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各种写作工具,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一堆头条风格的文案。不少人觉得有了 AI,写爆文就像搭积木,拼拼凑凑就能出爆款。但真这么简单吗?最近帮几个账号改 AI 写的文案,发现问题真不少。有的标题看着唬人,点进去内容空洞;有的数据倒是堆了一堆,读着像说明书;还有的热点追得挺紧,就是没戳中读者的痒点。
这事儿让我越来越清楚,AI 写文案更像打草稿,要真变成能带货、能涨粉、能引发共鸣的爆文,还得靠人工润色这道关键工序。
🤖 AI 写文案的那些 “坑”
AI 写文案速度快是真的。输入 “夏季减肥食谱”,十秒能出五个版本,标题里 “3 天瘦 5 斤”“不挨饿” 这些关键词堆得满满当当。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文案像批量生产的罐头,味道都差不多。
有个美妆账号用 AI 写口红测评,生成的文案里反复出现 “显白”“滋润”“不掉色”,却没说清楚适合黄皮还是白皮,也没提不同唇纹状态下的使用感受。发出去后评论区冷清得很,有个用户留言 “说了等于没说,还不如看直播试色”。这就是 AI 的通病 —— 抓不住用户的具体需求,只能用通用词汇来回绕。
数据整合也是个大问题。AI 能把全网的同类文案数据扒下来重组,但不会判断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前阵子有个科技号用 AI 写 “2025 年最新手机推荐”,里面居然还在推荐去年就停产的机型。读者一眼就看出来了,评论区全是 “小编是不是穿越了” 的调侃,最后不得不删文重发。
更麻烦的是情感表达。AI 能模仿愤怒、喜悦的语气,但写不出那种微妙的情绪层次。比如写职场文章,AI 会说 “老板压榨员工要反抗”,却写不出那种 “想辞职又怕找不到工作” 的纠结感。读者看了觉得假大空,自然不会点赞转发。
✍️ 人工润色到底在润什么?
有个美食号的小编试过,同样一篇 AI 生成的 “夜市小吃攻略”,没润色前阅读量只有几千,润色后直接破了 10 万 +。差别在哪儿?
她把 AI 写的 “XX 烤串很好吃” 改成 “烤串师傅撒辣椒面时手一点不抖,咬下去先是焦香,辣劲慢慢爬上来,配冰啤酒刚好”。就多了几个细节,读者的代入感一下就上来了。人工润色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文案加 “烟火气”,把 AI 的干巴巴变成能闻到、能摸到、能感受到的场景。
标题也得重改。AI 爱用 “震惊体”“必看体”,但现在读者对这种标题已经免疫了。有个教育号发 AI 写的 “孩子成绩差?这么做月考提 20 分”,打开率不到 3%。后来改成 “陪儿子刷题三个月,我发现成绩差的孩子都在踩这个坑”,打开率直接涨到 15%。就因为加了个人经历,显得更真实可信。
逻辑衔接也是 AI 的短板。经常前面说 “早餐要吃好”,后面突然跳到 “晚餐不能吃太饱”,中间缺了过渡。人工润色时就得把这些断层补上,让句子像串珠子一样顺溜。有个健康号的小编说,她改 AI 文案时,光调整段落顺序就占了一半时间。
🛠️ 人工润色的三个核心技巧
先拆框架再重组。拿到 AI 文案别着急改字句,先看整体结构。比如写 “租房避坑指南”,AI 可能会把 “合同陷阱”“家电维修”“押金退还” 混在一起说。这时候就得重新分类,把同类信息归到一块,再按读者关心的程度排序。通常读者最在意的是 “怎么避免被骗”,那就把这点放前面,后面再讲其他注意事项。
给数据加 “温度”。AI 喜欢堆数据,比如 “这款洗衣机销量突破 10 万台”。但读者看完没感觉。改成 “小区里每 10 户就有 3 户用这款洗衣机,楼下张阿姨说用了三年没坏过”,用具体场景和人物让数据活起来。有个家居号靠这招,把产品测评的转化率提高了 40%。
抓细节放大情绪。AI 写 “离职后很开心” 太笼统。不如改成 “收拾东西时把工牌扔进垃圾桶,走出写字楼突然想大笑,阳光照在身上都比平时暖”。把抽象的情绪变成具体的动作和感受。情感号小编总结出个规律:多写动词和感官描写,读者更容易跟着共情。
🤝 人机协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个母婴号的团队摸索出一套流程:先用 AI 生成 5 个不同方向的初稿,然后挑出最有潜力的一个,人工润色时保留 AI 的核心观点,换掉生硬的例子,加入自己的育儿经历。他们说这样既省时间,又能保证文案有个人特色。
AI 适合做 “资料搜集员”,把相关数据、热点话题、同类爆款的结构整理出来。人工则负责做 “翻译官”,把这些素材变成读者听得懂、愿意看的话。就像盖房子,AI 负责搬砖运料,人工负责设计装修,各司其职才能出好活。
还要注意留 “钩子”。AI 写文案容易平铺直叙,忘了在段落结尾留悬念。人工润色时,每写完一部分就加个小问题或者引导,比如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接下来的操作更关键”,勾着读者往下看。有个故事号靠这招,把文章完读率从 50% 提到了 75%。
📈 为什么有的账号 AI 文案也能爆?
不是所有 AI 文案都需要大改。有些资讯类账号,比如发 “天气预报”“交通管制通知”,AI 写的只要信息准确就行。但要是想让读者点赞、评论、转发,就得下功夫润色。
那些用 AI 写出爆文的账号,背后都有一套严格的润色标准。比如财经号会规定 “每段不超过 3 行”“每 500 字必须有个案例”“结尾必须引导互动”。这些规则 AI 自己做不到,得靠人工把控。
有个职场号的小编分享过,她把 AI 文案当成 “素材库”,从中挑出有用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她说:“就像用别人的菜做饭,得按自己的口味调味才好吃。”
现在 AI 写作工具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做出差异化的,还是看谁能把人工润色做到位。毕竟读者关注一个账号,不是因为它写得快,而是因为它写得懂自己。AI 能模仿爆款的样子,却学不会那种藏在文字里的理解和温度。
下次用 AI 写文案时,别急着发布。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读者看了会觉得 “这说的就是我” 吗?有没有哪个细节能让他们想起自己的经历?能不能让他们看完想跟身边人分享?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爆款自然就来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