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看语言风格:AI 生成文章的「千人一面」特征
读多了 AI 写的东西,你会发现它们有个通病 ——语言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不是说写得不好,而是太「标准」了,标准到缺乏人气儿。
比如段落开头,总爱用「首先」「其次」「此外」这类连接词,像个刻板的说明文。人类写作时,可能突然跳句「说个题外话」,或者用「有意思的是」这种带点情绪的表达,AI 很少这么干。
还有用词,AI 特别喜欢挑那些「看起来高级」的词,但经常用得不合时宜。见过一篇讲早餐的文章,AI 写「晨曦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仪式」,其实就是「早上吃早饭」。这种过度包装的表达,人类除非故意装腔,一般不会这么说。
句式也有规律。AI 写的长句多,一环套一环,读着累。人类会自然断句,有时候甚至故意用短句强调。比如写天气热,人可能说「天太热。走两步,汗直淌。」AI 大概率会写成「在炎炎烈日之下,行走数步便会导致汗液持续分泌」。
🔍 检测工具:别迷信评分,多平台交叉验证才靠谱
现在市面上的 AI 检测工具不少,但没有哪个能 100% 准确。最好的办法是同时用 2-3 个工具测,结果对比着看。
Originality.ai 是圈内用得比较多的,号称检测 GPT 系列准确率高。但它有个坑 —— 对中文支持一般,有时候会把通顺的人类写作误判成 AI。检测时记得看「可疑段落标红」,别只看总分值。
ZeroGPT 免费又方便,网页直接粘贴就能测。它的特点是标红区域很细,能指出哪句话最可能是 AI 写的。不过对长文章不太友好,超过 5000 字容易卡顿。
Grammarly 虽然是语法工具,但也能辅助判断。AI 生成的文章很少有语法错误,甚至连标点都完美,但人类写的东西,可能偶尔漏个逗号,或者重复个词。如果一篇文章语法零错误,反而要多留个心眼。
还有个土办法:把文章片段丢进搜索引擎。AI 写的内容经常是缝合网上的信息,如果搜出来大段雷同,又不是知名作者的转载,大概率是 AI 拼凑的。
👀 人工识别:从逻辑和细节里找破绽
工具只是辅助,真正靠谱的还是自己的眼睛。重点看逻辑链条和细节颗粒度。
AI 特别怕「追问细节」。比如写一篇旅行攻略,人类可能会说「巷子里第三家的馄饨,汤里放了胡椒,辣得直吸气但还想再吃」。AI 可能写「当地特色馄饨味道独特,深受游客喜爱」,再追问具体怎么个独特法,就说不出来了。
逻辑断层也是常见问题。有时候上一段讲手机续航,下一段突然跳到相机像素,中间没有过渡。人类就算跳题,也会加句「说到拍照,这款手机还有个亮点」,AI 经常直接硬切。
还有情感一致性。见过 AI 写的影评,前面说「主角的牺牲让人落泪」,后面突然评「这个结局处理得很理性」。人类不会这么分裂,情感表达会有延续性。
📚 不同场景的辨别技巧:新闻、散文、学术文各有侧重
新闻类文章,重点查「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AI 写新闻经常虚构细节,比如把 2023 年的事写成 2022 年,或者张冠李戴。可以去权威媒体求证关键信息。
散文随笔,看「个人化表达」。人类写自己的经历,会有具体的感受,比如「那天的风像奶奶的手,糙但暖」。AI 写出来可能是「春风拂面,让人感觉舒适」,空泛得很。
学术类文章,留意「参考文献」。AI 经常编假引用,比如列出一个不存在的论文标题,或者把作者名字写错。随便挑两个引用去 Google Scholar 搜一下,真假立现。
💡 终极建议:别想着 100% 识别,重点看「内容价值」
说实话,现在的 AI 写得越来越像人了。尤其是 GPT-4 这类模型,稍微改改就能骗过不少检测工具。与其纠结「是不是 AI 写的」,不如关注「这篇文章有没有用」。
如果一篇文章能解决你的问题,提供新观点,就算是 AI 写的又怎样?反过来,人类写的垃圾文也不少。判断标准应该是内容质量,而不是作者身份。
当然,对一些特殊场景要特别小心。比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这些领域容不得虚假信息,必须严格核查。可以结合工具检测 + 人工验证 + 来源追溯,多管齐下。
最后说个小窍门:故意在文章里留个小错误。人类写作难免笔误,AI 很少犯错。如果一篇文章完美到挑不出一点毛病,反而更值得怀疑。就像现实里,完美的人往往不太真实,文章也一样。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