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后台经常看到同行抱怨,说公众号打开率越来越低。问了一圈才发现,不少人把 AIGC 当成了 “救命稻草”,每天用 AI 批量生成文章,结果不仅没涨粉,还被平台警告内容低质。这事儿其实不怪 AI 工具,问题出在运营者自己 —— 把 “生成内容” 当成了 “创作内容”,完全忘了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是原创性和价值感。
🤖 AIGC 带来的内容同质化困境有多严重?
现在随便打开十个行业公众号,有八个能看到相似的标题结构、雷同的案例分析,甚至连开头的寒暄语都如出一辙。上周帮一个做职场号的朋友检查内容,发现他用某 AI 工具生成的 “3 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三个月前另一个账号发布的文章重合度超过 70%。
这不是个例。AI 生成内容的原理是基于现有数据训练,你输入的关键词越通用,出来的内容就越容易和别人 “撞车”。比如写 “新媒体运营技巧”,大部分 AI 都会优先调用那些被引用过成千上万次的经典案例,什么 “杜蕾斯文案”“海底捞服务”,读者早就看腻了。
更麻烦的是,很多运营者图省事,连 AI 生成的段落都懒得调整。前段时间某科技类公众号因为连续五篇文章使用相同的 AI 模板,被粉丝在评论区集体吐槽 “像在看机器人念经”,一周内掉粉近两千。平台算法现在对这种同质化内容特别敏感,轻则降低推荐权重,重则直接判定为 “非原创”。
✍️ 用 AI 但不依赖 AI,原创性从哪里来?
我自己团队的做法是,把 AI 当成 “初稿生成器” 而非 “最终成品”。比如写一篇关于 “私域流量运营” 的文章,先让 AI 列出核心观点,然后我们会逐条拆解:这个观点有没有过时?能不能结合我们最近服务的客户案例?有没有反常识的角度可以挖掘?
有次我们要写 “小程序裂变玩法”,AI 给出的方案里有个 “拼团砍价” 的建议。这方法确实经典,但太普遍了。我们后来加了个自己测试过的细节 ——“在拼团页面嵌入用户实时互动弹幕”,这个小改动让文章的收藏量比平时高了 40%。读者在评论区说,这种带着实操细节的内容,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还有个小技巧是 “混合使用多个 AI 工具”。比如用 A 工具生成框架,用 B 工具补充数据,用 C 工具优化表达,最后自己再手动植入行业洞察。就像做菜,AI 提供的是食材,怎么搭配调味、火候控制,还得靠厨师自己。我们试过用这种方法写 “直播带货话术”,出来的内容既保留了 AI 的逻辑性,又带着团队积累的实战经验,原创度检测能稳定在 90 分以上。
🔍 如何让 AI 生成的内容更有 “人味儿”?
公众号读者其实很敏感,他们能一眼分辨出哪些内容是 “用心写的”,哪些是 “机器凑的”。关键区别在于有没有 “个人视角”。同样写 “短视频拍摄技巧”,AI 可能会告诉你 “要用黄金三秒开头”,但你可以加上自己的经历:“我们上周拍产品视频时,试过用客户吐槽的原声当开头,完播率比常规方法高 23%”。
情绪价值也很重要。AI 生成的内容大多是中立客观的,但公众号读者需要共鸣。比如写 “创业失败经验”,光列举 “资金链断裂”“团队矛盾” 这些原因太干了。我们团队有个 00 后小编,在文章里加了段自己帮亲戚打理奶茶店倒闭的经历,连 “最后一天把剩下的珍珠分给街坊” 这种细节都写进去了,那篇文章的留言量创了季度新高。
还有个实操方法是 “植入专属数据”。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的用户画像和运营数据,这些是 AI 不可能获取的。比如我们每个月会公布 “后台最常被问到的 3 个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写深度解答。这种内容既有针对性,又绝对原创,读者转发率特别高。
🎯 内容价值的核心:解决真问题,而不是制造焦虑
现在很多 AI 生成的文章喜欢用 “震惊体”“焦虑感” 标题,比如 “2024 年不做这个就会被淘汰”“月薪 3 千和 3 万的差距在这里”。这种内容可能短期能骗到点击,但留不住真正的粉丝。
我们团队有个判断标准:这篇文章能不能让读者看完之后,知道明天该做什么。比如写 “公众号涨粉”,光说 “要做优质内容” 没用,得具体到 “每周三固定做用户访谈,从访谈中提炼 3 个痛点话题”。我们之前写过一篇 “零预算涨粉 500 的实操方案”,把每个步骤的执行时间、工具选择、效果监测都列出来了,那篇文章到现在还在被同行转发。
还有种价值是 “提供信息增量”。比如大家都在写 “AI 绘画工具推荐”,我们就做了个 “不同行业怎么用 AI 绘画” 的系列,针对电商、教育、餐饮分别给出具体场景:电商用 AI 生成产品主图,教育机构用 AI 做课件插图,餐饮老板用 AI 设计菜单。这种细分领域的深度内容,AI 很难自动生成,必须结合行业经验。
📊 避开平台红线,这些原创雷区别踩
很多人不知道,即使是自己写的内容,也可能被判定为 “非原创”。平台现在对 “洗稿” 的判定越来越严,比如把别人的案例换个说法,或者调整段落顺序,这些都算违规。我们有个合作方就因为 “改写” 了一篇行业报告,被投诉侵权,公众号直接禁言 7 天。
用 AI 时尤其要注意版权问题。有些 AI 工具生成的图片、字体是有版权限制的,之前有个时尚号用 AI 生成的明星穿搭图,因为涉及肖像权纠纷,不仅删了文章,还赔了钱。建议每次用 AI 生成素材后,都用 “图查查” 这类工具检查一下版权风险。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点是 “观点原创”。不能把别人的核心论点换几个词就当成自己的。我们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引用别人的观点必须标注来源,并且要加上 “我们的补充看法是……”。这样既显得专业,也能避免版权纠纷。
📈 长期运营:建立自己的原创内容护城河
真正能留住粉丝的公众号,都有自己的 “内容基因”。就像提到 “咪蒙” 大家会想到犀利的情感观点,提到 “逻辑思维” 会想到知识拆解。这种独特性不是 AI 能模仿的,需要长期积累。
我们的做法是建立 “原创素材库”,里面包括用户访谈记录、行业会议笔记、自己做的测试数据。比如写 “社群运营”,别人用的是网上找来的案例,我们用的是自己管理 50 个社群的真实数据,这种内容 AI 根本生成不了。
定期做 “内容复盘” 也很重要。每周我们都会统计哪些文章转发率高,分析背后的原因:是观点特别犀利?还是案例特别接地气?然后把这些成功要素沉淀成 “创作方法论”。比如我们发现带 “具体数字” 和 “实操步骤” 的文章更容易被收藏,之后就会在这类内容上多下功夫。
其实 AIGC 时代对公众号运营者来说是好事,它把我们从繁琐的排版、初稿撰写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 “读者真正需要什么”。记住,工具永远是辅助,能让你的公众号脱颖而出的,永远是那些带着你独特思考和经验的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