量,还有的直接判为 “非原创”。
读者感受才是最实在的。你点开一篇文章,发现观点都是套路,案例全是虚构的,就算标注了 AI 生成,也会觉得这内容没价值。所以原创的核心不是谁写的,而是有没有独特的信息增量。比如用 AI 生成初稿后,加入自己的行业数据、实操经验、独家案例,这种混合创作在多数场景下会被认可。
现在各平台对 AI 内容的态度差异大到离谱。微信公众号至今没出台明确规则,但不少运营者发现,纯 AI 写的文章原创标通过率骤降,尤其是那些观点重复、结构模板化的内容。去年有个科技号用 ChatGPT 批量生成手机测评,结果半个月内 3 篇文章被取消原创,申诉全失败。
头条号的规则相对透明,明确要求 “人工创作比例不低于 60%”,而且在后台新增了 AI 内容检测工具。有个职场号主试过,把 AI 写的初稿改了 50% 左右,检测结果显示 “疑似 AI 生成”,推荐量直接砍半;改到 70% 以上时,才恢复正常流量。
百家号更狠,直接在创作规范里写 “禁止发布 AI 生成的无意义内容”,但 “无意义” 的界定很模糊。有教育领域的创作者反馈,用 AI 写教案然后加入自己的教学案例,这种内容能通过;但纯 AI 生成的知识点总结,十有八九会被限流。
小红书对 AI 内容的包容度稍高,但用户嗅觉特别灵。很多博主发现,AI 写的文案虽然通顺,但缺乏 “真实感”,评论区经常出现 “一看就是 AI 写的”“内容好假” 之类的留言,反而影响账号权重。
降重的核心不是简单改几个词,而是重构内容的 “灵魂”。很多人用同义词替换、打乱段落顺序,这种方法对付初级检测有用,遇到较真的平台算法根本行不通。真正有效的降重是让内容带上 “不可替代性”。
比如 AI 写 “如何做早餐”,可能会列步骤:准备食材、开火、煎蛋…… 你可以改成 “上周三起晚了,发现冰箱只剩鸡蛋和吐司,急中生智用平底锅做了个太阳蛋,蛋黄流到吐司上的瞬间,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早餐是一天的救赎 —— 这里的关键是火候要中小,不然蛋白会焦”。同样是讲煎蛋,加入个人经历和感受后,原创度会飙升。
还有个技巧是改变信息密度。AI 生成的内容通常是 “平均用力”,每个点都说但都不深。你可以挑出 20% 的核心信息,用 80% 的篇幅展开。比如写 “AI 写作工具推荐”,AI 可能罗列 10 个工具各写两句;你可以只选 3 个,详细说自己用它们写文案时踩过的坑,比如 “用 Writesonic 写产品文案时,发现它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很奇怪,上次写‘区块链钱包’,它居然写成‘区块链钱袋’,后来逼着自己逐句核对,反而摸清了它的脾气 —— 遇到专业词最好手动输入”。
结构重组也很重要。AI 喜欢用 “总 - 分 - 总” 这种标准结构,你可以故意打破它。比如写旅行攻略,不用先介绍景点再讲路线,而是从 “在高铁站差点错过末班车” 这个场景切入,中间穿插景点体验,最后才总结实用信息。这种非线性叙事,AI 很难模仿。
实战中降重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是通读 AI 生成的内容,用不同颜色标出 “通用信息” 和 “可拓展点”。通用信息就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比如 “运动对身体好”;可拓展点是可以加入个人经验的地方,比如 “运动时穿什么鞋”。
第二步是把通用信息压缩 50%。AI 写 “坚持跑步能减肥”,可能会说 “跑步是有氧运动,能消耗卡路里,长期坚持有助于减轻体重”。你可以改成 “亲测跑步减肥有效,但前提是每次超过 30 分钟 —— 上个月跑了 20 天,瘦了 4 斤”。一句话既保留核心信息,又加入个人验证。
第三步是给内容 “加戏”。在逻辑转折处插入细节,比如写 “学习英语的方法”,AI 可能直接说 “要多背单词”。你可以改成 “以前背单词总半途而废,直到发现把单词写在便利贴上贴满房间的方法 —— 现在看到冰箱就想起‘refrigerator’,看到镜子就想起‘mirror’,这种场景化记忆比死记硬背强 10 倍”。
第四步是植入 “独家数据”。哪怕是很小的数据,只要是你自己收集的,就能大幅提升原创度。比如写 “短视频运营技巧”,可以加一句 “上周统计了自己 30 条视频的数据,发现发布时间在晚上 7:15-7:45 之间的,完播率比其他时段高 23%”。这个数据可能不严谨,但因为是独家的,算法会判定为原创。
最后一定要用检测工具复核。现在市面上有不少 AI 内容检测工具,比如 Originality.ai、Copyscape,还有国内的 “第五 AI” 平台,这些工具能帮你发现漏网之鱼。但别太依赖分数,有的内容检测显示 “80% AI 生成”,但因为加入了独特观点,实际发布后并未被惩罚。
长期规避风险的关键是建立 “混合创作模式”。完全不用 AI 太浪费效率,全靠 AI 又容易踩坑。聪明的做法是让 AI 做 “前期工作”,你做 “后期加工”。
比如写行业分析,先用 AI 整理最新政策、市场数据,这些基础信息 AI 处理得又快又准。然后你要做的是:加入自己的解读(“这个政策出台后,我们公司上周紧急调整了三个项目”)、预测趋势(“根据近三个月的客户反馈,我觉得明年这个领域会出现……”)、提出反常识观点(“大家都在说这个技术好,但实际操作中,它的漏洞可能导致……”)。
还要培养 “内容洁癖”。看到好的句子、独特的观点,立刻记下来。这些碎片化的素材积累多了,会成为你和 AI 拉开差距的关键。有个美食博主的秘诀是,每次吃到特别的菜,都用手机备忘录记下当时的感受,比如 “这口酸菜鱼的辣度像是突然泼过来的雨,呛得人想咳嗽又舍不得停”,写文案时把这些句子加进去,原创度自然高。
另外要盯紧平台政策变化。去年还被允许的 AI 内容,今年可能就被禁止。建议关注几个官方账号,比如 “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头条号创作者中心”,他们会不定期发布内容规范解读。有条件的话,加入几个垂直领域的创作者社群,大家会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踩坑经历,比自己摸索高效多了。
说到底,平台惩罚的不是 AI 生成的内容,而是 “没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你的文章能给读者带来新认知、解决实际问题,哪怕用了 AI 辅助,也会被善待。反之,就算全人工写的流水账,一样会被限流。
所以与其纠结 “算不算原创”,不如多琢磨 “我的内容有什么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是独特的经历?还是深耕领域的洞察?或者是能引起共鸣的表达?找到这个核心,AI 就会成为你的助力,而不是隐患。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