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 AI 的定位:为什么自媒体人都在看它?
最近半年,身边做公众号和头条号的朋友几乎都在聊第五 AI。打开diwuai.com看了下,这个平台主打的是 “降低 AI 味 + 原创检测”,简单说就是帮你把 AI 写的稿子改得更像真人写的,还能查原创度。
免费版一上来就给了个明确的额度:每天 5 次 AI 味检测,10 次关键词密度分析。对刚起步的小号来说,这个量看着还行。但真正用起来就会发现,卡点不在次数,在功能深度上。
举个例子,免费版的 AI 味检测只能给个 0-100 的分数,告诉你 “偏高” 或 “偏低”,但不会指出具体哪段文字像 AI 写的。付费版却能标红可疑句子,还会给修改建议。这对追求细节的创作者来说,差别太大了。
🛑 免费版的 3 个隐形限制,新手很容易踩坑
先说说最明显的 ——单次检测字数。免费版上限是 1500 字,公众号推文稍微长点就超了。我试过把一篇 3000 字的稿子拆成两段检测,结果两次分数差了 20 多分。客服说分段检测会影响算法判断,因为上下文逻辑被切断了。
然后是关键词密度分析。免费版能显示密度值,但不提供语义关联分析。比如你写 “AI 写作工具”,付费版会告诉你 “AI 工具”“写作软件” 这些相关词的出现频率是否合理,免费版只给个孤零零的数字。对做 SEO 的人来说,这点很致命。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限制:历史记录保存 7 天。有时候需要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免费用户就得手动截图存档。我认识的一个博主,因为没及时保存,改了三版后想找回最初的检测报告,结果只能重新检测。
📊 AI 指数到底是什么?看完就知道值不值
第五 AI 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 AI 指数,简单理解就是机器给你的稿子打个 “真人度” 分数。这个分数怎么来的?官方没细说,但根据实测,它会分析句式长短、用词习惯、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频率。
免费版只能看总分,付费版能看到细分项。比如 “句式多样性”“口语化程度” 这些维度的得分。我有篇稿子总分 80 分,但 “转折词使用” 这项只有 40 分,后来加了几个 “其实”“不过”,再测就涨到 89 分了。
最实用的是它能关联平台特性。检测公众号文章时,算法会自动侧重 “标题吸引力”;检测头条号内容时,则更关注 “关键词自然度”。这点比那些通用检测工具要贴心得多。
🔍 密度检测功能深度对比:免费版够用吗?
关键词密度是 SEO 的基础,但很多人不知道 “合理范围” 其实因平台而异。第五 AI 的密度检测会根据你选择的平台(公众号 / 头条 / 百家号)给出不同建议值。
免费版能显示核心词的出现次数和密度百分比,但不会提示 “堆砌风险”。我见过有人为了凑密度,在文末硬塞关键词,免费版只显示 2.3%(在合理区间),付费版却直接标红 “尾部密度异常,可能触发平台惩罚”。
还有个细节,付费版能识别 “近义词替换”。比如你想做 “自媒体工具” 这个词,它会提醒你 “自媒体软件”“新媒体工具” 这些相关词的使用情况,帮你避开关键词堆砌的坑。免费版就没这个功能。
💡 哪些人适合死守免费版?哪些必须升级?
如果只是偶尔写稿,比如一周更 1-2 篇公众号,免费版大概率够用。每天 5 次检测,分摊到单篇稿子的修改上,基本能覆盖初稿到终稿的检测需求。
但要是全职做自媒体,或者团队运营多个账号,免费版的限制就太明显了。我认识的一个 MCN 机构,光是每天的检测需求就超过 50 次,付费版的无限次检测对他们来说是刚需。
还有种情况必须升级 —— 做付费专栏或课程文案。这类内容对原创度要求极高,免费版的检测精度不够,很容易出现 “误判”。有个朋友就因为用免费版检测通过,结果发布后被判定为低质内容,损失不小。
📈 从数据看性价比:付费版真的能提升效率吗?
翻了下后台数据,我最近一个月用付费版的平均检测耗时是 47 秒,免费版是 1 分 23 秒。别小看这半分钟,批量处理稿子的时候,累积起来能省不少时间。
更重要的是修改效率。用免费版时,我平均要改 3-4 版才能达到理想的 AI 指数;用付费版后,因为有具体的修改建议,通常 2 版就能搞定。对靠稿费吃饭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能多写 1-2 篇稿子。
价格方面,基础版每月 39 元,专业版 99 元。对比市面上同类工具,这个定价不算高。特别是专业版附带的 “爆文库” 功能,能看到各平台的热门选题,对内容创作的帮助很大。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