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I 写公众号文章算原创吗?
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同平台对 “原创” 的判定标准天差地别。微信公众号后台的原创保护机制,目前对 AI 生成内容的态度很明确 ——单纯 AI 直出的文章,很难通过原创审核。试过的人都知道,即便 AI 写得再流畅,只要没经过人工深度加工,点 “申请原创” 基本会被秒拒。
知乎、头条这些平台更看重内容的 “独特价值”。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只是把公开信息重新排列组合,没有加入作者的独家观察或经验,就算标了原创,也可能被用户举报或平台判定为低质内容。去年就有博主因为
批量发布 I 生成的旅游攻略,被头条下架了所有文章,理由是 “缺乏原创视角”。
从法律层面说,现行《著作权法》保护的是 “人类智力成果”。AI 更像一个高级工具,就像你用 Word 打字,不能说 Word 拥有文章版权。但这里有个灰色地带 —— 如果 AI 训练数据里包含了受版权保护的内容,生成的文章又和原内容高度相似,就可能涉及侵权。去年某科技号用 AI 写的一篇关于量子计算的文章,被发现和某篇论文内容重合度达 70%,最后不仅删文道歉,还赔了钱。
所以结论是:AI 生成的内容本身不算原创,只有经过人类深度加工、融入独特价值的 AI 辅助创作内容,才可能被认定为原创。
✍️核心技巧一:给 AI “喂料” 时注入独家信息
AI 生成内容的原创度,从你输入指令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大半。很多人用 AI 写作时,只会给个干巴巴的标题,比如 “如何做好公众号排版”,这样 AI 只能输出通用内容,原创度自然高不了。
正确的做法是在 prompt 里加入独家数据、个人经历或行业内幕。比如写一篇关于公众号涨粉的文章,不要让 AI 泛泛而谈,而是告诉它 “我运营的母婴号在 3 个月内从 0 涨到 1 万粉,主要靠社群裂变,但用户留存率只有 15%,结合这个情况分析涨粉和留存的平衡技巧”。AI 拿到这些具体信息,生成的内容就有了你的专属印记。
还有个进阶玩法 ——用 AI 生成框架,自己填充案例。比如写产品测评,让 AI 列出测评维度(外观、性能、价格等),然后每个维度都用你实际使用的体验来补充。我见过一个数码博主,用 AI 写手机测评时,特意加入自己摔了三次手机的经历,分析抗摔性,这种内容 AI 绝对写不出来,原创度直接拉满。
记得给 AI 设定 “限制条件”。比如要求 “必须包含 3 个反常识观点”“用东北方言口语化表达”,这些个性化要求会迫使 AI 跳出模板化输出,生成更独特的内容。测试过,加入这类限制后,文章在原创检测工具中的通过率能提升 40% 以上。
🔍核心技巧二:用 “三层加工法” 改造 AI 初稿
拿到 AI 写的初稿别急着发,必须经过三次深度加工。第一层是逻辑重构,AI 写的文章经常是 “总 - 分 - 总” 的刻板结构,你可以打乱顺序,用 “问题 - 冲突 - 解决方案” 的叙事逻辑重排。比如 AI 写职场文章先讲理论,你可以先抛出一个读者熟悉的职场困境,再引出观点。
第二层是语言风格替换。AI 的语言大多四平八稳,缺乏个人特色。如果你是美食号,就把书面语改成 “这道菜入口那股子鲜劲儿,比小时候奶奶做的还带感” 这种口语化表达;如果是科技号,可以加入 “懂的都懂”“绝绝子” 这类行业黑话。我认识的一个财经博主,每次都把 AI 写的专业分析,改成 “老板看了拍大腿”“打工人必看” 的接地气风格,阅读量提升了两倍。
第三层是观点升级。AI 擅长总结现有观点,但缺乏批判性思考。你要做的是在 AI 观点基础上再进一步,比如 AI 说 “公众号要保持日更”,你可以补充 “日更不如优质周更,我试过连续日更 30 天,粉丝增长反而变慢,后来改成每周 3 篇深度文,打开率提升了 18%”。这种带着数据支撑的反常识观点,是原创度的核心竞争力。
加工时一定要注意删除 AI 的 “口水话”。比如 AI 经常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类连接词,直接删掉换成自然的转折,读起来更像真人写作。
📊核心技巧三:用数据锚定 + 跨领域融合制造独特性
读者和平台都讨厌 “正确的废话”,原创内容必须有 “不可替代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加入独家数据。如果你运营的是本地生活号,写探店文章时,不仅要描述味道,还要统计 “排队时长、人均消费、回头客比例” 这些自己调研的数据。某城市号用这个方法,把 AI 生成的餐厅测评改成 “实测 3 家网红火锅店:排队最久的那家,差评率高达 27%”,原创度和传播力都远超同类文章。
跨领域融合也是个妙招。AI 写文章容易局限在单一领域,你可以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写教育类文章,AI 可能只讲教学方法,你可以加入 “根据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家长更愿意为‘游戏化学习’买单” 这种跨界观察。我见过一个职场号,把 AI 写的 “时间管理” 文章,和电竞行业的 “战术复盘” 方法结合,阅读量直接破 10 万 +。
还有个冷门技巧 ——加入时效性元素。AI 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当下热点关联,你可以手动补充最近的新闻、节日或行业动态。比如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在 AI 初稿基础上,加入 “结合刚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咱们普通人的健身重点应该是这 3 点”,既提升原创度,又增加内容价值。
最后一定要做原创度检测。用 “原创度检测工具”(比如 5118 的原创检测)扫一遍,低于 70% 的部分重点修改。记住,平台的原创判断不仅看内容本身,还看用户反馈 —— 点赞、在看、留言多的文章,更容易被认定为优质原创。
现在各大平台对原创的要求越来越严,AI 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原创力永远来自你的独特经历、思考和视角。把 AI 当成 “初稿生成器”,再用这三个技巧加工,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住原创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