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总被身边做自媒体的朋友问,AI 写作软件到底能不能用?说现在打开各种创作平台,十个推文里有八个在吹 AI 写作多神,剩下两个在骂 AI 写的东西是人看的吗。
作为一个写了十年东西的老炮,我其实早就偷偷测过市面上主流的十几款 AI 写作工具。今天就把这些实测结果摊开来说说,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 先交代下我的测试标准
别觉得测评是随便写写就行,我专门花了三周时间做这个事。选的都是现在名气比较大的几款:ChatGPT(3.5 和 4.0 都测了)、文心一言、讯飞星火、Copy.ai,还有最近冒出来的几个垂直领域工具。
测试方法很简单,给所有工具发同样的指令。比如让它们写一篇 "夏季防晒霜选购指南",要求包含成分分析、肤质适配、性价比推荐这三个点。写完之后从四个维度打分:信息准确度(比如成分功效有没有瞎编)、逻辑流畅度(是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原创度(用专业工具查重复率)、还有最重要的 ——"人味儿"(读起来像不像真人写的)。
评分标准也统一,满分 10 分。最后还会把 AI 写的东西混在真人写的文章里,让五个同事盲测,看他们能不能分辨出来。这个环节挺有意思,后面细说。
🖥️ 主流 AI 写作软件实测数据
先看综合得分最高的 ChatGPT 4.0。写防晒霜那篇拿了 7.8 分,算是表现最好的。它写的成分分析部分确实专业,什么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区别讲得挺清楚,甚至提到了 2024 年新出的几个防晒剂成分。但问题是推荐产品的时候露馅了,提到一款三年前就停产的防晒霜,看来数据库更新有点滞后。
文心一言在国货相关的内容里表现突出。让它写 "中式早餐创业指南" 时,居然能精准推荐到某个五线城市本地的供应链,这点比国外工具强太多。但写深度测评类内容就差点意思,比如让它分析不同品牌空气炸锅的加热管材质差异,明显看得出来在凑字数,很多专业参数都写错了。
讯飞星火的口语化表达做得不错。测试写短视频脚本时,它给的台词比其他工具更像真人说话,没有那种翻译腔。但有个致命问题,生成长文时经常前后矛盾,比如前面说某款产品适合敏感肌,后面又说敏感肌慎用,得自己仔细校对。
最让人意外的是某款垂直领域的 AI 写作工具,专门写法律文书的。让它草拟一份租房合同,居然把 "承租方" 和 "出租方" 的权利义务写反了,这要是真用了,麻烦可就大了。
✅ AI 写作真能帮上忙的场景
说句公道话,某些场景下 AI 写作确实能提高效率。我自己现在写产品初稿时,会先用 AI 搭个框架。比如写一篇 "新手如何选笔记本电脑",让 AI 先列出核心参数、选购要点、不同预算推荐这几块,我再往里面填具体内容,至少能省 30% 的时间。
批量生成简单内容时,AI 简直是救星。之前帮一个客户做小红书矩阵,需要大量的护肤品基础科普,像 "烟酰胺能不能和酸类一起用" 这种常识性内容,AI 生成后稍作修改就能用,比雇人写划算多了。
还有就是跨领域写作时,AI 能快速补基础知识。上次要写一篇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文章,我对这个领域不熟,就让 AI 先把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区别讲清楚,相当于请了个临时顾问,省了不少查资料的时间。
改稿也是 AI 的强项。有时候自己写的东西读着别扭,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把文本喂给 AI,让它用更口语化的方式重写,经常能有惊喜。我试过把一篇学术化的产品说明书改成抖音文案,AI 改出来的版本转化率比原来高了近两倍。
❌ 这些坑我劝你别踩
但要是真把 AI 当成万能的,那可就等着翻车吧。最要命的是事实性错误,这点在专业领域尤其明显。我一个医生朋友说,他见过有人用 AI 写的健康文章,里面说 "高血压患者应该多吃盐补充电解质",这简直是害人。AI 根本不懂什么是对的,它只是根据数据预测下一个词该是什么。
原创度也是个大问题。现在各大平台对查重越来越严,直接用 AI 生成的内容很容易被判为低质。我用专业查重工具测过,同一主题让不同 AI 写,重复率能高达 60% 以上,因为它们的训练数据很多是重合的。
写需要情感共鸣的内容时,AI 还差得远。上次试着让 AI 写一篇关于宠物去世的记叙文,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全是套话,完全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这种需要真情实感的文字,目前还得靠人来写。
还有就是涉及个人观点的内容,AI 写出来的东西太中庸。比如让它评价某款手机的优缺点,它总是说 "这款产品在某某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某些场景下还有提升空间",说了等于没说。真正有价值的评论需要鲜明的立场,这正是 AI 缺乏的。
🧐 什么样的人用 AI 写作最划算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 AI 写作。我总结了一下,已经有写作基础的人用 AI 如虎添翼,完全没基础的人用 AI 只会更糟。就像开车,老司机用导航能跑得更快,新手光看导航只会走错路。
内容产量大但要求不高的岗位,比如电商平台的商品描述、企业官网的新闻通稿,用 AI 能显著降低成本。我认识一个做亚马逊的卖家,现在 90% 的产品文案都是 AI 生成的,据说一年能省几十万的文案费。
需要快速试错的创业者也很适合。比如测试不同的广告文案哪种转化率高,用 AI 批量生成几十版,快速投放测试,找出效果最好的再优化,比慢慢打磨一个版本效率高多了。
但如果你是靠写作为生的,比如专栏作家、资深自媒体人,AI 最多只能当个辅助工具。读者关注你,是因为你的独特观点和风格,这些恰恰是 AI 模仿不来的。把核心创作交给 AI,等于把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
📌 我的使用心法和避坑指南
用了这么久 AI 写作工具,总结出一套还算管用的方法。首先是指令要具体到不能再具体。别只说 "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要写成 "写给 30 岁以上女性的健康减肥指南,重点讲产后如何科学减脂,要包含饮食和运动两部分,语言风格要亲切,避免专业术语",指令越细,结果越靠谱。
其次是一定要交叉验证。尤其是涉及数据、事实的内容,AI 说的话别全信。我养成了个习惯,凡是 AI 提到的关键信息,都要去权威网站查一遍。上次 AI 说某款益生菌存活率高达 99%,我去查了品牌官网,实际只有 30% 左右。
还有个小技巧,用不同的 AI 生成同一内容,然后对比着看。不同的模型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比如写文案用这个,写干货用那个,把它们的优点拼起来,效果往往更好。
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不要让 AI 替你做最终决策。它可以给你提供选项,但判断对错、好坏的还是得靠人。我见过有人直接用 AI 写的合同、方案就签了字,这跟闭着眼睛过马路没区别。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AI 写作软件就像一把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谁来用。它确实能提高效率,但替代不了真正的创作。与其纠结靠不靠谱,不如花点时间研究怎么用好它。毕竟工具始终是工具,能写出好东西的,终究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