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典白话赛道:《红楼梦》续写,AI 卡在了 "精气神" 上
试了市面上三个主流 AI 模型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结果挺耐人寻味。曹雪芹的文字妙在哪?是那种 "字字看来皆是血" 的细腻,人物对话里藏着的身份密码,还有场景描写中裹着的情绪 —— 比如黛玉葬花时,"花谢花飞飞满天" 的意象和她的呜咽声是缠在一起的。
某 AI 写黛玉听闻宝玉婚事的段落,用词倒是堆了不少古典词汇,"泪落如珠"" 肝肠寸断 "全用上了。可对比原著里" 黛玉听了这话,如五雷轰顶,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脸色雪白,只扶着桌子摇摇晃晃 ",就差太远了。原著里没直接说" 伤心 ",但动作和神态全是戏。AI 写的更像把" 悲伤 " 两个字拆成了成语,没那股子浸在骨子里的凄楚。
最有意思的是诗词部分。《红楼梦》里的诗是人物心迹的镜子,黛玉的诗清冷,宝钗的诗端庄。让 AI 给黛玉续一首秋窗风雨夕的后续,它凑了句 "秋风秋雨愁煞人,红销香断更伤神"。单看还行,但跟原著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比,少了那种把抽象情绪具象成画面的灵气。AI 能抓准 "悲" 的基调,却摸不透悲里藏的层次。
不过也有惊喜。在日常对话的模仿上,AI 对王熙凤的 "辣" 把握得不错。写她跟刘姥姥周旋那段,"姥姥今儿来,定是有正经事?先喝口茶,慢慢说 ——" 这语气里的周到和算计,倒是有几分原著的影子。可能因为凤姐的语言风格更外放,AI 更容易通过高频词汇和句式捕捉规律。
⚔️ 江湖气测试:《水浒传》续写,AI 写不出 "草莽味"
《水浒传》的风格太独特了。好汉们说话带股子江湖糙劲,却又藏着各自的身份底色 —— 李逵的浑,武松的硬,宋江的假仁假义。让 AI 接写武松血溅鸳鸯楼后的逃亡段落,读着总觉得差点意思。
原著里武松杀完人,"提了朴刀,走出楼来。楼外看时,只见那条狗被我踢死了。武松道:' 我方才心忙,不曾看顾得这厮,倒饶了你这畜生的性命。'" 这几句里,杀了十几个人的武松,还惦记着一脚踢死的狗,狠劲里带着点草莽英雄的随意。AI 续的是 "武松提刀下楼,见一恶犬挡路,怒从心头起,一刀将其劈为两段。" 够狠,但太刻意,像在刻意扮演 "好汉",少了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蛮横。
再看群体戏。梁山好汉聚义时的对话,七嘴八舌里有股子热闹又混乱的真实感。AI 写梁山好汉讨论招安那段,居然把李逵的台词写得条理清晰:"招安之事,小弟以为不妥。朝廷奸佞当道,招安必遭算计。" 这哪是李逵?原著里李逵反对招安,只会吼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AI 能学会江湖话的词汇,却学不会草莽英雄说话时的 "没逻辑" 里的真性情。
但在打斗场面的节奏上,AI 表现还行。比如写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后续,"林冲提枪便刺,那庄客举刀相迎,枪来刀往间,雪沫子飞溅,只听 ' 铛' 的一声,庄客刀被挑飞,翻身倒地"。这种短句快节奏的描写,跟原著里 "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败" 的简练风格,倒有几分相似。
🌪️ 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续写,AI 困在 "循环里的诗意"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太考验 AI 了。那种绕来绕去的长句,家族名字的重复,现实与魔幻的无缝切换,还有字里行间飘着的孤独感,简直是 AI 的噩梦。
试了让 AI 续写布恩迪亚家族第七代的故事,开篇就露馅了。原著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种时间折叠的写法,AI 仿写成 "许多年后,当阿玛兰妲看着镜子里的皱纹,总会想起乌尔苏拉教她缝扣子的那个清晨"。结构是抄对了,但少了那种宿命感 —— 原著里的 "冰块" 是文明与蛮荒的碰撞,AI 写的 "缝扣子" 就是个普通场景,撑不起整个家族的隐喻。
更要命的是魔幻元素的运用。原著里 "马孔多下起了黄花雨",花瓣里藏着整个小镇的兴衰;AI 写 "村子里飞来了一群蓝色的蝴蝶,它们停在屋顶上,像一片会动的云"。蝴蝶是马尔克斯常用的意象,但 AI 只学了 "魔幻" 的形,没学到 "现实" 的根 —— 那些蝴蝶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总是跟着某个角色的命运走。AI 能堆出魔幻的元素,却串不起背后的现实逻辑。
不过在氛围营造上,AI 偶尔能蒙对几句。比如写马孔多的炎热,"空气稠得像蜂蜜,阳光把街道烤得冒油,连狗都趴在阴影里,舌头伸得老长,一动也不动"。这种黏糊糊的闷热感,跟原著里 "马孔多在下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 的极致描写,虽然力道差远了,但总算没跑偏。
📖 现代主义挑战:《变形记》续写,AI 抓不住 "荒诞里的真实"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另一个难啃的骨头。那种冷静到残忍的叙事语气,日常细节里藏着的荒诞感,还有对人性异化的精准捕捉,AI 能不能接住?
让 AI 续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家庭变化,最明显的问题是语气。原著写母亲看到格里高尔的样子,"她先是愣住了,然后缓缓后退,直到后背撞在墙上,才发出一声低低的尖叫"。这种克制的描写,把恐惧藏在动作里。AI 写的是 "母亲看到格里高尔,吓得大喊大叫,转身就跑,差点被椅子绊倒"。太直白了,少了那种 "明明很荒诞,却写得像日常" 的张力。
在细节刻画上,AI 也露了怯。原著里格里高尔喜欢爬天花板,"他尤其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这样看下去,整个房间都变了样,母亲打扫时留下的痕迹也看得一清二楚"。这个细节里藏着他对人类生活的眷恋和疏离。AI 写的是 "格里高尔经常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觉得这样很有趣"。把复杂的心理活动简化成了 "有趣",完全没 get 到卡夫卡的点。AI 能模仿荒诞的情节,却理解不了荒诞背后的人性困境。
但在家庭关系的冷漠感上,AI 偶尔能写出几句像样的。比如写父亲对格里高尔的态度,"父亲每天下班回来,都要对着格里高尔的房间看一眼,然后一言不发地坐下吃饭,仿佛那房间里只是一件没用的旧家具"。这种日常化的冷漠,倒是有点卡夫卡的味道。
🤖 为什么 AI 总在 "像" 与 "不像" 之间摇摆?
试了这么多,发现 AI 续写的核心问题就两个:一是表层模仿容易,深层理解难;二是单点复制还行,系统连贯不够。
表层模仿指的是词汇、句式、甚至某些标志性意象。比如《红楼梦》里的 "丫鬟"" 老爷 "这些称呼,《水浒传》里的" 这厮 ""洒家",AI 只要喂够数据,就能学得八九不离十。但深层的东西,像《红楼梦》里每个角色说话都带着的阶级烙印,《百年孤独》里时间循环背后的拉美历史隐喻,这些需要对文化、历史、人性有深层理解的东西,AI 现在还拿不下。
单点复制和系统连贯的区别更明显。AI 能写出一句像黛玉说的话,却写不出一整段符合黛玉性格的对话;能模仿卡夫卡的一句话的冷静语气,却撑不起一整篇保持这种语气的叙事。因为原著的风格不是孤立的句子,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 语言、人物、情节、主题相互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AI 现在还没法把这些要素拧成一股绳。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风格强烈、个人印记重的作品,AI 越难模仿。像鲁迅的杂文,张爱玲的散文,那种独一份的语感,AI 目前还只能望洋兴叹。反而是那种比较标准化、套路化的写作,比如网络爽文,AI 续写起来更像模像样。
🚀 未来能指望 AI 吗?
现在的 AI 续写,更像个 "风格模仿实习生"。说完全不行吧,它偶尔能写出几句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说能替代人吧,整体看又总是差点意思。
对普通读者来说,或许能当个乐子 —— 想看看 AI 怎么瞎编《西游记》后传,或者让 AI 给《哈利波特》写个中国番外,图个新鲜还行。但对较真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目前的 AI 续写还没法满足对原著风格的期待。
至于未来?不好说。如果 AI 能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人性复杂,而不只是在语言表层打转,或许有一天真能写出以假乱真的续写。但至少现在,想让 AI 完全接住名著的风格,还差着好几段经典距离呢。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