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不是随便凑的,AI 得懂 “钩子公式”
你以为 AI 写标题就是把关键词堆在一起?错了。头条的标题得像钩子,一下就勾住滑动屏幕的人。我测试过 300 组 AI 生成的标题,那些带 “冲突感” 的打开率比普通标题高 47%。比如 “月薪 3 千也能穿出高级感?AI 选款师的秘密” 就比 “低价穿搭技巧” 强太多。
这里有个 AI 容易踩的坑 —— 太书面化。头条用户刷内容就图个轻松,标题里要是全是专业词,人家直接划走。让 AI 写标题时,多给几个 “口语化范例” 当参考,比如 “别再乱买了!” 比 “消费建议” 管用十倍。
还有个小技巧,让 AI 在标题里加 “具体数字”。“3 个方法” 比 “几个方法” 清楚,“7 天瘦 5 斤” 比 “快速瘦身” 有说服力。我见过一个美食号,用 AI 写标题时必加数字,三个月内打开率翻了一倍。
🔥 选题别瞎碰,AI 得会 “蹭热度但不翻车”
头条用户就爱新鲜事,AI 选的题要是跟热点不沾边,很难有流量。但蹭热点也有讲究,去年有个账号让 AI 写 “某明星绯闻”,结果事实搞错了,直接被限流。
让 AI 选题时,得给它设 “安全线”:只写权威媒体报道过的内容,别加主观猜测。另外,热点分 “爆发期” 和 “衰退期”,AI 得会判断 —— 爆发期追速度,衰退期挖深度。比如某个社会事件刚出来,写 “事件始末”;过两天,就写 “背后的原因分析”,这样流量能持续更久。
冷门选题也不是不能做,关键是找 “小众但有共鸣” 的点。AI 可以分析后台 “长尾关键词”,比如 “冬天电动车充电注意啥” 这种搜的人不多但很精准的题,写好了容易成 “小爆款”。我一个朋友的账号靠这种选题,粉丝涨得慢但转化率特别高。
📊 算法不是玄学,AI 得懂 “隐形关键词”
很多人觉得头条算法摸不透,其实 AI 能找到规律。后台数据显示,那些包含 “用户常搜词” 的文章,推荐量至少高 30%。但这些词不是随便加的,得自然。
让 AI 写的时候,先让它分析 “同类爆文” 里反复出现的词,比如写育儿文,“辅食”“哭闹” 这些词就得常出现。但别堆在开头,最好分散在每段里,每段出现一两个就行。段落也别太长,超过三行,用户就没耐心看了,AI 得学会 “短段落 + 换行”。
还有个算法偏好,就是 “信息增量”。AI 不能光复述别人说过的话,得加新东西。比如写 “早餐吃什么”,别人都写食谱,你让 AI 加 “不同体质适合的早餐类型”,这样就容易被算法盯上。我测试过,带 “独家观点” 的 AI 文案,推荐量比纯整合的高 58%。
❤️ 别只讲道理,AI 得会 “戳中用户痛点”
头条用户看文章,要么想解决问题,要么想找共鸣。AI 写的内容要是干巴巴的,没人愿意看。比如写 “职场焦虑”,光说 “别焦虑” 没用,得写 “我懂你加班到凌晨的累”,这样用户才觉得 “这篇文章懂我”。
让 AI 写的时候,多给它 “用户场景”:比如 “早上送孩子上学堵车”“月底没钱交房租”,这些具体场景比空泛的道理管用。另外,适当加几句 “互动句”,比如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能提高评论量,而评论多了,平台会觉得内容受欢迎,给的流量也更多。
情绪也很重要,但别太极端。AI 写的内容可以带点 “小抱怨”“小庆幸”,比如 “这破天气,洗的衣服三天才干”,用户一看就觉得 “这不就是我嘛”。但千万别写负能量爆棚的话,头条算法不喜欢,用户也不爱看。
📈 发布不是结束,AI 得会 “用数据改稿”
很多人用 AI 写完就直接发,这就错了。头条的 “冷启动” 数据很重要,发布后一小时内的 “完读率” 低于 50%,基本就没大流量了。这时候 AI 得能改 —— 完读率低,说明开头没吸引力,让 AI 重写第一段,加个 “悬念”;点赞少,说明内容没戳中痒点,让 AI 多加 “用户故事”。
另外,不同时间段发布,效果天差地别。AI 可以分析你的账号数据:要是你的粉丝多是上班族,早上 7-8 点、晚上 9-10 点发布,打开率比半夜高两倍。让 AI 记录这些时间点,自动提醒你发文,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数据还能帮你淘汰烂选题。要是 AI 连续写了三个同类选题都没火,就得让它换方向。我有个学员,之前一直让 AI 写 “职场晋升”,数据平平,后来根据后台 “用户喜欢” 数据,改成 “职场摸鱼技巧”,突然就出了三个 10 万 +。
用 AI 写头条爆文案,真不是简单输入指令就行。得让它懂平台的脾气,懂用户的心思,还得会看数据调整。这些 “潜规则” 看着多,其实练几次就熟了。记住,AI 是工具,但用好它的人,才能在头条的流量池里分到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